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芳
(湖南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000)
長期以來,部分高校思政課采取“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教學的主要內容以抽象的政治理論為主,與實際生活嚴重脫節(jié),極大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思政課教學達不到預期教學目標,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和馬克思主義信仰。研究性學習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研究性學習策略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思政課教師要積極探索研究性學習,通過方法論的革新提高學生對思政課學習的熱情。
研究性學習理念的歷史比較悠久,自18世紀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但是學者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解有著較大的區(qū)別。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認為其是“一種學習方式,通過研究性的方式進行學習”;或者認為是“一種教學策略”,即由教師進行主導的一種教學方略;或認為是“一門專項的課程”,專門講述怎么進行研究性的學習。事實上,以上理解是基于不同的視角而得出,并無對與錯之分,但是毫無疑問要強調其研究性。因此,研究性學習的概述可以從“研究性的學習方式”“研究性的教學策略”“研究性的學習課程”來進行理解。由于本研究探討的是研究性學習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故將研究性學習看成是一種“研究性的教學策略”,強調如何在思政課教學中更好地運用“研究性學習”這一教學策略。
研究性學習指的是一種教學策略,具體指在老師的指導之下,以問題為載體,讓學生從教學中或者社會實踐中自主地選擇課題并對其展開研究,通過研究性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研究性學習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問題意識,主動提出問題并加以探討和解決,提高大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獲取知識的能力。在研究性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之下,學生能夠通過課題的研究,形成一種積極主動、自主合作的學習模式,實現全面發(fā)展。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具有明顯的自主性特點。在研究性的學習過程中,思政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和培養(yǎng)計劃,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梢钥闯?,整個學習過程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教師的幫助為輔。學生自主性研究應當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僅起著引導性的作用,即制定相應的規(guī)則、評價標準、反饋意見。學生的自主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學生自主進行選題、設計方案或者研究方法;二是學生自主對課題進行研究性探究,以及對研究的課題進行分析論證;三是學生自主探究結果,并進行公開匯報和總結。在自主性研究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動性意識的發(fā)展直接影響學生的自主學習程度,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應當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研究性是研究性學習在高校思政教學活動中得以實施的關鍵性特征。研究性學習重點在于“研究”,思政課題的展開必須以研究的方式進行,強調學生的研究能力。研究開展通常包括調查、觀察、考察、訪問、測量、分析、綜合、歸納等方法和確定選題、制定研究計劃、請教專家學者、撰寫研究性報告等內容,因此研究性是一種專業(yè)性的學習和研究的過程。研究性學習不僅僅涉及研究,也包含學習的內容。因此,研究性應當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對課題進行研究和在課題的研究中進行學習,二者通常是交織在一起且緊密相連的。從研究性特點所包含的兩個內容來看,研究性過程的關鍵在于研究性課題的選擇以及研究性的學習。思政課題是否具有研究性,就已經決定研究的層次和深度,決定其能否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
合作性指的是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通常是以合作而不是以單獨一個人的方式進行。合作性要求在思政課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要通過學習共同體的方式展開分工與合作。目前,從高校的思政課研究性學習的學習共同體構成來看,一般是由5—8 人來進行,組員在學識水平上相當。通過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讓學生從問題的提出、課題的選擇、研究方案的設計、研究的實施、研究課題的展示到研究課題的評價和總結這些流程中,自主性地進行合作研究性探究。
實踐性指的是在思政課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大學生要通過實際性的調查和觀察總結來進行研究。這一研究過程不僅僅需要理論的指導,同樣也需要實踐的驗證。在長期以來的思政課堂教學中,專業(yè)教師往往側重于理論性、抽象性的教學,而忽視學生的實踐性學習和能力的培養(yǎng)。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理論的運用都必須通過實踐來進行證明。所以,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假設不僅需要理論上的邏輯推理,同樣也需要實踐意義上的證明,保證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結果性指的是思政課的研究性學習最終是以結果或者結論的方式進行呈現的。結果性的呈現通常以研究報告、課題論文、PPT 講解等方式表現出來。此外,研究的結果還為思政老師的評價和反饋提供了材料上的支持。思政老師根據學習共同體提供的結果性展示來對其進行評價和反饋,基于學生的研究性過程和結論進行學習指標的評定,并納入學生的綜合評價之中。因此,在思政課題的研究性學習終結時,學習共同體必須將研究的內容以結果性或者結論性的方式展現出來,而不僅僅是抽象的言語或者文字的闡述。
高校思政課教學采取研究性學習的策略以皮亞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杜威的經驗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學習是基于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對與新的知識和經驗發(fā)生聯結的建構理解的過程。
建構過程強調學生的主動性,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在特定的教學文化背景中通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完成整個知識文化的建構。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運用要將建構主義作為方法論的指導。思政老師通過對特定文化背景和教學方法的控制和掌握,通過思政課題研究的方式讓學生自主研究課題,并在課題研究中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采取研究性學習策略時,思政教師要始終發(fā)揮輔助性的作用,教師只是規(guī)則的制定者、結果的評價者和反饋者、研究性過程的幫助者,學生要通過學習共同體來進行思政課題的研究,從而保證思政中研究性學習的目的的實現。建構主義思想認為新知識的學習或者抽象化概念化知識的運用和掌握通常是與舊知識發(fā)生關系性的聯結,但是這需要一個建構的過程,即讓學生逐漸掌握所要學習的抽象知識。這就要求思政老師在進行思政課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對研究的課題設置限制,研究的課題要具有研究性,要以問題的方式展開和結論的方式終結,課題的設計確定中要確保包含已有的舊知識和未掌握的新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在思政課的研究性學習中,課題研究具有研究性,學生的自主研究能力能有效提高。
