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淑雯
(南京傳媒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仿生學作為一門歷史久遠但又年輕的學科[1],成功在這個時代被召喚出來。先來看看仿生學的歷史印記。
在今天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中,陳列著幾枚舊石器時代的骨針,長度8.2 cm,呈現(xiàn)出來的是被用了很長時間,針尖是非常尖銳的,這就是骨針,這些骨針的出土說明在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祖先就已經(jīng)可以用獸皮和獸筋作為原料,以骨針作為工具,為自己縫紉衣服穿了??p衣服用的線正是動物的筋,可能我們的祖先在捕獵過程中,意外發(fā)現(xiàn)了筋的韌性,發(fā)現(xiàn)它可以讓獸皮更牢固的穿在身上,才有了當時各種款式的獸皮衣。雖然經(jīng)歷了數(shù)萬年的歷史變遷,關于服裝的起源,眾說紛紜,有身體保護說、護符說、遮羞說、御寒說等等,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對于人類祖先到底為什么穿衣服,石器時代的服裝又是如何變化的,現(xiàn)在也沒有辦法逐一驗證。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可以肯定的是,服裝一直都緊跟隨其后,發(fā)生著巨大變化。特別是進入了21 世紀,整個世界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高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時代的快速更迭,人們享受著工業(yè)文明的產(chǎn)物和各種各樣高科技所帶來的快捷便利的生活??删驮谶@個時候,有一群人突然意識到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性?!碍h(huán)?!薄肮?jié)能減排”“綠色出行”等作為熱門詞匯,開始不斷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當中,成為了人們經(jīng)常討論的話題。當然,“循環(huán)經(jīng)濟”“可持續(xù)性”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服裝設計的焦點和主要的設計方向。
服裝設計是實用性、美觀性、藝術性為一體的學科,它經(jīng)歷了世界各地文化的沖洗下,在各種藝術形式、自然環(huán)境、社會因素等的影響下,開始趨向于設計的本質——設計歸根結底是為人類服務的原則[2],縱觀人類服裝設計的發(fā)展過程,仿生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人類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被廣泛應用在了包括醫(yī)療設備、體育競技、軍事等各種領域。
仿生學的應用,極大限度的豐富了人們對于大自然的想象力,在服裝設計的過程當中,設計師和技術工作人員需要觀察生物與自然界的聯(lián)系,并進行多次模擬實驗,嘗試通過模仿的方式,增加服裝的功能性和特殊性,讓服裝具有某種特定的生物性,例如讓服裝更舒適、更符合人體工學、做到服裝零污染等。仿生學的應用為服裝設計所追求的實用性打開了新大門。
仿生科技是一種仿效生物38 億年演化經(jīng)驗的科技,舉凡型態(tài)、過程、已經(jīng)生態(tài)系統(tǒng)都是模擬的基礎,具有突破現(xiàn)今時間的“自然缺原始”及“科技缺污染”兩大矛盾方向的潛力。運用此種科技,人類可以使用更少的能源與資源、產(chǎn)生更少的污染與廢料,同時,可以獲得更佳的產(chǎn)量與效能。例如蓮葉的自凈效果、鯊魚皮的阻絕能力、研究蝙蝠海豚而成的雷達聲納、手光合作用啟發(fā)的太陽能應用、研究蝴蝶的翅膀顏色能降低全球80%的照明費等,皆是兼顧改善生活與環(huán)境永續(xù)的最佳案例。
