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越
(長治學院,山西 長治 046011)
隨著古村落旅游的全面興起,全國各地都開始重視古村落的研究與開發(fā),在皖、浙、粵等古村落較多的南方省份,相應的古村落研究也較多,呈現出了旅游發(fā)展與理論研究相輔相成的發(fā)展特征。山西作為古建筑留存最多的省份,在古村落旅游的開發(fā)上投入巨大且成果顯著,先后為游客們呈現了皇城相府、喬家大院、平遙古城、大陽古鎮(zhèn)等具有山西傳統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景點。但是除了本身就具有大型初始規(guī)模的古鎮(zhèn)古城,散落的傳統民居建筑遺產并未引起重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山西晉東南地區(qū)有數量巨大的傳統民居建筑遺產散落在村落之中,本文將傳統民居建筑遺產作為旅游資源,嘗試探索如何激活更多的鄉(xiāng)村旅游,帶給游客不一樣的鄉(xiāng)村游體驗。
民居作為古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能夠反映出當時的風土人情與文化,是最接地氣的古建形式。晉東南地區(qū)的傳統民居分布較散且密度高,建造年代不同,保存狀況也參差不齊。
民居建筑是人類滿足生活、生存最基本的空間場所。晉東南地區(qū)民居建筑形式多樣,主要受到自然環(huán)境、社會人文和經濟因素的影響。
晉東南地區(qū)東依太行山,與河北、河南兩省相鄰,是山西氣候最為溫和的地區(qū)。單獨民居建筑受自然環(huán)境影響較多,在建筑材料和朝向上表現較為明顯。晉東南地區(qū)主要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又因倚靠太行山,氣候適宜林木的生長,故天然的山石材料和木材取材方便。例如平順井底有大量的石板巖資源,當地的特色民居是石板巖做屋頂的建筑;而郭峪村盛產巨石,當地的民居特色是大量巨石做外壁圍護墻與墻基的建筑;在一些煤產豐富的地區(qū),燒制磚瓦方便,故民居建筑多為磚木混合結構;在山區(qū),老百姓因地制宜,利用黃土高原的地理特性,在山腳和山腰上開挖的住宅,就是常說的窯洞。
“亦耕亦讀”是晉東南傳統文化的重要傳統之一。在許多民居的中堂里,無論是屋頂還是屋內,許多木雕、牌匾都以激勵族人要努力讀書,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為主題。儒家文化在晉東南地區(qū)影響深遠,民居院落四面或三面有房,北房為長輩居住,最為高大且裝飾和用材也最為華麗,東西廂房其次,且東向廂房又比西廂房略精致一點,這樣的民居建筑形式與傳統的尊長文化密不可分。晉商遠近聞名,部分生意經營有單獨的店鋪,也有和民居結合的商鋪——將民居入口向的倒座門樓向外開門,用以經營商鋪,形成前店后宅的獨特民居形式。
晉東南地區(qū)傳統民居以磚木結構和夯土結構為主要的建筑方式,隨著長時間的風吹日曬以及技藝缺失、現代材料沖擊等原因,大量傳統民居閑置疏于圍護,已經黯然失色再無往日風采。在調研的過程中發(fā)現,本地區(qū)的傳統民居保存數量可觀,但很多窯洞已出現了損毀或倒塌的情況,而磚木結構的民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害,特別是建筑中的木質梁架、屋頂、門和窗等,均出現了腐朽、干裂、蟲蛀等現象。
2017 年,山西省推出了“文明守望工程”,啟動低等級文物“認養(yǎng)”新政,但修復過程并不盡如人意,首先,雖然在修復過程中 主張“修舊如舊”,但在實際操作中對建筑構件的的修復只是通過工業(yè)化的批量生產,造型千篇一律,喪失了傳統民居建筑特有的魅力;其次,對木構門窗重新上色,新的工業(yè)涂料使整個建筑看起來煥然一新,失去了歷史感和代入感,使傳統民居建筑的文化價值大打折扣;最后,晉東南地區(qū)傳統民居的保護,優(yōu)先選擇了名人名居或自帶旅游價值的民居聚落,對普通民居的關注甚少,雖然長遠看只是順序問題,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又會有多少有價值的傳統民居就此隕落。總而言之,在修復過程中會存在諸多苦難,但讓散落在鄉(xiāng)村中的民居又有了新的希望。
