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通過對永泰公主墓葬珍貴的人物壁畫進行探究,分析考證人物的衣著服飾,研究當時的社會風貌、社會習俗、社會階層地位等情況,通過研究可以更加清楚了解中國歷史最繁榮的朝代——唐朝的社會生活。
一、墓葬及墓葬壁畫概況
永泰公主墓有豐厚的歷史與藝術價值。前人對永泰公主墓的隨葬品、永泰公主生平、石刻線畫等方面的研究頗有建樹,而對其壁畫人物服飾的研究稍顯不足。故筆者想通過對永泰公主墓葬珍貴的人物壁畫進行探究,分析考證人物的衣著服飾,研究當時的社會風貌、社會習俗、社會階層地位等情況,通過研究可以更加清楚了解中國歷史最繁榮的朝代——唐朝的社會生活。
永泰公主的墓葬位于現陜西省咸陽市乾縣北部,是乾陵十七座陪葬墓之一。墓葬的結構分為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墓葬年代為初唐武周中宗時期。出土器物種類豐富,俑是墓葬中最多的,有陶俑、鎮(zhèn)墓俑、鎮(zhèn)墓獸、男騎俑、女騎俑,以及全用高嶺土制成的三彩俑等。還有一些金、銅、鐵、玉、錫器。石刻都是青石雕刻,體積大都比較龐大。地面上有華表、石獅、武侍;墓內有門、槨、雕花座、墓志等等。還發(fā)現了一些陶瓷器,例如瓷器、三彩器、灰陶器等。
永泰公主墓壁畫題材豐富繪畫精致,繪有四神、儀仗、宮廷及家居生活、建筑、藻井圖案、列戟、星象、云鶴圖。壁畫人物繪法細膩流暢,形象豐富,發(fā)型服飾多種多樣,但是繪制者已無從考究。由于發(fā)掘過程中條件有限,揭取壁畫時造成了墻皮部分脫落、顏色脫落褪色等問題,使大部分的壁畫受到損壞,導致布局上不夠完善,內容不夠系統(tǒng)。所以筆者在分析的過程中,只能選取未被嚴重破壞的、完整的壁畫按照空間前、中、后進行梳理,然后對他們身著服飾進行分類分析。
壁畫分布在墓葬六個部分:墓道、過道、天井、甬道、前室、主室。又分為前、中、后三部分,整個壁畫的布局是前部為武士;中間是侍從,男女各一半,似是描繪宮廷生活;后部分則以侍女為主,有很少的男侍,表現公主的起居生活。墓道壁畫的人物均為男侍,甬道和前后墓室的人物大多為女侍,侍女多為組合式,接下來筆者描述人物壁畫也是根據墓道口、過洞、甬道、前墓室、主室的順序而來的。
墓道口的東西兩壁各自繪有一幅巨型壁畫,畫在南窄北寬的三角形平面范圍之內,內容是兩排威武的儀仗隊、一只猛獸、一座闕樓和兩匹駿馬。東壁打頭的是一組儀仗隊,一共6個人,有一名為領隊。之后就是青龍圖、闕樓、城墻,然后又是儀仗隊以及戟架圖,戟架前有兩馬夫,各牽一匹白駿馬。墓室兩側皆為此布局,只是西側白虎代替了東側青龍。
在第五過洞的東壁有一幅畫有9人的壁畫。但是此處壁畫損毀比較嚴重,依稀可看出是前5后4的向北朝向排列的侍男侍女。西壁的損毀更加嚴重,根據壁畫下方的鞋襪來看,應該也是人物圖案。甬道的外東西兩壁都各繪有一男侍,都手持笏板,頭戴黑色軟角幞頭,身著朱紅色圓領長袍,腳穿黑色軟底靴。
前室的東西南北四壁繪有8幅以女性人物為主的壁畫,每面墻壁上各繪有兩幅,每幅畫之間有紅色立柱隔開,其上是建筑斗拱。頂部繪有“天體圖”。墓室南壁東西兩側各繪有手執(zhí)笏板的男侍一名,他們拱手屈身,身著圓領白色長袍,腳穿黑色長筒靴。前室到后墓室有一段長5米的甬道,這一部分的壁畫是整個墓葬壁畫最完整的部分,也是精華之所在,尤其是其中前墓室的東西兩壁的《宮女圖》最為著名。
