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娟
鋼琴課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必修課,因此,鋼琴教學在高師音樂教育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當前,高師鋼琴課雖然在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但在教學實踐中呈現出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運用相脫節(jié)、傳統(tǒng)教學形式繼續(xù)沿用、學生主觀能動性差等問題。高師音樂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是使學生成為一名知識全面,具有良好的道德文化修養(yǎng),并能適應社會需求的合格中小學音樂教師,學生需要的是鍵盤的實際運用技能,而不是高超的鋼琴演奏技術,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調整教學方式和課程體系,筆者結合多年在高校從事鋼琴教學的經歷以及在對課題研究工作中所做的實地調查研究,對當前高師鋼琴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教學改革提出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高師鋼琴教學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基礎,鋼琴課在高師音樂教育課程中屬于必修課。我國《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程各領域的教學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chuàng)等多種實踐形式才能得以實施。[1]高師鋼琴教育是以培養(yǎng)能勝任中小學音樂教學和基層音樂教育工作的音樂教師為目標,因此這就要求高師鋼琴教學需緊緊圍繞培養(yǎng)目標而展開,遵循“師范性”原則,從學生實際分析出發(fā),合理配置課程內容和模式,體現藝術性和實用性,培養(yǎng)出“能彈、能唱、能編”的符合課改要求的復合型專業(yè)人才。
自1980年第一次全國高師鋼琴教育研討會以來,高師鋼琴教學的改革已經歷了30余年,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學體系,課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鋼琴主修,另一類是鋼琴輔修,主修學生具備較為扎實的鋼琴基本功,輔修學生以聲樂和器樂為主,大多無任何鋼琴彈奏基礎,并且輔修學生占絕大多數,從學習內容和教材使用來看,以音階、琶音等基本功為基礎,練習曲如:《車爾尼初步鋼琴教程》《克拉莫練習曲》《莫什科夫斯基練習曲》《肖邦練習曲》等;作品以外國作品為主,如:巴赫的復調作品、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門德爾松《無詞歌》等;中國作品主要是根據傳統(tǒng)樂曲改編而成,如:《北風吹》《水草舞》《賣雜貨》《彩云追月》等,通過學習,學生基本可掌握鋼琴彈奏的基本方法,從技術上完全可以勝任中小學教學,但在實際教學實踐中,他們發(fā)現自己所學的鋼琴曲在中小學課堂中幾乎很少有機會展示,所掌握的鋼琴彈奏技巧與中小學的教學內容很難結合起來,從而導致高師鋼琴教學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jié)。
當前高師大多以沿用音樂專業(yè)院校的鋼琴教學模式為主,課堂形式以小課為主,一對一或一對二,教師布置曲目,學生練好回課,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能夠最大限度保證學生專業(yè)技能的較高水平,但隨著教育市場的轉變,絕大多數學生要面對各種不同類型的社會音樂教育機構,這就需要他們具備更強的適應性與社會實踐技能。[2]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實際教學運用中學生對于鋼琴知識的運用能力較差,更談不上創(chuàng)造性學習。
大多數學生并不了解基礎音樂教育的目標,鋼琴學習缺乏系統(tǒng)性,在鋼琴技巧的運用、鍵盤編配及對作品的掌握等方面都十分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學生以后對基礎教育的深入研究,學生缺乏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從而導致大多數學生會彈不會教,或者既不會彈也不會教的現象。
鋼琴課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必修課,在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基礎,高師鋼琴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鋼琴表演能力、教學實踐能力與伴奏彈唱能力,其中鋼琴彈唱與伴奏能力是重點目標,但長期以來,絕大多數的高師鋼琴教學仍是沿用音樂專業(yè)院校專業(yè)化的教學模式,而對于實際的師范性與實用性常采取忽視的態(tài)度,從而導致學生在實際教學實踐中雖然掌握了一定的鋼琴彈奏技能,卻并不能很好地運用于中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這就與中小學音樂教育目標相脫節(jié),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在于高師教學中不重視鋼琴彈唱與伴奏能力,因此,教師需要更新觀念,從師范性角度出發(fā),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對高師鋼琴教學進行改革。
