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道海,王小明,孫衛(wèi)東,王冠男
[皖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弋磯山醫(yī)院)肝膽外科二病區(qū),安徽 蕪湖 241001]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臨床開展最早、技術最為成熟的微創(chuàng)手術之一,也是膽道外科醫(yī)生開展最多的治療方式,目前已基本取代開腹膽囊切除術,成為治療膽囊良性疾病的標準術式[1]。隨著LC的廣泛開展及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LC向著更加微創(chuàng)化的方向發(fā)展,由傳統(tǒng)四孔法過渡到三孔法[2]。近年,研究者又在嘗試小三孔法、兩孔法、單孔法LC,并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3-5]。無論四孔法、三孔法、兩孔法、還是單孔法,均無法回避術后切口疼痛問題,是影響LC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因此,最近國內有學者提出經腹白線入路LC法,可以明顯緩解術后疼痛[6]。但該種經腹白線入路LC法對術者和器械均要求較高,限制其臨床進一步推廣和應用。外科醫(yī)生無論采用三孔法、兩孔法,還是單孔法進行LC手術,均應保證患者安全,不應盲目崇拜小切口,增加手術難度和風險。作者前期開展了大量傳統(tǒng)三孔法LC手術,80 %以上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切口疼痛,嚴重影響患者治療效果?;诖?,結合實際情況,本研究提出改良經腹白線入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modified transabdominal linea alba approach fo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在不增加手術難度的前提下,達到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的目的。
1.1對象 選取皖南醫(yī)學院弋磯山醫(yī)院2020年12月-2021年6月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4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時間隨機分為對照組20例進行傳統(tǒng)三孔法LC和觀察組20例進行改良經腹白線入路LC。兩組患者均在入院后行腹部B超或磁共振胰膽管水成像(MRCP)檢查確診,排除既往有上腹部手術史、心肺功能有器質性損害者。對照組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齡28~80歲;膽囊良性息肉2例,膽囊結石18例。觀察組中男性4例,女性16例;年齡29~79歲;膽囊良性息肉2例,膽囊結石18例。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并順利出院,無中轉開腹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如出血、感染、膽瘺等)。對照組和觀察組各有1例術中發(fā)現炎癥較重改為四孔法。本研究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tǒng)三孔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麻醉開始前囑患者排空膀胱,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患者取頭高腳低以及右側抬高位,主刀醫(yī)師與扶鏡手均站于患者左側。于臍孔下方取弧形切口,長度約為1 cm,置入氣腹針,注入CO2氣體,建立氣腹,壓力設置為13 mmHg(1 mmHg = 0.133 kPa),換置10 mm Trocar,伸入30°腹腔鏡鏡頭,探查腹腔,直視條件下分別于劍突下和右肋緣下依次做10 mm、5 mm小切口,置入相應的Trocar,采用三孔法進行腹腔操作。再次探查膽囊及膽囊三角情況,置入膽囊抓鉗輔助牽拉膽囊,解剖膽囊三角,使用hem-o-lok分別夾閉膽囊管和膽囊動脈并離斷,用電凝鉤順行剝離膽囊,置入標本袋中經劍突下Trocar孔取出體外,膽囊床使用電凝鉤徹底止血,沖洗腹腔,查無膽漏、出血后,關閉各Trocar孔,皮膚切口用4-0可吸收線進行皮內縫合。術后進行護胃、止吐、補液治療,常規(guī)不放置鎮(zhèn)痛泵。
觀察組患者接受改良經腹白線入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麻醉、體位以及手術操作與傳統(tǒng)三孔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相似。在肚臍下做1 cm小切口,注入CO2氣體,建立氣腹,壓力設置為13 mmHg,置入10 mm Trocar作為觀察孔,探查腹腔,直視下分別于劍突下和肚臍上做 5mm切口,依次置入5 mm Trocar,采用三孔法進行腹腔操作。再次探查腹腔,提起膽囊,解剖膽囊三角,處理膽囊管和膽囊動脈,電凝鉤順行剝除膽囊,創(chuàng)面止血。最后,將膽囊置入特制的標本袋中經肚臍下Trocar孔取出體外,沖洗腹腔,查無膽漏和出血后關閉各Trocar孔,皮膚切口用4-0可吸收線進行皮內縫合。術后進行護胃、止吐、補液治療,常規(guī)不放置鎮(zhèn)痛泵。見圖1。