前室東壁南側就是《九宮女圖》,九位宮人按著兩行排列,左側四位宮女簇擁在一起,右邊五位站位相對松散。前室東壁北側是七個宮女跟隨右側為首的女官緩緩前行,為首女官頭梳單刀半翻髻,裝扮與南側為首女官相同,兩者身份應皆為管理宮女位階的女官,其身后的宮女手持燭臺、包裹、團扇、方盒等物,恭敬地尾隨女官,最后兩人則在相互交談。該圖中有兩名侍女身著男裝,左側第三人頭梳反綰髻,著暗紅色圓領窄袖袍服,系腰帶,穿線條褲子和線鞋。最后一人則頭裹包巾,外穿翻領小袖長衣,佩承露囊。
前室西壁僅僅保留下了東側一幅壁畫,亦是9人,兩派排列,前6后3,向北行進,手中執(zhí)長柄玉如意、燭臺、拂塵、團扇等器物,發(fā)型服飾皆與東壁相同,宮人們相互交談,畫面非常和諧。北側的壁畫是后來考古學家根據此墓葬壁畫和棺槨石刻線畫復原上去的。
前室東側一幅一男侍,手執(zhí)笏板,向西躬身而立,身穿圓領長袍,腰間束著黑帶,腰帶上掛有配飾。
前室東壁南側有7人,發(fā)型衣著與前墓室相同,損毀情況相對嚴重。北側一幅繪有7人。
前室北壁東側約有6人,壁畫下部脫落嚴重,發(fā)型服飾隱約可見與前墓室相同。
二、墓葬人物壁畫服飾分類
(一) 男侍
1. 帽冠:幞頭是唐代時期男性最為常見的冠帽之一,幞頭的佩戴并不受身份的限制,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可戴幞頭。始于北周末,隋代逐漸發(fā)展,唐代最為盛行。開始是以紗羅做幞頭,但是紗羅軟而不挺,于是用桐木片作一山子衫在紗內,使幞頭頂成型,裹幞頭時除在額頭前打兩結。永泰公主墓中的男性形象幾乎都是頭戴幞頭,可以看到頭頂拱起,兩角扎在腦后成兩腳,使之自然下垂。并且顏色都是黑色,可見幞頭對于唐代男子是十分重要的。
2. 衣著:永泰公主墓中的男子服裝基本上由以下幾部分構成:上衣著長衫或者長袍,下裳著寬筒褲(裙)或窄筒褲,腰系革帶,腳穿高靿靴。唐朝男性的常服以長袍和長衫為主。
唐代長袍和長衫按衣領樣式可分為三類:交領、圓領、翻領,在永泰公主墓壁畫中主要出現的是圓領和翻領。而這些男性袍服按衣襟可分為三類:對襟、右衽裹襟(還可見少量左衽)、直襟。按著袍裾樣式分類又可分襕袍和缺袴袍兩類。再按袖口形狀分類可分為窄袖、中袖、闊袖、半袖四種。壁畫中的男侍幾乎都是身著一樣的服裝,頭戴黑色幞頭,身穿圓領長衫或者翻領右衽裹襟窄袖及膝長衫。圓領幞頭衣是非常普遍的服裝樣式,皇帝、官員、平民皆會穿此類服裝,但是材質、顏色、紋飾都會有很大不同并且有嚴格的律令以此來區(qū)別身份等級。而永泰公主墓中男侍大部分著白色圓領長袍,應該地位較低。但甬道的外東西兩壁各有一名男侍是身著朱紅色圓領長袍的,他們的官位應約在四品、五品。
3.鞋履:永泰公主墓中男性形象基本上以穿靴為主,“靴”本為胡服,但是經過慢慢演變不僅僅局限于戎裝,皇帝到百姓也皆喜穿靴,并沒有嚴格的身份限制,只是樣式材質會有一些不同。永泰公主墓中男性全部都穿著高靿靴,顏色為黑色,鞋頭形狀略尖,有微微翹起,長度至少過腳踝。
