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麗莉 石廣念 覃電澤 易云潔 李莉娥 周芳珍
南寧市第五人民醫(yī)院精神科,廣西南寧市 530001
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包括處理親戚、朋友、同事之間矛盾沖突的能力以及工作能力等社會功能下降,改善患者的精神癥狀及認知功能可改善其社會功能[1]。鼓圈音樂治療是一種將音樂治療和舞蹈、擊鼓等一系列運動相結合的團體性治療模式,是一種通過播放音樂,讓患者參與舞蹈、打擊樂器、擊鼓、演唱等表演等對患者進行運動和音樂治療的一種心理治療。研究[2-4]發(fā)現(xiàn),鼓圈音樂治療可改善患者的大腦活動模式,緩解患者抑郁、焦慮情緒,提高患者參與集體活動或社會活動的興趣,糾正其社會功能缺陷;鼓圈音樂治療聯(lián)合了運動與音樂治療,能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及認知功能,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3-4]。為探討奧氮平聯(lián)合鼓圈音樂治療對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筆者選取120例患者進行了干預觀察?,F(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中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5];(2)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6]評分≥36分;(3)年齡≥60歲;(4)具有小學及以上文化水平;(5)家屬、監(jiān)護人或法定代理人同意參與研究;(6)入組前未接受過鼓圈音樂治療。排除標準:(1)腦器質(zhì)性疾病、嚴重軀體疾病、心境障礙、酒或藥物依賴患者;(2)臥床、不宜劇烈運動、不能配合研究的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研究組患者男31例、女29例;年齡60~76歲,平均(66.65±6.10)歲;文化程度小學19例、初中17例、高中14例、中專及以上10例;病程0.5~7.5年,平均(5.37±1.30)年;BPRS總分平均為(58.05±8.86)分。對照組患者男29例、女31例;年齡60~77歲,平均(66.14±6.09)歲;文化程度小學20例、初中18例、高中12例、中專及以上10例;病程0.5~7.0年,平均(5.22±1.27)年;BPRS總分平均為(58.90±9.38)分。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對照組1例患者研究過程中需更換藥物治療(計入脫落病例),最后以完成研究的59例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2 方法
1.2.1 基礎治療 兩組患者均口服奧氮平片(江蘇豪森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治療,起始劑量為5~10 mg/d,之后根據(jù)患者的耐受情況及病情需要,逐漸增加劑量至10~20 mg/d,療程12周。
1.2.2 鼓圈音樂治療 研究組患者在給予基礎治療的前提下輔以鼓圈音樂治療。
1.2.2.1 鼓圈音樂治療準備 (1)場所:多功能廳或球場等均可,需保持安靜,溫度適宜,地面有防滑措施,患者可在工作人員的視線范圍內(nèi)接受治療,不受到干擾。(2)樂器:鼓類占70%,主要為手擊鼓、槌擊鼓,此外還有雙響筒、蛙鳴器以及沙錘、串鈴以及工作人員用于助興所使用的笛子、琴類等輔助演奏樂器。(3)背景歌曲:可根據(jù)患者的興趣愛好,選播具有激發(fā)患者積極向上精神的歌曲,如《最炫民族風》《九九女兒紅》《二泉映月》《好漢歌》等。(4)分組:根據(jù)年齡段對患者分組,每組8~12例,由1~2位主管護師和1位治療師指導,讓患者圍成圓圈或多個同心圓,治療師站在圓圈中間進行360°方向的指揮,指導每位患者有規(guī)律、相互配合打擊樂器,進行演奏,培養(yǎng)患者之間的合作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
1.2.2.2 鼓圈音樂治療的實施 鼓圈音樂治療分為熱身練習、團體互動、即興演奏、再創(chuàng)音樂4個步驟。(1)熱身練習:首先由治療師或主管護師講解活動的主題、要求、注意事項,然后讓接受治療的患者及相關人員進行自我介紹,減輕心理負擔,建立融洽的關系,讓患者進行擊鼓練習或其他樂器的演奏練習。(2)團體互動:參與者通過節(jié)奏變化與交流,共同完成團體間的演奏;治療師鼓勵或帶領患者吟唱、舞蹈、演奏,讓患者放棄懷疑,拋開陌生感、隔閡感,通過共同表演、交流分享內(nèi)心感受。(3)即興演奏:治療師即興設定某一種情緒主題,讓患者通過演唱歌曲和四肢的舞動加以表達,從而釋放出激情和正能量,消除內(nèi)心緊張等不良情緒,增強社交意愿及主動性,改善社交行為。(4)再創(chuàng)音樂:治療師選取某個音樂片段為題材,讓患者演奏賦予這個片段新的內(nèi)涵,實現(xiàn)自我表達。(5)注意事項:鼓圈音樂治療整個過程要注意預防患者摔倒,避免責怪和批評患者,鼓勵患者持之以恒,根據(jù)治療效果及時調(diào)整治療方案。每次治療時間為50~60 min,每周進行5次,共治療12周。
1.3 觀察指標
1.3.1 病情及社會功能評分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BPRS和住院精神病人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評分。BPRS[6]采用1~7分的7級評分法,1分為無癥狀,2分為可疑或很輕,3分為輕度,4分為中度,5分為偏重,6分為重度,7分為極重;BPRS總分18~126分,患者評分越高表示其病情越嚴重。SSPI[7]由日常生活能力、動性和交往情況、社會性活動技能3個因子組成,采用0~4分的5級評分法,0分為功能缺乏,1分為需要協(xié)助,2分為需要監(jiān)督完成,3分為能自行完成但被動,4分為功能正常?;颊呖偡衷降捅硎酒渖鐣δ苋毕菰絿乐?。