Beauley 表里的高科技防污T 恤,在紗線紡織成面料的時候,基于仿生學原理“荷葉效應”,來模擬荷葉表面結構。每一根紗線都加入納米分子,來達到超疏水抗污的效果,奶茶、牛奶、咖啡、醬油、辣椒油等濺到T 恤上,一擦就干凈,不留痕跡。
“從物理到數(shù)字,從物質到非物質”,物質性和同一性的分解(Decomposition of Materiality and Identities)描述了一個循環(huán)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在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服裝會隨著時間和環(huán)境的變化而生長、分解和變形。
對于這個項目,Scarlett 研發(fā)了一種“自由藻類提取物和蠶繭蛋白制成的可生物降解的紡織品”,并通過3D 模擬分解過程,將材料雕塑化做成服裝,記錄了作品如何逐漸溶解。
溫度和濕度的變化會讓面料產(chǎn)生細微而自然的形變。同理,生物服裝也會根據(jù)環(huán)境而改變形狀和表面肌理。
服裝設計的仿生主要是通過對自然界的動物、植物的顏色、輪廓、肌理、造型等進行模仿,并通過實驗的方式,巧妙運用于服裝的細節(jié)設計、面料創(chuàng)新、結構處理等,創(chuàng)作出新型、兼顧美觀與實用性為一體的設計作品。除了上述說的納米疏水技術、運用自由藻類提取物和蠶繭蛋白制成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創(chuàng)造的服裝設計循環(huán)生態(tài),這些可能看起來離我們比較遙遠的防生設計以外,我們的身邊也有大量的防生設計。比如大家熟知的紳士的燕尾服、2020 年流行的羊腿袖、可以修飾手臂的蝙蝠袖,極具設計感的燕子領都是出于防生設計。
2.4.1 最早的飛行服
最早的飛行服的設計師是弗蘭茲·瑞切特,他被稱之為史上最瘋狂的裁縫。故事發(fā)生在萊特兄弟飛機出現(xiàn)的年代,1900 年,一個轟動全世界的創(chuàng)舉,因為人可以上天了。但就在同時,出現(xiàn)了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沒有安全且輕便的降落傘。當時的降落傘又重又繁瑣,不少飛行員在降落或者跳傘的過程中就喪生了。當時,是一位裁縫的弗蘭茲·瑞切特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利用他的縫紉技能,制作出了一款可折疊的飛行衣,其實就是降落傘。這件飛行衣的設計靈感正是來源于蝙蝠的翅膀,據(jù)資料顯示,蝙蝠的翅膀非常的薄,可以控制飛行速度并且可以靈活的收縮自如。弗蘭茲·瑞切特的這款降落傘以絲綢為傘蓋,木棍作為支架,為了證實降落傘的可行性,瑞切特用假人進行了試驗。但是,實驗以失敗告終,弗蘭茲·瑞切特面對這一堆摔的粉碎的假人,瑞切特開始對降落傘進行了改良。改良后的降落傘的支架變成了橡膠和金屬,傘后還增加了一副機翼,但是這次改良有一個bug(漏洞),就是增加的機翼只有真人操作,才可以完整打開,而且還需要更高的高度。所以在1912 年的2 月4 日,如圖1 所示,瑞切特親自穿上了自己的“杰作”,站在了埃菲爾鐵塔上,他爬上凳子跨過護欄,大喊“呆會兒見!”就一躍而下。
結果,機翼并沒有按計劃完全打開,反而緊緊的將他纏繞,而這一過程,被媒體以圖片和電影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了下來。當天,他就成為了吃瓜群眾口中的“瘋子”和“笑話”。不過也有媒體對于他“第一次吃螃蟹”的勇氣給與了肯定。弗蘭茲·瑞切特的做法和設計思路是值得學習的,首先,他針對了某一類人群,了解了他們的需求,“當時有了飛機,但飛行員沒法安全著陸”的問題,就此為設計的切入點,并在蝙蝠的翅膀上找到了問題解決的突破口,通過各種實驗試圖在人與翅膀之間找到合適的連接方案。只可惜,在瑞切特的年代,沒有先進的電子模擬技術、沒有高科技面料、也沒有充足的知識儲備來支持、幫助他完成設計。