從思政課程研究性學習的內涵和建構主義、經驗主義的指導思想來看,研究性學習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運用中的建構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學習能力,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學習和發(fā)展,對社會現象進行觀察、總結并提出相應的方案。在傳統(tǒng)的思政課程教學活動中,由于時間上的緊張、內容上的復雜,學生積極主動性不高,研究性能力欠缺。在教學過程中,思政老師通常將抽象的概念化的思政理論知識直接灌輸給大學生,而不是讓學生基于一定的社會現象進行觀察、探究、總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大學生研究性能力的缺乏導致其不能夠對社會現象進行問題化,并自主研究得出具體的結論,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運用實際上就是要改變這種固定化的思政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對思政理論知識不是抽象化概念化的單純知識的掌握,強調從以往單純的理論運用到現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理論指導實踐。高校思政課中自主性學習策略的運用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學習能力為目標,要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用于國家的建設之中,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懷、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因此,研究性學習中的研究性過程要緊緊圍繞動員和培訓、課題的準備、研究課題的確定、課題的實施、課題的展示、課題的評價和總結這些流程進行,通過對這些流程的控制和設計來達到研究性學習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運用中的建構目的。
動員和研究性學習的培訓是高校思政課教學運用的前提。這一過程主要是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思政老師的主要任務在于動員和培訓兩個方面。動員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勵學生參與思政課的研究性學習,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這一任務的實現中應當從軟激勵和硬激勵入手,把研究性學習納入思政課程的學業(yè)評價之中,對于表現好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培訓任務的重點在于向學生介紹研究性學習的概念、常用的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方法,確保研究具有科學性和深度,便于學生課題研究的開展。除此以外,思政教師還應當向學生傳授經驗,包含研究課題如何確定、課題研究如何著手、課題研究資料如何進行查找等方面的內容。
課題的準備階段是研究性學習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運用中的關鍵階段,課題準備得如何直接決定著研究性學習成果的質量,這一過程應當是以學生為主。課題準備階段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即研究課題的確定、課題組的成立、課題組實施方案、開題報告和評審。研究課題的確定要求必須確定研究的方向、課題目標。研究課題的確定要體現學生的自主性,一般以兩種方式來實現:一是由教師進行課題的限定或者提出,然后由學生自主進行選擇;二是課題的選擇由學生自主進行提出和確定,但是課題的提出要保證其研究性和實踐性,研究的內容要和實際生活相關聯,要能體現學生的愛國情懷。課題組的成立則是指學習共同體的構成,通過課題組的形式進行課題研究。通常討論的內容涉及研究方法、研究假設、研究的時間安排等內容。開題報告和評審則是指對研究的課題進行規(guī)劃安排以及教師對研究課題的意見。
課題的實施階段是研究性學習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運用的中間階段,是對學生研究能力的集中考驗,是以學生研究為主體,教師對其進行方法論上的指導和過程的監(jiān)督、期中的檢查。從課題的實施來看,按照既定的開題報告進行準備,一般而言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即課題資料的收集、問題的研究、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在這一過程中,要體現出研究的科學性和方法性,要具有實際意義,進行實際性的考察和研究,而不是單純理論意義上的分析。在課題的實施階段,學生應根據研究方法來進行資料收集。比如,文獻研究法側重于文獻資料的搜集;實證研究法側重于實際的考察和研究并保留相關證據;訪談法則注重訪談對象的訪談記錄,要保證有據可查,并做好整理。其次,問題的研究要根據研究的假設進行研究,根據假設的因果關系來界定研究的變量之間的關系,即自變量和因變量的確定。資料的整理和分析要通過研究方法來進行研究上的限定,比如是定性分析還是定量分析,通過對各種問題以及資料的分析,對研究的假設得出具體的結果并進行修正。
課題展示要以研究結果的形式展現出來,是整個以學生為主體的研究環(huán)節(jié)中最后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般來說,研究結果的展示通常是以學習共同體代表的形式來進行展開的,由隊員選出代表來進行研究闡述和研究結果匯報,一般是以研究報告、PPT、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展示和闡述。無論何種匯報方式,內容應當包含以下方面:研究目的、研究假設、研究意義、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過程、研究結論、課題感謝。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有明確的時間限制,一般控制在10—15分鐘,通過課題展示,能夠最大程度地將研究內容和結論展示出來,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也為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提供內容上的支持。
課題的評價和總結階段是研究性學習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運用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該環(huán)節(jié)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思政教師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作出點評和反饋,學生主要對老師的點評和反饋進行學習、改正。課題的點評應當從研究課題、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過程、研究結論等方面展開,要凸顯出專業(yè)性和研究性,為學生提供方法論上的引導,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課題的反饋主要是思政教師解決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以及指出研究過程中研究性學習存在的不足。最后,要將最終的點評納入學科考核中,保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研究性學習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要堅持以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和杜威的經驗主義為指導思想。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嚴格按照動員和培訓、課題準備、課題實施、課題展示、課題總結和反饋五個流程依次進行,通過思政課研究性學習的構建,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研究熱情,引導學生自主研究,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研究能力、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