(二) 女侍
1.發(fā)髻
(1)反綰髻:反綰髻在永泰公主墓壁畫中出現的次數非常多,在前墓室壁畫中有幾位侍女都是梳反綰髻。從這些女侍形象中可以看出反綰髻的形狀呈雙刀狀且盤于頭頂,便于活動,這是初唐時期非常流行的一種發(fā)型。顧況在《險竿歌》中對此發(fā)型有這樣的描述:“宛陵女兒擘飛手,長竿橫立上下走,……反綰頭髻盤旋風?!备柚忻枋龅恼仙舷卤P旋動作,而將頭發(fā)反綰于上,不作下垂狀。
(2)螺狀髻:這類發(fā)髻的名稱是由現代考古學家根據其形狀命名的。此種發(fā)髻在永泰公主墓陶俑、壁畫、石槨線刻圖案中出現的次數非常多,在永泰公主墓前墓室東壁南側的《九宮女圖》中,9人有5人都梳著海螺形狀的螺狀高髻,形似海螺,盤于頭頂。但在關中地區(qū)其他盛唐時期的墓葬中出土這種發(fā)髻的仕女俑卻不多。
(3)驚鵠髻:這類發(fā)髻在永泰公主墓壁畫中出現的次數非常少,只有前墓室西壁北側的一位侍女梳著此發(fā)型,且比較模糊,石刻線畫中有出現兩次。唐末馬縞《中華古今注》中有提到驚鵠髻:“魏宮人好畫長眉,令作蛾眉、驚鵠髻。”歷經兩晉、南北朝,直到隋唐時期,長安城內仍流行這種發(fā)式。但驚鵠髻可以說是反綰髻的一種,將頭發(fā)反綰成鳥兒展翅欲飛的形狀。
(4)初唐高髻:這類發(fā)髻在永泰公主墓壁畫中甚少出現且非常模糊,并與螺狀髻遠看形狀非常相似,但不同的是初唐高髻相較螺狀髻有一個傾斜面。
2.衣著:永泰公主墓中女性服飾是初唐至盛唐時期的典型代表,一般由這幾部分構成:衫、裙、帔。她們幾乎都穿著“半臂”,即套在上衫外面的一種上衣,這是初唐時期的女子服飾非常有代表性的種類,但是唐中晚期由于不便于穿套這種半臂上衣,于是漸漸被淘汰。但是無論尊貴與否,衫、裙、帔這三件都是不可缺少的。前蜀杜光庭《仙傳拾遺·許老翁》記載,唐時益州大士曹柳某之妻李氏身著“黃羅銀泥裙、五暈羅銀泥衫子、單絲紅地銀泥帔子,蓋益都之盛服”,可以看出裙、衫、帔組成了一整套的服裝。永泰公主墓中侍女身上穿著的服飾也皆是由這幾部分構成。
(1)裙:永泰公主墓中侍女都身著裙裝,顏色有朱紅色、青綠色、橘色、米黃色、深棕色、白色,幾種顏色相互交疊在一起,壁畫上的侍女裙裝顏色并不是統(tǒng)一的,從裙裝顏色可以看出她們的地位并不是非常尊貴。另一方面,束胸曳地大幅長裙,裙腰系在腋下胸部上方,下擺長度拖到地上,將女子體型襯托得十分豐滿,這樣開放的服裝風格使得唐代女子服飾在服裝歷史中顯得別具一格。裙是襦裙的下裳,北魏南北朝時期產生,是多匹布帛連接而成的。裙的用料很多,尤其是盛唐之后,裙布料下擺可達3米之長。
(2)襦衫:在永泰公主墓壁畫中主要出現的是交領窄袖衫,襦衫也是內衣,又稱“中單”,套穿在半臂下面,可以看出襦衫袖筒比較窄長,便于行動并且顏色以淡橘色為主。在唐中晚期半臂漸漸消失之后,襦衫便成了外衣。這種風格的服飾最初在宮廷女子和貴族女子中比較流行,然后平民百姓紛紛效仿這種交領窄袖襦衫長裙一直流行到中唐時期。
(3)帔:又稱“帔帛”“帔子”“帔服”,平民百姓和貴族女子皆可穿著,只是在材質上會有不同。永泰公主墓壁畫中的這些女子也不例外,她們都披著帔服,形狀是一條細長較寬的條帶狀,披在后背且纏繞與手臂之上??梢钥吹奖诋嬛朽?、襦衫、半臂和裙的顏色各不相同卻又相互呼應,有青綠色、橘色、米黃色、深棕色、白色等,顏色搭配和諧統(tǒng)一又不死板,線條流暢自然,仿佛緊貼于這些女子身上,可以看出畫師的用心。帔以裝飾性為主,挽于臂間,隨著動作改變隨風飄擺,盡顯唐代女子的氣韻風度。