2.4.2 護具
護具作為服裝設計的一部分,廣泛被運用在競技體育服、軍事服裝、生產(chǎn)服等當中。其靈感來自于動物界硬甲殼類動物[3],它們擁有堅硬的外殼,在受到外界刺激和威脅的時候,會利用硬殼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人們發(fā)現(xiàn)了這一特征后,在人體容易收到傷害,比較脆弱的部位加上了防護裝置,起到保護的作用。
2.4.3 運動胸衣
隨著競技體育的增多,女性體育活動也漸漸變多。運動胸衣也逐漸流行開來,它很好的起到了乳房的承托與保護作用。早在1977 年,就出現(xiàn)了意義上的運動胸衣。Hinder Miller 將三角繃帶縫合起來,為了盡量減少劇烈運動中對于乳房的沖擊,起到了保護的作用[4]。從此之后,各類運動品牌公司都開始以人為設計重點,從款式上做設計,結合仿生學的原理,制作出舒適透氣又具有一定承托性的運動胸衣(圖2)。
2.3.4 迷彩服
迷彩服的最大功能性就是它的隱蔽性。這是它作為軍事服裝最為重要的作用。
生物學家通過對蝴蝶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五顏六色,具有混淆特性的色彩,可以為戰(zhàn)爭防御帶來很好的用途。就在二戰(zhàn)期間,蘇聯(lián)昆蟲學家施萬維奇利用蝴蝶翅膀花紋結構圖案具有迷彩偽裝的科學原理,保護了一座城市被轟炸機摧毀的危險。之后,又根據(jù)迷彩偽裝的科學原理,制作了更多的迷彩服,大大減少了戰(zhàn)爭中的傷亡人數(shù)[5]。在軍事服裝中,可以是一個突破性的設計。變色龍的出現(xiàn),又給軍事服裝的設計打開了新思路。由于變色龍的特性:會隨著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表面的顏色,達到與周圍環(huán)境融為一體的效果,從而起到保護的作用。利用仿生設計的原理,人們將軍事服裝的顏色改為與作戰(zhàn)環(huán)境相近的土色、綠色等,起到隱藏自己的效果。這也是后期隱形衣的靈感來源。
服裝設計是兼顧實用性與美觀性為一體的學科,而仿生學對于服裝設計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靈感資料庫。眾多服裝設計師都會從大自然、生活的環(huán)境尋找靈感,吸取他們的色彩、圖案、表面肌理,分為具象仿生、抽象仿生和意象仿生,通過視覺語言,轉化為服裝的內結構和外部造型設計[6]。將元素提取、分析、打散、重組,最終得到理想的設計作品,設計師可以在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展現(xiàn)自己對于自然萬物的解讀,對于世界的自我詮釋,用服裝設計的方式抒發(fā)情感。尤其是意象仿生。奧運會上,中國代表隊的隊服上祥云的圖案,正是通過自然界云和火炬的形態(tài)進行變形,最后加上了代表中國的顏色—紅色,制作成了獨具中國特色又能傳達奧運精神的運動服裝。
仿生設計對于服裝設計的發(fā)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仿生設計的加入,服裝設計仿佛被灌注了新鮮的血液,設計師們開始重新探索美觀性和實用性同時兼顧的方式方法。由于科技的快速發(fā)展,人們接受事物的能力越來越強,服裝產(chǎn)業(yè)的創(chuàng)新性也變得至關重要。仿生設計的設計理論:安全、健康、舒適[7]這與服裝設計的理念非常吻合。仿生設計為服裝設計在實用性領域提供了新的設計思路,開拓了新的市場。仿生設計可以幫助設計師在大自然、人與服裝設計三者之間找到更多的連接方式,創(chuàng)造出既具有功能性由兼顧美觀性的設計,為更多的人群服務,堅持以“綠色環(huán)保”“循環(huán)經(jīng)濟”“可持續(xù)性”的設計為方向,讓設計回歸自然,通過仿生設計將服裝變得更舒適、更健康、更安全,也讓人類學會適應自然并提高改善自然的能力,為“自然循環(huán)生態(tài)”多做出一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