中國學者認為,鄉(xiāng)村游是以農民為經營主體,以農民所擁有的土地,庭院、經濟作物和地方資源為特色,以為游客服務為經營手段的農村家庭經營方式。它具有鄉(xiāng)土性、知識性、娛樂性、參與性、高效性、低風險性以及嫩滿足游客回歸自然的需求性等特點。鄉(xiāng)村旅游不僅能觀光游覽,還可以度假休閑,親自參與、體驗農家生活與生產以及購買新農產品和其他土特產,是一種內容多樣、形式活潑的旅游形式。
晉東南地區(qū)游客對鄉(xiāng)村游的需求基本以主題游和休閑游為主,出行時間多為一白天或兩天一夜。行程安排多以采摘、野餐、游覽周邊景觀為活動主題,整體鄉(xiāng)村游更像是農家樂模式。但近來也有越來越多的游客嘗試深度游,行程可長達四至五日,除了好的食宿還需要有知識儲備豐厚的導游進行講解,同時也有一些民間工藝類的參與活動,整體體驗更為印象深刻。
晉東南地區(qū)地理位置優(yōu)越且有悠久的歷史,發(fā)展鄉(xiāng)村游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鄉(xiāng)村游針對本地或周邊城市游客,短途短時且消費較低,已初具規(guī)模,但距離成熟的鄉(xiāng)村游還有一定的距離?,F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娛樂活動。晉東南地區(qū)文化歷史內涵豐富,歷史古建廟宇數目眾多且分布廣泛。但娛樂活動多以觀光游覽為主,特色不夠鮮明,項目千篇一律,同質化嚴重。第二,傳統文化輸出。晉東南特色傳統民俗豐富,但是在鄉(xiāng)村游中策劃不夠系統,無法將其傳統文化特色很好的展示出來。第三,旅游體驗。以文化體驗為主打的鄉(xiāng)村游對以家庭為單位的游客具有很好的吸引力,但因對傳統文化的挖掘不夠深入,利用率低,導致原真性體驗不夠充分。第四,基礎設施。基礎配套設施落后,缺乏統一的管理,影響體驗。第五,旅游商品。通過實地調查發(fā)現,晉東南地區(qū)特色旅游商品很少,旅游商品沒有本土特色,缺乏對游客的吸引力。除了農產品,游客很少購買旅游商品,間接地流失了一筆旅游收入??偠灾?,游客可以在鄉(xiāng)村游中得到放松,體驗民俗,但是體驗深度差,不能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吸引力較低。
當前傳統民居的開發(fā)與保護需要三方面的協同努力:政府、社會力量、村民。政府在傳統民居保護中發(fā)揮引導作用:制定相關保護法規(guī)條例、對歷史文化重要性進行宣傳和評定、提供一定的公共財政支持、監(jiān)督傳統民居不被盲目開發(fā)和破壞,以及在公共設施服務和旅游管理方面提供服務和應有的倡導作用。社會力量對于開發(fā)傳統民居旅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適度的對傳統民居進行開發(fā)利用可以促進所在村落的經濟發(fā)展,從而又反哺了傳統民居的保護與發(fā)展。開發(fā)古村落旅游需要大量的資金涌入,單靠政府與村民的力量可謂杯水車薪,所以借助社會力量是傳統民居與古村落保護與發(fā)展的一條重要途徑。村民是傳統古村落的主人,但是在古村落的開發(fā)與保護中又常常缺席,其主要原因是過去的古村落保護政策中,典型做法是將原住民整體外遷,對傳統建筑實行嚴格保護。這樣的形式雖然對傳統民居建筑有了有效保護,但是歷史文化也隨著原住民的搬遷逐漸消失了。如此一來,古村落里除了游客便是商販,感受不到古村落原有的文化氣息也感受不到原來的生活氛圍。除了有以上三方面的努力,還有以下建議。
歷史文化與傳統建筑都屬于文化遺產,如果只是單純的保護傳統建筑而忽略建筑本身的歷史文化,會造成“文化空殼”,這也就是體驗度差的一個根本原因。當前的古村落保護更加傾向于保護古建筑本身,忽視文化的傳承以及保護,使古村落失去了真實性,更加趨向同一化。
在古村落保護過程中,讓文化擁有者認識到自身文化的價值,豎立文化自信,發(fā)揚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形成歷史文化與傳統建筑互促互進的良性循環(huán)。歷史文化的真實性是基礎,舞臺化是手段,通過舞臺化的真實性為游客提供獨特的傳統民居鄉(xiāng)村旅游體驗。這也就意味著,深入研究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并將其與傳統建筑相結合,才能給游客帶來特別的體驗,從而促進古村落鄉(xiāng)村游的良性發(fā)展。
