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媛
(吉林市化工醫(yī)院 ICU,吉林 吉林 132021)
在臨床上,機械通氣患者需長時間應用呼吸機進行治療,同時由于其病情較重,機體免疫能力低下,因而有一定概率誘發(fā)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1]。而老年人群更容易引發(fā)多重耐藥性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為此,我院近年來著重開展了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老年患者的專項干預研究,以利奈唑胺聯(lián)用氨溴索對其進行治療,效果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納入患者均系我院ICU在2016年4月-2018年11月實收治給予機械通氣并誘發(fā)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74例老年患者。所有患者均經由病史采集、實驗室檢查及X線檢查確診,同時排除免疫性疾病、其他臟器功能不全、惡性腫瘤、貧血、已有其他類型感染、近期免疫抑制劑或激素應用史、本次研究藥物過敏等不適宜入組研究的類型。將全部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7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6例,年齡60~76歲,平均(67.4±5.3)歲;臨床肺部感染評分(CPIS)[2]最低的患者5.4分,CPIS評分最高的患者9.2分,平均CPIS評分(7.3±1.6)分。研究組中男20例,女17例,年齡61~77歲,平均(67.6±5.2)歲;CPIS最低的患者5.5分,CPIS評分最高的患者9.3分,平均CPIS評分(7.5±1.5)分。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在ICU內持續(xù)給予重癥監(jiān)護及機械通氣治療,根據(jù)其病情相應給予其糾正酸堿失衡、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營養(yǎng)支持、控制基礎指標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利奈唑胺600mg兌入250mL生理鹽水內靜脈滴注,每日治療2次。研究組在對照組方案基礎上加用鹽酸氨溴索靜脈滴注治療,每次15mg兌入100mL生理鹽水內靜脈滴注,每日治療3次。兩組均連續(xù)給藥7d。
1.3.1 療效分析
在治療結束后對療效進行分級,共分為三個等級。①痊愈,患者體溫降至正常范圍內、實驗室檢查其感染指標均達到正常范圍,X線顯示其肺部炎癥消失;②有效,患者體溫降至正常范圍內或接近正常、實驗室檢查其感染指標均標或接近達標,X線顯示其肺部炎癥明顯改善,仍有少量條片狀高密度影;③無效,患者發(fā)熱明顯,實驗室檢查其感染相關指標均顯著異常,X線顯示其肺部炎癥無顯著改善或持續(xù)惡化。總有效率的統(tǒng)計涵蓋痊愈病例數(shù)和有效病例數(shù)[3]。
1.3.2 治療情況
對比兩組痰培養(yǎng)轉陰率、機械通氣時間、ICU 治療時間、吸痰次數(shù)。
1.3.3 炎癥指標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的WBC、IL-1β、IL-10水平。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應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數(shù)據(jù)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對比給予卡方檢驗,P<0.05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1.8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27%(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與對照組對比,研究組痰培養(yǎng)轉陰率更高、機械通氣時間和ICU治療時更短間、吸痰次數(shù)更少(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情況對比
兩組治療前WBC、IL-1β、IL-10 無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WBC、IL-1β降低,IL-10升高,與治療前相比有差異(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相比,治療后研究組WBC、IL-1β更低、IL-10更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癥指標對比()
表3 兩組炎癥指標對比()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指機械通氣比較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是一種醫(yī)院獲得性肺炎,在機械通氣開始48h后至拔管48h內出現(xiàn)[4]。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可導致患者較難脫離呼吸機,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yī)療費用,甚至導致患者死亡。據(jù)統(tǒng)計,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死亡率為20%~71%[5]。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致病源與臨床其他類型肺炎不同,通常為細菌。在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致病菌中,又以銅綠假單胞菌等革蘭陰性桿菌最為常見,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革蘭陽性球菌[6]。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可根據(jù)發(fā)生時間分為早發(fā)性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機械通氣4d及4d內)和晚發(fā)性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機械通氣5d及5d以上)。其中早發(fā)性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致病菌多為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非多重耐藥菌。導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的原因主要包括:①患者的年齡較大,患有多種基礎疾病,抵抗力低,在醫(yī)院內長期住院,甚至長期臥床、意識不清,導致其容易發(fā)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②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使用免疫抑制劑、激素等,導致其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細菌,發(fā)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③進行機械通氣時使用氣管插管的侵入性操作方式,使上呼吸道的免疫機制受到損害,進而導致致病源沿著呼吸道下行,發(fā)生感染;④住院治療期間使用了廣譜抗生素,使條件致病菌增殖,進而影響了體內菌群平衡,導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fā)生;⑤治療期間使用H受體阻斷劑和質子泵抑制劑,導致胃酸缺乏,消化道細菌易位,感染呼吸道,引發(fā)呼吸機相關性肺炎[7]。在重癥醫(yī)學領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發(fā)病概率較大的一種并發(fā)癥。而在治療上,明確診斷后迅速給予及時有效的抗感染治療、遏制其炎癥的發(fā)展,直接決定著患者的預后質量。
利奈唑胺作系惡唑烷酮類抗菌劑,系新型細菌蛋白質合成抑制劑[7]。利奈唑胺對多種革蘭氏陽性菌均具有極好的殺滅作用,尤其對較為頑固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也能夠起到非常顯著的殺滅作用。這對于體內細菌抗藥性顯著高于青壯年、細菌感染更為嚴重的老年人而言,能夠切實有效地清除其體內致病菌,改善其炎癥狀態(tài)[8]。然而,單純給予抗菌治療效果較為有限。事實上,呼吸衰竭患者實施機械通氣期間最重要的是恢復其氣道防御功能,促進炎癥的清除。氨溴索系臨床最常用的黏液溶解劑,該藥抵達支氣管內能夠促進呼吸道黏膜漿液腺的分泌,同時使黏液腺的分泌量極大減少,進而使痰液黏度迅速降低。同時,氨溴索能夠促進肺及支氣管內大量產生肺表面活性物質,該物質能夠促進支氣管纖毛運動,使黏度降低后的、富含細菌的痰液被及時清除出體外。
WBC、IL-1β、IL-10是臨床常用的炎癥評價指標,本次研究中在治療前后觀察兩組這些指標的變化,從而了解利奈唑胺聯(lián)用氨溴索治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效果。白細胞是人體血液中重要的血細胞,可吞噬異物,產生抗體,在治愈機體損傷、抵御病原體入侵、免疫方面均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人體發(fā)生疾病時經常會發(fā)生白細胞的數(shù)量變化,因此白細胞計數(shù)在臨床上是常用的檢驗指標。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fā)生后,患者體內的白細胞會增多,抵抗致病源的侵害。白細胞介素最初由白細胞產生并在白細胞間發(fā)揮作用。白細胞介素和血細胞生長因子相互協(xié)調和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調節(jié)。同時,白細胞介素還能傳遞信息,激活和調節(jié)免疫細胞,介導T細胞和B細胞活化、增殖與分化。IL-1β是白細胞介素-1(IL-1)中的一個類型。健康人的皮膚、汗液和尿液中含有一定量的IL-1。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因受到外來抗原刺激后,因此血液中IL-1β的水平升高。IL-10是一種多細胞源、多功能的細胞因子,可調節(jié)細胞的生長分化,具有抗炎的作用。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與對照組對比,研究組痰培養(yǎng)轉陰率更高、機械通氣時間和ICU 治療時更短間、吸痰次數(shù)更少(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相比,治療后研究組WBC、IL-1β更低、IL-10更高(P<0.05)。這說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采用利奈唑胺聯(lián)用氨溴索的整體干預效果確切,可顯著促進患者恢復,消除感染及炎癥,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