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蕊
漢字作為表意文字,筆畫的組合表示著特定的含義。即便是形聲字的聲符,也有一定的表義功能。“愁”字便是一例。《說文》:“愁,憂也。從心,秋聲?!奔戳x符為心,聲符為秋。從義符可知,“愁”是一種心情,一種心境;“秋”“愁”古音同屬幽部,這也的確說明“秋”為聲符的表音作用。但是,“秋”的表義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廣雅·釋詁四》:“秋,愁也?!笨梢姟扒铩北居小氨睢敝?。
“秋”有“愁”義,在文學中更為典型。《詩經(jīng)·秦風·蒹葭》為抒情詩之濫觴,“伊人”在水一方,溯游溯洄卻不可得,于是悵然若失。詩中反復吟唱“蒹葭”“白露”,交代了時令為秋,秋景與愁情水乳交融,從而創(chuàng)造了憂而美的境界。從此,文人寫愁情便總是與“秋”相關。無論是身世飄零之愁抑或是家國殘破之悲,總是以秋風、秋雨、秋樹、秋葉、秋蟲、秋草、秋光、秋聲、秋色、秋容等等為發(fā)端,描摹秋人之秋心。此時的“秋”已經(jīng)不再是一種時令,而是一種情緒狀態(tài)的標志,“因秋而倍生愁,生愁而愈悲秋”。當然,以“秋”“心”構形的“愁”字的出現(xiàn),更觸發(fā)了人們將“秋”與“愁”相聯(lián)系,宋吳文英《唐多令》詞中有一句:“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便是明證??偠灾扒铩奔仁恰俺睢钡陌l(fā)端,更是“愁”的載體。
以秋為愁這一中國文人的傳統(tǒng)心態(tài),正是他們對生命珍惜的反映。人們從自然之秋的物老、過盛而亡中感悟到了許多生命之秋的本質,所以他們才會發(fā)出“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喟嘆,才會擁有深刻揭示生命真諦的愁情。
“秋”既然可表“愁”,那么人們又為什么要造出一個“愁”字呢?這同語言文字交際職能的制約有關:“秋”的本義自然是指四時之一,由此時令特征又引申出“悲愁”之義,同一個字,既要表“秋”,又要表“愁”,則容易兩相混淆,而有礙信息傳遞的明確無誤,所以需要另造新字而分擔一義。于是乎,人們便在“秋”上加注義符“心”,去專表“秋”的引申義——“愁”。
(摘自《咬文嚼字》,199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