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海東?賈海英?楊媛媛
摘要:目的:通過中醫(yī)理論及中醫(yī)思維方式指導臨床治療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疾病.理論依據:肺、胃、腎三者為動輸及公孫沖脈胃心胸的針灸理論及思維方式。方法:《傷寒論》是一種方法論、麻黃附子細辛湯是《傷寒論》少陰病的代表方劑。臨床中常用麻黃附子湯加減后治療肺源性心臟病緩解期、及急性加重期治療。結論:臨床治療這類疾病時我們既要注重肺、胃、腎整體關聯、也要注重各個系統(tǒng)疾病。
關鍵詞:動輸、肺胃腎三臟、體用結合、麻黃附子細辛湯? 、大道至簡、守正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R5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9--01
何謂“動輸”、動輸出自《黃帝內經.靈樞動輸第六十二》1其條文如下:
黃帝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岐伯曰:是陽明胃脈也。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于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在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己,故動而不止也。1
中醫(yī)認為肺的宣發(fā)、肅降、與胃的腐熟、運化及腎的氣化、蒸騰有關聯、臨床治療肺、胃、腎系統(tǒng)疾病時應考慮肺胃腎三臟功能協(xié)調性。為什么肺、胃、腎三臟功能要協(xié)調一致?我們要從經絡入手、現我將肺、脾、胃、大腸、及腎經絡循行羅列如下、從經文中慢慢找出答案。
1、手太陰肺經絡2
《靈樞.經脈》1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隔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內廉,出其端。
2、手陽明經脈2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隔、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足陽明胃經脈2
《靈樞.經脈》1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huán)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fā)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隔,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髕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足太陰經絡2
《靈樞.經脈》1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后,交出厥經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隔。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隔,注心中。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
3、足少陰經脈2
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腘內廉、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隔屬肺;手陽明大腸經、絡肺、下隔、屬大腸、足陽明胃經、入缺盆,下隔,屬胃,絡脾、足太陰脾經、入腹,屬脾,絡胃,上隔;足少陰腎經、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從以上經絡循行路線中我們可以看到太陰肺、脾經、陽明胃、大腸、少陰腎經在循行路線上有大體的重疊、此處即能體現出同名經與表里經內在聯系;又能體現出相應經絡臟腑的不同。
肺居五臟最高位、肺法相天幕、主宣發(fā)與肅講、脾胃共居中焦、斡旋氣機升降、腎居下焦、腎主水納氣、藏精。這樣形成肺、胃腎共居上、中、下在一條軸線的觀念。肺、胃、腎三臟為動輸指肺、胃、腎三臟各個生理功能應當穩(wěn)定在一定閾值內、才能達到更好的協(xié)調。這形象類似余齒輪的原理、每個齒輪的齒數必須達到17才能穩(wěn)定;中醫(yī)常說“胃為腎之關“、腎臟氣化、蒸騰出現問題、最早通過胃的嘔吐表現出現、通過這種功能上的聯系、臨床治療上我們應多考慮臟腑其相關性。中醫(yī)臨床中既要注重臟腑體用結合、也要注重整體聯系、這應是我們中醫(yī)人針對這類疾病該做的事情。
理解其相關性我們應該從針灸治療治療口訣得出“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3、通過調理胃、心、胸三者關系、從而治療上、中、下一條軸線問題。治療過程中我們既要重視整體關聯、也要重視個體疾病、如呼吸、消化、腎系等各個系統(tǒng)疾患。
“公孫沖脈胃心胸”3這句針灸歌訣我們在臨床大量使用、治療胃、心、胸形成軸線的一切不適癥狀、公孫是足太陰脾經 絡穴、同時也是八脈交會穴、通沖脈。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 同時同時也是八脈交會穴、通陰維脈。我們通過中醫(yī)思維方式將肺、胃、腎三臟體用結合在一起;形成中醫(yī)臨床治療的有效手段。
麻黃附子細辛湯出自《傷寒論》少陰篇4;少陰證提綱: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其相關條文如下: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治、(301)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fā)汗也。(302)病發(fā)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著、當救起里、宜四逆湯癥(92)