晉東南地區(qū)大大小小的古村落非常多,但整體保存完好的鳳毛麟角。大部分村落中的傳統民居建筑都已殘破不堪,只有個別大院保存完好,有的是因為農村人口流失,有的是因為新農村建設,還有是因為地下煤礦的開采。根據這種現狀,第一,可嘗試聯合周邊相鄰村落將保存較為完好的傳統民居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時,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建筑修復,再加入品牌設計,以點畫線,最后成面,形成品牌效應。第二,一個好的旅游品牌除了必備的硬件特色,還需要豐滿的文化特色,追溯傳統民居所在村落的歷史文化,考究其習俗、節(jié)慶以及工藝文化遺產,引入多樣化活動,例如市集、親子節(jié)、文化節(jié)、二十四節(jié)氣體驗活動等。第三,除了硬件與軟件的基礎,更需要精心經營和管理品牌形象,基礎設施的建造、管理和服務水平的提升、提高村民的保護意識以及學習必要的旅游知識,打造以傳統民居為特色,從硬件到軟件的多方面都可拿得出手的鄉(xiāng)村游品牌,帶動晉東南地區(qū)的特色鄉(xiāng)村游。
旅游商品是游客在旅游過程中購買的與當下旅游經歷有關的商品,主要有文化藝術品、工藝品、土特產、特色紀念品等,是游客旅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游覽地收入的重要來源。旅游商品不但能夠創(chuàng)收,同時也是對游覽地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宣傳手段。
首先依據不同傳統民居的建筑特征,重點研究磚雕、牌匾、照壁、雀替、墀頭,柱礎石等細節(jié),結合所在村落的歷史文化及民俗,開發(fā)具有濃郁傳統民居特色和民俗特色的旅游工藝品、文化創(chuàng)意紀念品、土特產包裝等,形成完整的旅游商品體系,滿足游客對旅游商品的期許。其次,對旅游購物環(huán)境要加以改善,統一的布局與陳列,達到整齊整潔的基本要求。可根據傳統民居的位置、數量以及大小合理擺放售賣文化產品以及土特產的商鋪及攤位。最后,利用網絡媒體對旅游文化產品進行售賣以及宣傳,進而達到宣傳以傳統民居為亮點的鄉(xiāng)村游的目的。
傳統民居建筑之所以能被保留下來,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所屬村落發(fā)展處于落后階段,迫使年輕人流失,與現代社會發(fā)展逐漸脫軌。這對于傳統民居建筑保護與利用來說是一把雙刃劍,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使得傳統民居保留下來,但也正是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導致傳統民居的保護與利用困難重重。想要保護傳統民居,首當其沖應該讓村民了解傳統民居建筑的價值及其文化內涵,讓村民從以前的嫌棄老房子變成主動地保護老房。
再利用方面,多數調查案例都將傳統民居建筑改造成了民宿,這也是當下較好的利用方式。需要注意的有:(1)傳統民居建筑多為三合院或四合院模式,且房間較小,難以滿足客房的各項空間功能要求,需要根據具體民居建筑重新規(guī)劃功能分區(qū)和人流動線。(2)傳統民居建筑的基礎設施并不符合當代人對舒適的定義,需要將水、電、暖和網等基礎條件加入修繕環(huán)節(jié)。
鄉(xiāng)村土地面積占據國土面積一半以上,利用好鄉(xiāng)村資源融合發(fā)展鄉(xiāng)村建設和鄉(xiāng)村旅游業(yè)具有重要意義。對鄉(xiāng)村傳統民居的研究與開發(fā)是國內對古村落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這項研究對挖掘古村落的旅游發(fā)展?jié)摿痛龠M當地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意義重大。而對傳統民居建筑的搶救與保護,實際上是對民族文化的固本和養(yǎng)護,是延續(xù)城市歷史文脈的重要方式。晉東南歷史文化的挖掘是本土鄉(xiāng)村游發(fā)展的核心,只有在傳統建筑、飲食、工藝品等方面充分挖掘晉東南特色,并開發(fā)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商品,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旅游者的需求動機,推動晉東南地區(qū)鄉(xiāng)村游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