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多媒體教學是時代進步的產(chǎn)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信息技術逐漸走到小學的教學中,為小學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活力和契機,同時也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的豐富、生動,對學習的熱情逐漸高漲。而隨著社會上對小學德育與法治教學的關注不斷提高,教師也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及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需要,通過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進行學習和深入了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zhì)和法律意識。在多媒體融入到傳統(tǒng)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新興教學方式和傳統(tǒng)教學方式之間的聯(lián)系,將兩種不同的教學手段進行結合,從而為學生帶來更加全面和具有深入性的教學,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彌補對道德與法治學習中的薄弱處,從而使學生可以在學習中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向,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
一、運用多媒體刺激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用小視頻引入新課內(nèi)容是個好的開始,而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通過信息化技術開展的教學變得更加的生動,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較好的提升作用。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被動地學習不僅學習的效率不高,而且還會打擊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欲望,得不償失。只有完全喚起學生的興趣,學生才會集中精力學習,才能把學習的效率提高到最高水平。興趣是學生對知識欲望的基本出發(fā)點,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擴展邏輯推理,這是學習知識的原動力。學生如果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壓力,而是一種樂趣。特別是現(xiàn)在,教師通過應用多媒體,可以使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在享受學習的同時吸收知識,接受到的知識更加鮮明、視覺化,可以加深其在學生心中的印象。
例如,在談論《青春氣息和年輕人的腳步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和家長的協(xié)助,將學生從小到大的照片制作成動畫,進行編輯,讓學生自己主持這節(jié)課,講述成長感,向過去和未來說一句話。學生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正在成長,進入年輕人時代,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同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讓學生知道年輕人是什么樣的,應該設定什么樣的目標,以及為了實現(xiàn)目標而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行動。作為一名正在成長的少年,學生需要認識到自己應該具備怎樣的道德修養(yǎng),遇到不好的事情自己應該怎么做。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自己的成長過程,還可以拉近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之間的交流,珍惜彼此的時間,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而學習和努力。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整合課程內(nèi)容,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
道德和法治是一門包含許多內(nèi)容的綜合課程:國家情況、法律制度、安全、歷史、地理、國家團結等,因此,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始終銘記社會主義價值觀和核心價值的體系。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發(fā)展,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進入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提升人格、樹立更好的道德和法律概念、區(qū)分善與惡、形成高貴的道德素質(zhì)。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內(nèi)容是現(xiàn)階段學生難以理解的內(nèi)容,學生在學習中需要循序漸進地對這些知識進行理解和吸收。因此,教師應該基于學生的個人差異,調(diào)整教學法,將學生需要的知識進行提取,通過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為學生進行講述。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各種可能性,幫相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和信心,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朝著更好的成長路徑前進。
例如,在教學《生活告訴“我能行”》的時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更直觀地制作偏遠山區(qū)孩子生活的照片和視頻,讓學生可以對同一個年紀卻不同遭遇的事情進行思考。在山區(qū)中的孩子從小就背負起了家庭的重擔,需要幫家里干農(nóng)活,渴望和父母一起生活,上學是他們最喜歡的事情。在對比中,學生可以清楚地感覺到自己非常幸福,認識到自己在家中頂撞父母、要求父母是非常不正確的行為,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減少對父母幫助的需求,而是獨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此外,教師要時刻警惕學生,首先,遇事要冷靜,相信自己能獨立完成很多事情,培養(yǎng)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
三、運用多媒體,對道德和法律給予同樣的重視,提高學生道德質(zhì)量的認識