少陰六死癥:少陰病、惡寒、身婘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295)少陰病,吐逆躁煩、四逆者、死。(296)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297)少陰病、四逆、惡寒身婘、脈不至、不煩而燥者、死(298)少陰證、六七日、息高者、死。(299)“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難經、四難)少陰病、脈微沉細、但欲寐、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死。(300)4
少陰急下三癥:4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320)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氣湯(321)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322)(1);少陰死癥較多、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難經、四難)5
少陰包括手少陰心和足少陰腎、其生理表現為“心火下蟄于腎、使腎水不寒;腎水上濟于心、使心火不抗、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生理形成下熱上寒、地天泰卦8狀;病理表現出足少陰腎寒化和手少陰心熱化、形象比喻為上熱下寒、天地否8的卦象、這是中醫(yī)取類比象思維產物;“痞”狀是陰陽不能交感;從而破壞生生不息之機、導致陰陽離絕;而麻黃附子細心湯是少陰兼表癥的代表方劑;麻黃走心肺的上焦、附子走肝腎下焦、細辛搭橋將上、下焦更好的緊密連接在一起;我們羅列少陰“六死癥”及少陰的急下三癥目的,是為了突出少陰的急危重癥;臨床處理這類問題、不管是中醫(yī)、還是西醫(yī)相當棘手;中醫(yī)思維通過“相”的相似性、將不同的器官、組織聯系在一起;通過針灸相關性,從而得出中醫(yī)治療方法論。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6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由于支氣管-肺組織、胸廓或肺血管病變致肺動脈慢性病變引起肺循環(huán)阻力增高、導致肺動脈高壓和右心室肥大,甚至發(fā)生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臟病、臨床主要以呼吸和心臟功能衰竭,我們此處重點討論慢阻肺導致慢性肺心病。
臨床表現:
(一)肺心功能代償期(緩解期)臨床表現為咳嗽、咯痰、氣促、活動后有心悸、呼吸困難、乏力和勞動耐力下降。
(二)肺心功能失代償期(急性發(fā)作期)
1、呼吸衰竭 臨床癥狀:呼吸困難,夜間為甚、常有頭痛失眠、食欲下降,但白天嗜睡,甚至出現表情淡漠。2、右心衰竭 心悸、食欲不振、腹脹、惡心? 周圍性發(fā)紺、頸靜脈怒張、心律增快而導致心律失常;我們從臨床得知療治肺心病后期多會出現呼吸、循環(huán)、消化系統(tǒng)多個系統(tǒng)癥狀、給予綜合治療后方可緩解臨床。我們將中醫(yī)理論及臨床表現與西醫(yī)肺心病臨床表現做對比;發(fā)現其兩者癥狀有明顯相似的癥狀;故在臨床采用這種異病同治的原則;
臨床上僅用麻黃附子細心湯治療肺心病收效不佳、我們在麻黃附子細心湯基礎上擴展形成治療肺心病有效的方劑、其方藥組成為:
麻黃? ? 黒附片? ? 細辛? ? ?厚樸? ? 苦杏仁? ? 五味子? ? 山楂
補骨脂? 淫羊藿? 菟絲子? 枸杞子? ?龍骨? ? 牡蠣? ? ? ? 山萸肉
具體臨床引用隨辨癥論治從而加減、7
1.痰濁壅肺 素有痰疾、復感寒邪;或因脾陽不足、寒從內生,聚濕成痰、上干于肺。上方基礎半夏;
2.痰熱郁肺 邪熱犯肺、煉液成痰、或宿痰內盛,郁而化熱,痰熱互結,壅阻于肺、上方基礎皂角、石膏;
3.痰蒙神竅 肺脾腎功能失常、水濕內停、濕濁釀痰、阻遏氣機,至痰濁蒙蔽心神,神明失司,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甚則嗜睡?;杳?、或譫語、煩躁。上方基礎+安宮牛黃丸。
4.陽虛水泛、久病傷及腎陽,或素體陽氣虛弱,氣化無權,水濕泛溢肌膚,則尿少,肢體浮腫;水濕趨下,故腰以下腫甚;水氣犯脾建運失司、則脘痞納差;水氣凌心、依遏心陽、則心悸,水寒射肺,肺失宣降、咳喘痰稀、陽虛溫上方基礎加茯苓、桂枝
5.肺腎氣虛 久病咳喘、耗傷肺氣、病久及腎、腎氣虧虛。肺氣不足則呼吸失司,腎氣虧虛則攝納無權,氣不歸元,故呼吸淺短難續(xù)、聲低氣怯,甚則張口抬肩、倚息不能平臥。上方基礎加紅參、炙黃芪
6.氣虛血瘀 咳喘日久,肺氣虛損、百脈失朝、宗氣虧虛、不能灌心脈而助心血。氣虛血瘀、阻滯肺絡、累及于心、故氣短、心悸、胸悶面色晦暗、唇甲紫紺。上方基礎加黃芪、桃仁、紅花。
我們沿用基礎方,更容易抓住肺胃腎三臟為動輸的內在聯系、通過辨癥論治進行在個體化治療;通過肺胃腎三者為動輸的思想、用藥輕靈、易于抓病機、更好的體現出中醫(yī)的“大道至簡”思想;將麻黃附子細辛湯思路精髓體現出來、同時結合西醫(yī)將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發(fā)病及臨床表現及中醫(yī)有效治療? 、在臨床治療中體現整體整體觀念。只有守住純正的中醫(yī)思維、結合針灸治療思路、從而化生肺胃腎三臟為動輸治療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疾病思路;患有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病人多次反復的住院、給病人經濟帶來很大的負擔、同時給國家的醫(yī)保造成負擔;服用以上的組方思路的處方后可以減少還患者的住院的次數、拉長住院的間期、這樣無形中為患者減輕經濟負擔,同時更好的節(jié)約醫(yī)保資金。
參考文獻:
1.(黃帝內經 .素問、陰陽別論、靈樞.經脈第十、靈樞動輸第六十二)
2.(輸穴學? ? 羅永芬)? 上??萍汲霭嫔鏿80、p197、p256
3.(經絡輸穴學? ? 劉清國)? 中藥中醫(yī)藥出版社p49、p56、p66、p82、p124
4.(傷寒論講義-梅國強)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p310-356
5.《難經 四難、五六難》
6.(內科學-葛均波 徐永健)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呢? p110-115
7.中西醫(yī)結合內科專業(yè)(中級)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p694-700
8.《易經、泰卦、否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