(4)半臂:又稱“半袖”、“背子”,在永泰公主墓壁畫中,可以看到半臂是套于襦衫之外的長袖系帶短外套,女性皆穿著交領半臂,不僅顏色多樣,并且這些半臂外衣并沒有將女侍包裹得很緊,而是松松散散,可以清晰看到胸部皮膚??梢娺@個時期半臂非常流行,平民百姓、王公貴族無論男女皆可穿著。
3.鞋履:在永泰公主墓壁畫中出現的主要是高首云頭履。高首云頭履特點是大部分鞋身藏于裙內,只露出高高上翹的三瓣云朵型鞋頭,這種鞋需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女子才可穿著。《舊唐書·輿服志》記:“武德來,婦人著履,規(guī)制亦重,又有線靴。開元來,婦人例著線鞋,取輕妙便于事,待兒乃著履?!?/p>
4.男裝:永泰公主墓壁畫中就有著好幾位“女扮男裝”的女子形象。形制大致由窄袖緊身的小袖袍、褲褶、小口褲、胡帽、革帶、革靿靴構成。她們頭戴黑色軟腳幞頭,穿的都是翻領窄袖胡袍,腳穿鏤空線履,衣服多為朱紅色,可見她們的身份地位應該不會太低。唐代女子裝束中最為特別的就是女子穿男裝了,這不僅僅使唐代女子服飾更加豐富多樣,更代表著女子地位的提升和思想的開放,唐代女子穿的男裝一般是胡服,《新唐書·五行志》稱:“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婦人則簪步搖釵,衿袖窄小……”說明那時候無論男女都喜歡穿胡服。
三、 壁畫人物服飾與社會風貌
(一) 與隋墓、初唐墓葬壁畫人物形象對比
1.潼關隋墓與永泰公主墓男性壁畫形象的比較
該墓葬位于陜西潼關縣高橋鄉(xiāng)稅村北約300米的農田里,年代為隋末,墓主身份不明,但規(guī)格較高,雖被盜擾,但隨葬品較豐富,且該墓壁畫僅見男性形象。與永泰公主墓中的男侍相比可以看出他們的幞頭更矮,長相各異,神情更加多變,面相似永泰公主墓中男性形象臉龐那樣豐腴統(tǒng)一。衣著同樣都是身穿圓領長袍,衣服顏色同樣以白色為主,有個別身份地位較高的男侍身穿紅色圓領長袍。
可以很明顯感覺到初唐時期的審美已經漸漸走向“以胖為美”,且不說女子,永泰公主墓的男子相較這座隋墓里的壁畫男子更加飽滿,神情大多都是微笑,而隋墓中的這些人物形象更加立體,仿佛能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在隋末那樣動蕩的時期,人們都似乎各懷心思,面帶微笑的反而占少數,可以從這些壁畫中感受到當時社會動蕩給人們帶來的不安氣氛。
2.李壽墓與永泰公主墓女性壁畫形象的比較
女子的形象在隋墓的壁畫中出現得非常少,大多是以宗教題材在敦煌壁畫中出現,所以女子形象很難比較。故筆者將初唐時期的陜西三原李壽墓出土壁畫中的女性形象與永泰公主墓進行對比。
