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金合
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僧帽水母,在水中游動時,身體上半部體形像帽子,在水面飄來飄去,因此而得名。通常,水母總是隨風向、風力、海流四處漂泊。在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情況下,水母漂在海水上層。如果遇有滔天大浪或暴風驟雨,就沉到水底。人們發(fā)現(xiàn)水母一旦離開海岸,快速向深海游去,就表明風暴將要來臨。因此,漁民常以水母的活動跡象,來判斷天氣情況。
原來,水母觸手中間的細柄上,有個小球,里面有粒小小的聽石,相當于它的耳朵,十分靈敏。在風浪襲來之時,波濤不斷與空氣摩擦而產(chǎn)生次聲波,在水中以1?450米/秒的速度傳播,比風暴和海浪運動快得多。這種人耳聽不見的聲波,通過沖擊水母的聽石,刺激神經(jīng)感受器,水母就能及早捕捉到風暴氣息。當風暴來臨時,它們就像接到報警似的,立即游到深水處躲避。在海上活動的船夫,看到水母這一舉動,就趕快駛到港灣等安全地帶避險。
人們從水母能預知風暴中受到啟示,模擬它們的感覺器官,成功地研制出風暴預測儀,安裝在船艦的甲板上,能夠提前15小時接收到海上傳來的次聲波,預知風暴來臨的方向和時間。
甲魚生在陸地,長在水中,每年夏秋季上岸產(chǎn)卵,它們產(chǎn)卵的洞穴基本在同一水平線上。不少地方還流傳著“甲魚放蛋窩,洪水到窩邊”的諺語。
1976年,科研工作者在廣西的明江兩岸,隨漁民了解甲魚習性。他們沿著上次洪水剛好淹沒的河岸線,尋找甲魚蛋,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甲魚窩都高出江面6米左右。漁民說,今年將會有一次更大的洪水。不久,果然驟降暴雨,淹沒了當?shù)?6平方千米晚稻,明江水位正好上漲到江面之上大約6米高的地方。而且,洪水到來日期,往往是甲魚產(chǎn)蛋后的30天左右,這是甲魚預報洪水的奇特之處。
原來,天氣變化會導致氣溫、濕度、氣壓、氣流以及懸浮空氣中的帶電粒子發(fā)生相應變化,而甲魚在適應自然的漫長過程中,身體的某些感官能提前捕捉到這些細微變化的信息,從而預知洪水來臨的日期和大小,以此來安排生活。
甲魚卵的孵化期約20天,小甲魚出殼后,如果窩離水面遠近適當,就能及時爬到水里。如果窩選得過高,中途就有可能干死;選得過低,卵會被洪水淹沒或沖走。所以,甲魚產(chǎn)卵的時間和地點,和洪水來臨的時間和水位基本吻合。
盛夏,如果河塘中的泥鰍跳出水面呼吸,大概就是要變天了。泥鰍擁有兩套呼吸系統(tǒng),在水下用鰓部、水上用腸子。大氣壓較高時,水中溶解的氧較多,能滿足泥鰍的需求,而大氣壓降低時,水中溶氧量減少,迫使泥鰍把嘴伸出水面呼吸,以便讓腸子攝取足夠的氧。如果水中嚴重缺氧,它會每分鐘沖出水面吞一次空氣。據(jù)此,一些氣象站養(yǎng)有泥鰍,作為觀察天氣的“晴雨表”。
氣壓高是晴天的預兆,當氣壓降低時,將會下雨或刮北風。因此,當看到泥鰍沉在水底不出來,表明近期天氣晴好。當它暴躁不安,一直往水面上跳,預示風雨將要來臨。如果泥鰍的頭朝上,久久漂浮在水面,將有暴雨。
此外,螃蟹對天氣陰晴變化也會表現(xiàn)出同樣行為。漁民看到螃蟹浮出水面,知道要變天了,會駕船返回。1982年6月11日中午,氣象工作者在山東省桑溝灣考察時,看到水面漂著很多螃蟹。當時,晴空萬里,風平浪靜,而海上船只紛紛返航。氣象隊員感到不解,大家都認為不會下雨。誰知,到了下午3時,海面刮起4級南風。第二天,風雨交加,風力增至8級。
蟋蟀以清脆、明亮的叫聲,博得人們的喜愛。它們在爭雄時,會發(fā)出急促而響亮的叫聲。在交配前,會唱起婉轉(zhuǎn)而輕柔的“情歌”。除此之外,蟋蟀的鳴叫與氣溫有關(guān),由于它們對溫度非常敏感,哪怕是細微的變化也能感知到,并通過叫聲的快慢反映出來,農(nóng)民據(jù)此安排農(nóng)事。所以,蟋蟀被人們稱為氣溫的“報告員”。
1897年,美國物理學家多貝爾發(fā)現(xiàn),雪樹蟋蟀的鳴叫與氣溫有一定關(guān)系,并通過多次測試,得出著名的多貝爾定律。運用這個公式,根據(jù)蟋蟀相應的叫聲,就可推算其時環(huán)境的大概溫度。
后來,又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在相同氣溫下,蟋蟀叫聲的快慢因種類而不同。因此,計算溫度的方法也就不同。顯然,多貝爾教授的公式,并不適用于所有蟋蟀。不久,科學家研究出了更多公式,根據(jù)不同的蟋蟀來選用,從而準確算出環(huán)境溫度。
實際上,鳥兒和許多昆蟲,在炎熱的盛夏鳴叫,比涼爽的深秋更頻繁,只不過反映的氣溫高低,沒有蟋蟀準確而已。原來,在高溫條件下,動物體內(nèi)能獲得充足能量,以更好地支持快速鳴叫乃至極速運動,而溫度降低時,不再鳴叫或叫聲較慢,行動當然也遲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