胡曉軍
門外人影幢幢,門內(nèi)人跡寥寥。偌大店堂里,只兩個顧客在等著驗光,我是后一個。
眼鏡店的生意很是清淡,即便是步行街上的名店,也與隔壁的首飾店不能比。首飾又叫頭面,最初指簪、釵、耳環(huán),后來延伸到項鏈、戒指、手鐲甚至踝鏈,離頭面越來越遠(yuǎn)了。眼鏡置于頭面中央,卻不能稱首飾,大概是無增甚至有損頭面之美的緣故,否則便無法解釋無形眼鏡的發(fā)明及流行。
我與首飾無緣,卻與眼鏡有緣,小學(xué)四年級就擁有了第一副眼鏡,玉色的塑料鏡架,沉重的玻璃鏡片,至今還保存著。記得初戴時,架在鼻梁上很不愜意,不過摘下來更不舒服——因為又看不清了。小小年紀(jì),便在利弊共存和矛盾交織中,從習(xí)慣成了自然。
眼鏡古稱叆叇,該詞本義為云霧濃厚、煙氣籠罩。黃庭堅《醉蓬萊》首句“對朝云叆叇”,即為對著重重彌漫的朝云。我認(rèn)為以“叆叇”指眼鏡,好像不通,反而更像未戴眼鏡時,視覺模糊,眼前花團(tuán)飄舞的情形。不過發(fā)音倒是貼切——愛戴愛戴,戴久了就會愛,起碼表面是如此。像我這種沒了眼鏡便無法走路的人,更須片刻不離。日日“舉鏡齊眉”,還勤以拂拭,妥為保管,戴上脫下都小心從事。
舉鏡齊眉之時,有時會想到古代文人。古代照明差,文人讀書苦,若偏逢家境困乏,還須節(jié)燈省油,更出現(xiàn)過鑿壁借光之類的行為。那位匡衡想不近視,恐不可得。唐宋八大家里就有好幾位的視力很糟糕。韓愈稱“吾年未四十,而視茫?!?。歐陽修近視得連書都讀不了,只好讓人念給他聽。蘇軾眼疾之重,“病眼亂燈火,細(xì)書數(shù)塵沙”。不過,他不求人而求諸己,創(chuàng)了一法自用,后來又教人用。此法十分簡單,以銅盆盛熱水,用雙手蘸水濡潤眼部四周,水冷即止,中間既不要揉眼也不要睜眼。據(jù)蘇軾說,邵樞密用此法逾年,遂能于燈下觀細(xì)字了?,F(xiàn)在看來,此乃熱敷之法,效果應(yīng)該不大。那邵樞密大半很年輕,是假性近視,且度數(shù)不高,所以有效。至于蘇軾自己如何,只消看他手札,便可想見他側(cè)首貼紙、斜筆橫書的樣子,無可奈何,從習(xí)慣成了自然。
據(jù)說眼鏡是明代由西方傳教士引入的,以叆叇命名也從那時始,更有詩贊曰:“老眼昏花無可商,幸逢一物出西洋。只知去翳無真法,豈料添明有妙方?!笨咨腥?0歲時購得西洋白玻璃眼鏡一對,雖只銅錢大小,已是極滿意了,戴上作詩一首:“蔽目目轉(zhuǎn)明,能察毫末妙。暗窗讀細(xì)書,猶如在年少。”喜悅之情滿溢,好似得了第二次生命。趙翼也有詩曰:“初本嵌玻璃,薄若新紙砑。中土遞仿造,水晶亦流亞。始識創(chuàng)物智,不盡出華夏?!壁w翼戴上了眼鏡,居然有了包羅世界的眼光。
明清文人佩鏡者雖多,但今能見的極少,原因是無圖可覓。近現(xiàn)代有照片可查,原來佩鏡者更眾,有王國維、陳寅恪、鄭振鐸、茅盾、郁達(dá)夫、朱自清、老舍、田漢、曹禺、聞一多、徐志摩等,不勝枚舉。
若是驗光排隊,長長一串簡直望不到頭。他們大多是年紀(jì)輕輕就戴上的,而且眼鏡大多為小圓鏡片,樣貌有的難看,有的別扭,有的還算合適,有的堪稱美雅。
我以為戴了賣相最好的,是徐志摩。徐志摩是先天的近視眼,專程從海寧到上海配鏡,戴后并未作詩,而是歡呼:“好天,今天才規(guī)復(fù)我眼睛的權(quán)利!”我以為眼鏡不僅“規(guī)復(fù)”了他眼睛的權(quán)利,而且增添了他相貌的魅力。不過,眼鏡助他看清了女人的俏模樣,卻沒幫他透視到女人的臭脾性。聽說他最愛戴的黑邊圓眼鏡,即結(jié)婚照里的那副,就是在吵架時被女人用煙槍打碎的。
朋友說我戴眼鏡要比不戴更順眼些,對此我毫不在意。我不在意漂亮,不在意瀟灑,甚至不在意看得太過于清晰。當(dāng)然,我最在意或言最害怕的,同樣是眼鏡被突然打碎。日有顧慮,夜有噩夢。大致是一個面目不清的人之所為,或男或女,有老有少,或有意或無心??傊距宦?,我頓時變成了一只狗,趴在地上亂嗅亂尋,總是遍尋不得。那種焦急害怕,實非他人所能想象,是直到嚇醒才會停止的。
輪到我驗光了。我拿出15年前的那張驗光單,交給師傅參考。
師傅一眼便認(rèn)出了自己的簽字,向我道聲久違了,胡先生!
師傅10年前退休,返聘也已5年,依然干老本行——一輩子的老本行。
我頓感輕松,摘下眼鏡接受師傅的調(diào)度,毫不擔(dān)心會變成“狗”。想起來了,想起來了,師傅還是細(xì)細(xì)的眼睛,尖尖的下頜,戴著一副袖套,邊操縱儀器,邊和我閑聊著、閑聊著。只是,那時我婚后不久,有了孩子,買了房子,手頭拮據(jù),也不敢料定將來會有錢,便請師傅驗得準(zhǔn)一點,最好能用上十幾年。
從回憶中回過神來,我又請老師傅驗得再準(zhǔn)一點,最好能再用上十幾年,若與我的壽命相當(dāng),則是最好的了。老師傅笑笑說,眼睛老化以后,視力變化更小,就算我拿捏不太準(zhǔn),你戴十幾年是沒問題的。你還不老,至少還要再來一次。
我道了聲謝,拿單子出門。到了門口,只聽老師傅高聲說道:“歡迎下次光臨!”一句職業(yè)用語,再尋常不過,我的心卻為之一動。
交了驗光單,開了取貨單,直到走出空蕩蕩的眼鏡店,我的心還是暖乎乎的?!半r童困叆叇,愛戴以求明。物舊依然在,時新最可驚。多年已失憶,一語若含情。長囑勿離眼,好生續(xù)我行。”
摘自《解放日報》2022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