在陜西三原發(fā)掘的李壽墓中墓室北壁的《舞樂圖》最有代表性,從這些女子的服飾可以看出隋代的服飾風格特征依然十分明顯,那時初唐的人們政治經濟文化水平并未達到高峰,自己時代的審美特色尚未建立。她們梳著低平式樣的發(fā)髻,身著一樣顏色的窄袖襦衫,身披帔子,腳穿黑色尖頭鞋,衣領較高并沒有露出太多皮膚,面容大致相似,細節(jié)又各有不同,臉龐比較清秀瘦窄。并不似永泰公主墓壁畫的女性形象那樣開放,衣領更高,沒有露出胸部上方皮膚。
在陜西富平發(fā)掘的李鳳與妻子劉氏合葬墓中,甬道兩側的侍女壁畫保存比較完好。她們多梳著錐形髻、驚鵠髻、飛仙髻,依然穿著長袖窄袖襦衫,身披色彩各異的帔子,但有一位身著藍色胡袍,下身穿著豎條紋窄腳褲腳穿線鞋??梢钥闯鏊齻兊哪橗嬕呀洷容^豐滿,衣服顏色豐富多樣。永泰公主墓和李鳳墓中這幾位侍女形象已無太大不同,可以看出在初唐貞觀上元年間胡服已經開始流行。
(二) 反映的社會生活
從永泰公主墓壁畫中筆者可以感覺到初唐時期的宮廷男侍和女侍的生活和當時的社會風貌。這些壁畫的女性形象都反映出初唐兩個社會特征——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外來文化的融合。
女性身穿男子胡服,肌膚大片外露,當時女子的衣著已非常開放??梢娊z綢之路西域文化對中原地區(qū)的影響,唐朝是絲綢之路達到最鼎盛的時期,大量西域使臣、商賈往來于西域和大唐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十分頻繁,西域“胡風”漸漸滲入到百姓的生活之中,在永泰公主墓中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壁畫女侍形象著胡服,并且在那個時期男女都會穿胡服,因為胡服輕便,便于騎射打獵。
初唐至盛唐時期風氣很開放,女性不僅可以穿男裝,還可以與男性一起參與各類運動以及政治活動,所以可以看出唐朝女性地位比以往是有所提升的。并且唐朝女子穿著大膽,肌膚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的女子裸露的都多,可以感受到這個朝代文化的開放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從初唐時期的胡服流行,盛唐時期服飾的雍容華貴、精致多元到晚唐時期服飾文化逐漸蕭條簡化,無一例外是經濟政治的剪影。
永泰公主墓壁畫的畫師并沒有將這些人物排列整整齊齊,衣著規(guī)范統(tǒng)一,而是疏密有度,人物表情輕松自然,嘴角都有略微彎起,有的在顧盼談笑,有的在悵然若思,透露出當時人們生活狀態(tài)相對穩(wěn)定富足,使人感受到千年之前的大唐風度。
四、結語
通過對永泰公主墓壁畫中人物的發(fā)型服飾分析可見,唐代男子的服飾變化較小,流行頭戴幞頭,身著身穿圓領長衫或者翻領右衽裹襟窄袖及膝長衫,腳著靴。女子發(fā)髻衣著服飾變化明顯,從初唐至盛唐再到中晚期發(fā)髻逐漸復雜高聳、衣著逐漸肥大飄逸,面容更加豐腴。永泰公主墓壁畫無疑是武周中宗時期的壁畫的杰出代表,作為初唐向盛唐過渡時期的壁畫,體現了初唐至盛唐時期女性地位的提高、外來文化因素的影響以及開放的社會風氣。
陳瑤佳
四川美術學院在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