圖1 改良經腹白線入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圖譜
1.3觀察指標 收集兩組患者BMI、手術時間、住院天數、術中出血量等指標。術后第1天,采用國際標準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和疼痛數字評分法(NRS)對患者的切口疼痛程度進行量化評分。問卷調查形式對主刀醫(yī)生肩背部疲勞程度進行量化評分,5分為非常輕,4分為輕,3分為一般,2分為嚴重,1分為非常嚴重。
2.1兩組患者術前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BMI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兩組患者手術資料及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主刀醫(yī)生肩背部疲勞程度評分,對照組低于觀察組(P<0.05);兩組患者住院天數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一天VAS和NRS評分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各項指標比較
膽囊結石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在我國屬于高發(fā)疾病,個別地區(qū)報道膽囊結石的發(fā)病率高達17 %[7]。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是目前治療膽囊結石的標準術式[1]。在開展LC過程中,從剛開始的病例選擇期,選擇一些單純性膽囊結石、無結石性膽囊炎和膽囊良性病變作為手術對象,膽囊炎癥輕,操作相對簡單;慢慢過渡到病例挑戰(zhàn)期,選擇一些較為復雜病例,如膽囊結石伴慢性膽囊炎、萎縮性膽囊炎、膽囊充滿型結石、膽囊結石嵌頓伴膽囊積膿和積液,甚至合并有上腹部手術史等;最后發(fā)展為病例體驗期,通過改良LC手術減輕患者術后各種不適感、增強美容效果。多種創(chuàng)新術式出現,如單孔法LC。但無論采用何種LC術式,均無法避免患者術后24 h出現疼痛。據文獻報道,65 % 患者存在中度疼痛,23 % 患者會經歷重度疼痛,甚至因疼痛而影響睡眠[8]?;颊咧髟V疼痛時,以定位準確的腹部切口疼痛為主[9]。臨床數據顯示,術后疼痛是LC術后第一常見并發(fā)癥,是造成LC術后預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10]。因此,減輕術后疼痛迫在眉睫。
LC術后疼痛主要由內臟疼痛、腹壁切口疼痛和右肩部疼痛三部分組成,與多種因素有關[8]。常見原因:(1)手術創(chuàng)傷引起疼痛,腹壁戳口使用不當引起疼痛,尤其當戳口過分靠近肋緣或者劍突時;(2)CO2氣腹引起疼痛,LC術中,高壓CO2直接刺激膈神經所致;(3)手術并發(fā)癥引起疼痛,LC術后并發(fā)胰腺炎、膽道損傷等所致;(4)術后消化道功能紊亂誘發(fā)疼痛,LC術后腹脹所致。
傳統(tǒng)三孔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腹部3個切口(劍突下切口、臍上切口、右側腹部切口)是患者術后疼痛的主要來源,劍突下、右側腹部顯著。國內胡海教授團隊[6]采用經臍恥聯合的經腹白線入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后患者疼痛少、瘢痕隱匿,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但是該操作方法對手術器械要求較高,難以在基層推廣和應用。本研究在前期論證的基礎上,提出改良經肚臍腹白線入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采用臍上5 mm、劍突下5 mm、臍下10 mm三切口法,膽囊標本經臍下10 mm Trocar孔取出,在不影響手術操作的前提下,減輕術后疼痛,并且對手術器械沒有特殊要求,適合基層推廣和應用。因此,本研究設計隨機對照試驗,觀察改良經腹白線入路LC法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結果顯示,改良經腹白線入路,與傳統(tǒng)三孔法比較,具有顯著優(yōu)勢。主要體現在:(1)與傳統(tǒng)三孔法的手術操作時間相似;(2)術后患者切口疼痛減輕;(3)主刀醫(yī)生肩背部疲勞感減輕。
綜上所述,改良經腹白線入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一種良好選擇,在不增加手術難度和對器械沒有特殊要求的前提下,既可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又可降低主刀醫(yī)生肩背部疲勞程度,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