高等師范院校音樂系是培養(yǎng)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搖籃,其鋼琴課程教學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和我國音樂教育事業(yè)的未來發(fā)展息息相關,對高師鋼琴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和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音樂課程標準的頒布,突破了傳統(tǒng)教材的框架模式,突出以審美為核心,深刻體現了“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觀。在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對學生音樂素質的教育,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教會學生,而且要使學生樂學、會學、學好,學習音樂作品時,會唱不是最終教學目標,而是要通過作品的欣賞與學習達到以情育人、以情感人的目的,新課改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新變化、新思維,因此這就要求高等師范院校鋼琴教學要將服務基礎音樂教育為目標,重視鋼琴教學改革對基礎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培養(yǎng)適應現代化經濟發(fā)展的具有現代化知識結構和富于創(chuàng)新的知識型人才。
高師培養(yǎng)的學生要符合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求,音樂教育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學生能在社會中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這就要求高等師范院校鋼琴教學在嚴格遵循其本質內在規(guī)律和原則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教學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的構建要順應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培養(yǎng)知識全面、具有良好的道德文化修養(yǎng)并能很好適應社會需求的中小學音樂教師。
隨著國家新音樂課程標準的頒布,對基礎音樂教育教學目標和內容進行了重新確定,這也需對當前高師鋼琴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不斷進行分析與研究,積極尋求科學合理的改革措施,促進鋼琴教育教學、科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通過對當前高師鋼琴教學現狀的分析,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對高師鋼琴教學改革有以下幾點思考。
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大多學生鋼琴學習基本處于初級水平,甚至很多器樂和舞蹈專業(yè)的學生對于鋼琴知識的學習非常陌生,而當前高師鋼琴課程結構主要還在沿用專業(yè)音樂院校模式,在課程的設置上所包含的范圍窄,缺乏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lián)系,這就需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注意調整教學內容的安排,適當增加中小學教學內容,注重鋼琴理論知識的延伸與細化,并在此基礎上強化學生彈唱技能的訓練,注意理論與實踐的同步發(fā)展,重新優(yōu)化核心課程,如:在第一、二學年中,通過《鋼琴基礎》課程,學生掌握鋼琴彈奏的基本方法,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鋼琴彈奏基本技能,在第三、四學年開設《鋼琴彈唱》課程,適當加入中小學部分音樂內容,同時可與《視唱練耳》課程相結合,將教材中部分視唱曲引入鋼琴彈唱課程中,經過一年的學習,學生初步能對中小學音樂課的內容有了解,并對學科知識的橫向聯(lián)系有所把握,到了第五、六學期開設《鋼琴鍵盤和聲與編配》課程,在學生具備一定和聲理論基礎之上,通過該課側重對學生鍵盤的實際運用與編創(chuàng)能力的培養(yǎng)。在三年的學習中,學生通過《鋼琴基礎》《鋼琴彈唱》《鋼琴鍵盤和聲與編配》等課程知識點的前后結合,使高師應用鋼琴教學全部貫通,形成一整套系統(tǒng)、完整、實用的課程體系,切實滿足當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人才需求,使高師鋼琴培養(yǎng)目標更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高師鋼琴教學不是追求學生某一項專項技能的高、精、深的精英式發(fā)展,而是培養(yǎng)其專業(yè)知識技能全面均衡發(fā)展的能力,因此,不同的教學目標決定了教學特點的不同,這就需要建立具有高師特色的教學模式,在當前高師鋼琴教學中還主要是“教師教、學生學”的單一教學模式,學習與實踐嚴重脫節(jié),因此,需要進一步建立多種教學模式,如:在以個別課為基本教學模式基礎上,可拓展小組課、集體課等教學形式,小組課以2—8人為一組,在教學中可通過齊奏、合奏、四手聯(lián)彈等形式使學生通過相互觀摩與比較,提高其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樣的課堂形式學習氛圍濃厚,同時教學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提高了教學質量;集體課是采用數碼鋼琴與多媒體教室等硬件設施進行鋼琴集體課互動式教學,在課堂上可以解決學習中的共性問題,同時比較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合作精神。另外,在教學中學生回課的形式在以一對一為主的琴房模式基礎上,可改變?yōu)樽寣W生走出琴房,走上講臺,將原來簡單的鋼琴回課轉變成帶有一定模擬上課形式的中小學音樂課堂,[3]從而使學生不但具備一定的鋼琴演奏技能,還能掌握鋼琴教學的本領。因此,高師鋼琴教學改革應堅持多種授課方式有機并存原則,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
