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吉惠
談到義務教育階段全學段融通的詩歌教學,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當中四個學段詩歌教學的課程目標。義務教育第一、二、三學段的詩歌學習,強調“誦讀積累”“展開想象”“體驗情感”“領悟大意”“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第四學段的古代詩歌學習,在“閱讀與鑒賞”板塊,要求達到的課程目標是“誦讀古代詩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段)”。
義務教育階段四個學段的課程目標是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和語文基礎相匹配的。相比較而言,初中階段的詩歌學習,在積累和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感悟和運用”,感受文學作品語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獨特魅力,提升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
小學的詩歌教學為孩子們閱讀詩歌打下了必要的基礎,初中階段我們應該如何握好接力棒,來提升孩子們閱讀詩歌的能力?
就以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下冊《清明》和四年級上冊《暮江吟》這兩首詩為例來說,詩句內容比較淺顯,學生“理解基本內容”沒有問題,那么在“感悟和運用”“提高欣賞品位”方面,初中階段的老師會強調哪些方面呢?
第一,學生需要對詩歌言志抒情的特點有更深入的理解。
經(jīng)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懂得詩歌具有抒情性。到了初中階段,學生在關注詩歌的抒情性的同時,要學會從“知人論世”的角度,結合寫作背景和詩人經(jīng)歷來較深入地理解詩歌的情感?!赌航鳌繁磉_的是詩人對秋季日暮江景的喜愛之情。白居易寫作這首詩的時候,他因為厭煩了朝廷中的黨爭,自己申請離京外任,在去杭州赴任的途中寫下這首詩,心境是輕松愜意的。《清明》蘊含的情感比較復雜一些,有懷念先人的愁緒,有細雨紛紛的凄迷,有想要驅散哀傷心情的行動。這與“清明”這個特定的節(jié)日氣氛有關,也與杜牧離家任官思家念親的心境有關。到初中,孩子們會學到杜牧的另外一首詩《赤壁》,也是短短四句,但這首詩很不好讀懂,它包含著詩人對自己才華的自詡,對自己生不逢時的慨嘆,教材要求把詩歌暗含的情志追求講清楚,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學生需要了解杜牧一生都渴望為國立功,卻未能如愿,才能對詩歌情感有一定的理解。《清明》和《赤壁》其實很相似,都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孩子們在小學、初中時候學習了,可能要用一生來回味它、理解它。
第二,學生要特別關注詩中的“人”,因為有人才會有情。
這里說的“人”,最關鍵的就是指作者本人?!肚迕鳌防锾幪幱小叭恕保飞闲腥?,雨中牧童,尋酒家之人,這些人當中有些是作者本人,也或者都是作者眼中心中經(jīng)過情感過濾和挑選過的人。白居易的另外一首詩《錢塘湖春行》,是選入初中教材的,跟《暮江吟》比較相似,表達的就是身處自然中發(fā)自內心的歡喜、愜意、舒適?!跺X塘湖春行》,景中明確地有“人”,有被亂花迷醉的人,有乘馬出游的賞春人,更有沉醉于美景中賞景又在賞人的愉快自在的詩人?!赌航鳌防锩嬗袥]有“人”的出現(xiàn),或者說詩人究竟有沒有在場?肯定是有的?!翱蓱z”兩個字是詩人情感的直接流露;把露珠比喻為珍珠,把新月比喻為彎弓,都是出于詩人心中的喜愛,用美好的事物來作比;連在很多詩人筆下充滿惆悵之感的“殘陽”,因白居易輕松愜意的心情而變得這么柔和、寧靜,自然隨性地“鋪”在水里。到了初中階段,學生要清楚地知曉,在詩歌里,無論“人”是直接出現(xiàn)還是隱藏在景物當中,還是假托為另外一個形象,詩歌最終都要表達詩人的情感。
第三,學生要能把握詩歌的結構。
《暮江吟》四句都在寫景,景物隨著時間的推移發(fā)生變化,也有空間的變化,但表達的情感一以貫之,就是喜愛?!跺X塘湖春行》也是白居易在杭州任上寫的,詩人游覽西湖,詩中表達的也是沒有保留、沒有猶豫的一以貫之的喜愛。不同點在于《錢塘湖春行》是移步換景的寫法,詩歌鏡頭隨著詩人前行的路程,展現(xiàn)一幅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初中階段孩子們學習的很多詩歌會存在情感發(fā)生強烈的變化,比如李白的《行路難》,前面寫世道艱難、離愁別緒,后面寫不甘消沉、奮起追求;還有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前兩句寫辭官離開京城離愁,后兩句寫牽掛國家、不惜奉獻的情懷,在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上就會比較復雜一些。從詩歌的情感、結構這些方面,我們都可以發(fā)現(xiàn)小學和初中教材選入的詩歌確實有明顯梯度,適合學生的認知要求,我們在教學的時候也要順應這種梯度。
統(tǒng)編版教材特別重視古詩詞,小學十二冊教材中有112首古詩詞,初中六冊教材中有84首古詩詞。溫儒敏先生認為,“中國古代很重視‘詩教’,發(fā)揮詩歌化育人心的功能”,我們“提倡現(xiàn)代意味的‘詩教’,小學階段多讀一些古詩詞,會加強孩子們對于漢語語言之美的感覺,加強對于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感性了解,為一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打好底子”。其實在這一點上,小學和中學是貫通融合的。小學和初中的詩歌教學都強調朗讀,感知畫面,品味情感,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在關注學生的認知能力方面,初中的詩歌教學又把方法的習得作為重點,讓學生逐步掌握獨立閱讀鑒賞品味詩歌的能力,為高中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在詩歌教學中,既突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性,又爭取與更高學段的詩歌教學相銜接,這應當是小學到初中詩歌教學的共同追求。
◇責任編輯 晏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