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淑韻,何曉韻,吳浩存
(南方醫(yī)科大學順德醫(yī)院 檢驗科,廣東 佛山 528300)
妊娠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能夠導致機體出現一系列生理改變,已有研究[1]表明,隨著孕周的增加,孕婦體內分泌的凝血因子會逐漸增多,甚至呈現高凝狀態(tài)。而適當的高凝狀態(tài)能夠降低產后出血的發(fā)生風險,但若纖溶和凝血平衡被打破則可能造成病理性妊娠結局。胎盤早剝?yōu)槿焉锿砥诘某R姴l(fā)癥,病理變化為底蛻膜出血并形成血腫,致使胎盤自附著處剝離,嚴重威脅母嬰安全[2]。由此推測,妊娠晚期孕婦胎盤早剝的發(fā)生可能與機體凝血功能具有一定聯系。鑒于此,本研究分析凝血四項與妊娠晚期孕婦胎盤早剝發(fā)生的相關性,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審核本研究方案。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單胎妊娠;②精神正常,可配合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高血壓等疾病;②肝腎功能異常;③合并惡性腫瘤;④合并凝血功能異常、血液系統疾病。選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120例妊娠晚期孕婦,所有孕婦及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120例孕婦年齡24~37歲,平均年齡(27.80±1.95)歲;孕周37~40周,平均孕周 (33.52±2.04)周;孕次1~4次,平均孕次 (1.90±0.25)次。
1.2 研究方法①凝血四項檢測:采集120例妊娠晚期孕婦空腹靜脈血2 mL,離心后采用凝固法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與纖維蛋白原 (fibrinogen,FIB)水平。②胎盤早剝的評估:所有孕婦均接受超聲檢查、電子胎心監(jiān)護與實驗室檢查,參照《婦產科學(第3版)》中關于胎盤早剝的相關判定標準[3],統計120例妊娠晚期孕婦胎盤早剝的發(fā)生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繪制受試者工作曲線(ROC)得到曲線下面積(AUC),檢驗凝血四項在妊娠晚期孕婦胎盤早剝中的預測價值,AUC值>0.9提示預測性能較高,0.71~0.9提示有一定預測性能,0.5~0.7提示預測性能較差;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妊娠晚期孕婦胎盤早剝發(fā)生情況120例妊娠晚期孕婦發(fā)生胎盤早剝20例,發(fā)生率為16.67%。
2.2 不同胎盤早剝發(fā)生情況的妊娠晚期孕婦凝血四項比較胎盤早剝組的PT、TT、APTT均長于非胎盤早剝組,FIB水平低于非胎盤早剝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胎盤早剝發(fā)生情況的妊娠晚期孕婦凝血四項比較(±s)
表1 不同胎盤早剝發(fā)生情況的妊娠晚期孕婦凝血四項比較(±s)
組別 n PT(s) TT(s) APTT(s) FIB(g/L)胎盤早剝組 20 12.35±1.79 15.03±1.48 30.68±2.97 2.86±0.25非胎盤早剝組 100 10.19±1.24 12.36±1.11 25.19±2.03 4.10±0.41 t 6.562 9.257 10.148 13.023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 凝血四項檢測在妊娠晚期孕婦胎盤早剝中的預測價值ROC曲線(見圖1)顯示,PT、TT、APTT、FIB水平檢測預測妊娠晚期孕婦胎盤早剝的AUC值分別為0.681、0.670、0.835、0.860,且以APTT、FIB水平的預測性能更高。各檢驗變量對應參數見表2。
圖1 凝血四項檢測在妊娠晚期孕婦胎盤早剝中的預測效能ROC圖
表2 凝血四項水平在妊娠晚期孕婦胎盤早剝中的預測價值
妊娠晚期孕婦胎盤早剝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機體血管病變、宮腔內壓力劇降、機械因素或子宮靜脈壓異常升高有關。胎盤早剝發(fā)病后對母胎的影響極大,可造成孕婦彌漫性血管凝血、失血性休克、羊水栓塞甚至急性腎衰竭,還可能增加胎兒急性缺氧、宮內死亡的發(fā)生風險[4]。因此,探討早期相關實驗室指標以評估妊娠晚期胎盤早剝的發(fā)生風險極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120例妊娠晚期孕婦中發(fā)生胎盤早剝20例,發(fā)生率為16.67%,表明妊娠晚期孕婦具有一定的胎盤早剝發(fā)生風險,臨床應給予足夠重視;胎盤早剝孕婦的PT、TT、APTT均顯著長于非胎盤早剝孕婦,FIB水平顯著低于非胎盤早剝孕婦(P<0.05),提示凝血四項與妊娠晚期孕婦胎盤早剝的發(fā)生可能具有密切聯系。初步分析原因是,胎盤早剝的病理機制主要是蛻膜壞死、血管破裂出血,蛻膜和胎盤之間形成撕裂和分離,進而造成蛻膜板和胎盤的分離、動脈出血與胎盤后水腫,最終導致胎盤早剝的發(fā)生[5]。妊娠期女性機體凝血與纖溶系統之間存在一種較高水平的動態(tài)平衡,血液中凝血因子活性增高,FIB濃度增加,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而抗凝與纖溶功能減弱,該種生理變化能夠有效預防胎盤早剝的發(fā)生。而當孕婦的PT、TT、APTT延長時,機體抗凝與纖溶功能增強,大量凝血因子消耗,血小板減少,機體由高凝狀態(tài)迅速轉化為低凝狀態(tài),最終增加胎盤早剝的發(fā)生風險。而FIB作為血漿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能夠直接參與凝血并使血小板聚集增強,FIB水平的增加可以維護子宮胎盤纖維蛋白樣層的穩(wěn)定性,形成包繞血液有形成分的纖維網;而FIB含量不足可影響胎盤的發(fā)育,甚至引起胎盤與子宮蛻膜的分離[6]。本研究繪制的ROC曲線顯示,PT、TT、APTT、FIB水平預測妊娠晚期孕婦胎盤早剝的AUC值分別為0.681、0.670、0.835、0.860,且以APTT、FIB水平的預測性能更高,提示凝血四項檢測在妊娠晚期孕婦胎盤早剝的評估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對此建議,臨床應密切監(jiān)測妊娠晚期孕婦的凝血四項水平,據此評估胎盤早剝的發(fā)生風險,并結合孕婦實際情況給予酚磺乙胺、凝血因子等促凝藥物,這對于預防胎盤早剝的發(fā)生、改善母嬰結局可能均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凝血四項與妊娠晚期孕婦胎盤早剝的發(fā)生具有密切聯系,即PT、TT、APTT越長,FIB水平越低時,妊娠晚期孕婦越容易發(fā)生胎盤早剝,臨床應及時檢測孕婦的凝血功能指標并制定合理的干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