在高師鋼琴教學中,需培養(yǎng)學生具備一定的鍵盤運用能力,其目的是使學生在教學中能將鋼琴作為其教學工具,如:每學期要求學生完成一定量的聲樂或器樂考試伴奏任務,聲樂與鋼琴、試唱練耳與鋼琴、器樂與鋼琴伴奏等,同時每學期可舉辦教學實踐展示音樂會,盡量給每位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展示和互相學習的機會,教師還可圍繞教學內容,以教學示范或經驗交流的方式定期舉行各種形式的座談會和討論會;學院定期舉辦包括器樂與鋼琴展示、自彈自唱、鋼琴伴奏、合唱與指揮、說課等內容的師范生技能大賽,通過比賽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認識到所學即為所用??傊?,鋼琴藝術實踐活動有助于加強學科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同時也是對多種授課形式的有效補充,藝術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創(chuàng)新的過程,通過藝術實踐檢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與學相互促進。
高師鋼琴課程教學改革還應注重考核評價方式的創(chuàng)新,構建出科學合理、符合鋼琴學科特征和學生個性特征的教學評價體系,因此要改革傳統(tǒng)的教師“為考試而教”、學生“為考試而學”的評價模式[4]。
1.豐富考核內容
考核增加中小學音樂課曲目,如:人音版三年級(上冊)部分曲目:《森吉德瑪》《我和你》《牧民新歌》《賽馬》《母親教我的歌》《媽媽的心》;三年級(下冊)部分曲目:《祖國祖國我們愛你》《嘀哩嘀哩》《剪羊毛》《孤獨的牧羊人》《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五年級(上冊)部分曲目:《雨花石》《牧場上的家》《故鄉(xiāng)的小路》《打豬草》《迎來春色換人間》;六年級(上冊)部分曲目:《茉莉花》《趕圩歸來啊哩哩》《月亮姐姐快下來》《校園小戲迷》《阿里山的姑娘》等,從以上曲目分析來看,新課改后的曲目涉及的范圍較廣,內容豐富,既有中國曲目,也有外國經典曲目,并加入了傳統(tǒng)戲曲,聲樂與器樂相結合等,通過這些曲目的學習與考核,大大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
2.創(chuàng)新考核形式
在考核內容增加的基礎上可要求學生現場進行視奏及移調,鼓勵學生對音樂或織體創(chuàng)編設計,并以多種合作方式進行考核,如:以四手聯(lián)彈或雙鋼琴等彈唱形式呈現。通過多樣的考核模式可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良好的舞臺表演能力,并為今后從事中小學音樂教學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3.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分機制,并制定評價量表
每門鋼琴課程制定統(tǒng)一標準,教師按照各項量化指標客觀評價,綜合考察學生彈奏的完整性、思想性、藝術性等,如:《鋼琴彈唱》課程評分標準如下:
90—10080—8970—7960—690—59優(yōu)良中及格不及格作品彈唱完整,流暢,和聲配置豐富,彈唱音型設計合理,前奏、間奏和尾聲設計豐富,較好地表達作品的感情和風格,能較好地詮釋作品表達的思想內涵,彈奏富于藝術性。彈唱完整連貫,和聲配置與彈唱音型設計合理,有前奏、間奏和尾聲,彈唱有較好的音樂表現力。彈唱較完整,連貫,有和聲編配,彈唱音型較單一,有前奏安排,速度較合理,基本能表達作品的感情和風格。彈唱基本完整,和聲編配和彈唱音型設計單一,基本能彈唱配合。彈唱作品結巴,不連貫,和聲編配混亂,不能表達作品的風格,音樂感差。
評價標準確定后,還需將各項考核內容的分值按一定的分數比例權重,可以設計鋼琴考核量化表,利于教師與學生確定各自方向和目標。
學生學習內容評價量表
綜上所述,高師鋼琴課程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系統(tǒng)的工程,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努力,圍繞教改將“彈、唱、編”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生發(fā)展的需要,也是高師鋼琴教育發(fā)展的趨勢。
注釋:
[1]繆裴言,王安國,吳 斌.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
[2]王 虹.多元文化視域下對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yè)鋼琴教學理念的思考[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8(04):71—75.
[3]杜也萍.高師鋼琴課程三位一體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J].音樂大觀,2013(09):60—61.
[4]劉驚鴻.初探高等院校鋼琴課程的教學評價[J].音樂創(chuàng)作,2012(01):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