1.3.2 臨床療效 治療第12周末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定。BPRS總分減分率<30%為無效;BPRS總分減分率為30%~50%為進步;BPRS總分減分率為51%~80%為顯著進步;BPRS總分減分率≥80%為痊愈。BPRS減分率=(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治療總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顯著進步例數(shù)+進步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BPRS總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BPRS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第12周末,兩組患者的BPRS總分均明顯降低,研究組患者的總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BPRS總分比較 (n,x±s)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SSPI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SSPI各因子得分及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第12周末,兩組患者的SSPI各因子得分及總分均明顯增加,研究組患者的SSPI各因子得分及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SSPI評分比較 (n,x±s)
續(xù)表2
2.3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12周末,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0.0%)顯著高于對照組(74.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n(%)]
精神分裂癥患者受幻覺、妄想的影響,常表現(xiàn)為情感冷淡、缺乏興趣、認知功能障礙、社會活動技能明顯下降,患者的語言或非語言表達及社交感受等存在障礙,不能恰當處理周圍事物,難以與其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接納新信息的能力及執(zhí)行能力均明顯降低[4]。奧氮平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可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陽性癥狀、陰性癥狀和行為障礙,改善患者的部分社會功能;但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常合并社會功能退縮及認知功能障礙,存在精神及情感癥狀,病情不穩(wěn)定[8]。鼓圈音樂治療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退縮行為,糾正其陰性癥狀及回避社交問題,提高其社交主動性,改善其認知功能,對促進患者回歸社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9]。
在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奧氮平治療,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輔以鼓圈音樂治療。結果顯示,治療12周末時,研究組患者的BPRS總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常規(guī)治療輔以鼓圈音樂治療可有效減輕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研究[10-11]發(fā)現(xiàn),鼓圈音樂治療能通過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陽性及陰性癥狀來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能通過改善患者的情感表達、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來減輕患者的負性情緒;能將患者的注意力從專注于精神癥狀的痛苦中解脫出來,能提高患者對外界的興趣和關注度;能提高患者對情緒的自我調(diào)控能力,從而消除不理智的行為。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2周末時,研究組患者的SSPI各因子得分及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提示常規(guī)治療輔以鼓圈音樂治療可有效改善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鼓圈音樂治療為一種集體性康復治療,患者之間的互動與鼓勵能增進他們的情感交流;患者能通過擊鼓或舞蹈的方式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從而消除抵抗情緒和回避行為,增強社交主動性,改善人際關系;鼓圈音樂治療能提高患者的情感表達及言語表達技巧,提高他們解決情感問題和進行社會交際的能力,促使患者學會關心他人、關心未來;能消除患者的孤獨感和自卑感,促使患者更好地適應角色的轉(zhuǎn)變,重新建立自信心,更好地融入社會[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