道德和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基本規(guī)律。教師以憲法為主要線索,增強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明確展示學習要求,根據(jù)學生的人生經(jīng)驗和實踐問題提出學習要求,幫助學生實現(xiàn)人生的目標。教師在促進學生學習的同時,應該改善意識形態(tài)的培養(yǎng),改善行為。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道德和法律的統(tǒng)治,感受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并將其付諸實踐。教師必須在青少年的基本階段向學生普及憲法知識,開發(fā)良好的行為和習慣,并讓學生認識他們的生活和周圍的法律,培養(yǎng)規(guī)則和生活習慣的概念。教師可以在多媒體技術的幫助下,向學生展示一些違法行為,提高學生對違法行為的重視。
例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的大自然》第二課《花兒草兒真美麗》這課時,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去展示一些圖片或視頻,關于人們隨意踐踏草地的、亂折花朵的,借此來教導學生要愛護花早樹木,愛護大自然,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視頻來播放一些關于破壞我國劃定保護區(qū)的動植物,讓學生知道這些是違法的??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新媒體,在提升學生道德的同時,也讓學生知法守法,擴充學生的法律意識,提升道德品質(zhì),做一個好公民。
四、巧妙使用多媒體,創(chuàng)新合作教育
新課程改革中,學生的主觀性和合作學習更加受到關注。所有合作教學方法都是道德和法治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能有效培養(yǎng)和開發(fā)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能力。通過合作的形式,學生可以對知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還可以對自己的想法進行二次的思考,從他人的思緒中找到靈感。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育儀器的應用可以為學生的合作學習提供全新的機會,搜集有關的內(nèi)容,幫助學生合作學習有效實施。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學生需要思考和回答的問題,然后為學生公開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解決。在小組的學習中,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角色,需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從而共同推動小組學習的進行,這樣可以激發(fā)和調(diào)動學生對合作學習的興趣,使合作學習形式更加新穎,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例如,在開始教學《珍視生命》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按要求將學生分成6人小組,在6人小組中探索任務。分配組成員后,作者使用多媒體向學員顯示圖像和視頻,以便學員分析和討論照片和視頻的內(nèi)容。在學生觀看視頻以后,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交換和討論,交流一段時間后學生將得出結論;隨后,教師向各小組派出了回答問題的代表,要求他們?nèi)娌榭锤餍〗M的討論結果;最后,教師再做總結。教師可以讓表現(xiàn)較好的小組上臺進行講述,學生可以將自己小組得出的結論以及在小組交流中出現(xiàn)的情況進行分享,同時表達自己對于生命的珍視,以及自己之后會怎么做。這樣,在講授道德和法治的時候,教師通過巧妙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新合作教育,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五、巧妙地使用多媒體,拓展課堂知識
多媒體技術在實踐中的應用不僅促進了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也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加豐富和廣泛的教學資源。很多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的知識認識還停留在課本上,對于一些比較現(xiàn)代化的例子認識還不夠充分,學生在學習中實際對于道德與法治的理解不夠清晰。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以教授內(nèi)容為基礎,檢索所有類型的相關信息,以建立系統(tǒng)、全面的知識教育體系;其次,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顯示這些廣闊的知識,提高課堂教學能力,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學習深度和廣度,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多媒體的幫助下,學生可以對道德與法治的真實案例進行學習,并且將自己代入到其中,進行正確的判斷,提高學生的辨別意識。
例如,在教授《網(wǎng)絡改變世界》的內(nèi)容時,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教師使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有關本課程內(nèi)容的知識,向學生展示網(wǎng)絡的應用,使他們能夠直觀地了解網(wǎng)絡帶來的便利性。網(wǎng)絡作為現(xiàn)階段家家戶戶都必不可少的存在,其作用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便利了人們的工作。同時,通過視頻,學生也認識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帶來的缺點,很多不法分子通過網(wǎng)絡的途徑實行通信詐騙和信息盜竊,甚至還通過貸款的方式來收取高利貸。學生通過多媒體的應用,學習了網(wǎng)絡安全方面的知識,學會了如何識別網(wǎng)絡陷阱,避免網(wǎng)絡的危險,樹立了學生的網(wǎng)絡安全意識。教師在通過信息技術教授道德與法治的同時,巧妙地使用多媒體有效地擴展了課堂上的知識,讓學生可以對這些知識有更加具象化的認識。
總結:小學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需要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果作為教學目標,運用多媒體教學豐富教學的內(nèi)容,使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認識道德與法治事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同時,在教學中,教師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將自己代入到事件中,根據(jù)自己所學知識進行思考應該怎么做,從而深化學生的學習感受,塑造學生的品質(zhì)。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自由交流的時間,讓學生可以將自己在學習中的收獲和其他的學生進行分享,從而形成思維上的發(fā)散和突破。在課本原有的教學內(nèi)容上,教師還可以進行拓展和延伸,讓學生可以舉一反三地對道德與法治事件進行認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