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溪卓
(偃師市中醫(yī)院康復科,河南 偃師 471900)
椎動脈型頸椎病(Vertebral artery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VACS)作為臨床常見的頸椎病類型之一,其主要是由于患者頸部交感神經(jīng)受到刺激后導致椎動脈受累引起眩暈、視力模糊等癥狀,同時可伴有記憶力減退、聽力下降或耳鳴等臨床表現(xiàn),嚴重威脅患者生活質(zhì)量[1]。目前,西醫(yī)針對VACS的治療主要以手術與非手術為主,其中手術治療可對患者造成較大的損傷,且術后易遺留諸多并發(fā)癥,難以被廣大醫(yī)患人員所接受。文獻表明,接受非手術治療可幫助90%以上的患者獲得痊愈或有效緩解,且僅有部分患者經(jīng)非手術治療無效后或病情較為嚴重時需要手術治療[2]。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將VACS歸屬為“痹癥”范疇,采用針灸、推拿等常用治療方式能夠起到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和陰陽等效果,且具有治療費用低、療效高等優(yōu)勢易被廣大患者所接受,但頸三針聯(lián)合正骨推拿對VACS 效果的研究鮮有[3]。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頸三針聯(lián)合正骨推拿對VACS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2019年5 月至2020年5 月我院收治的VACS 患者86例,按照交替分組法分為兩組。對照組 43例,男 28例,女 15例;年齡 32~76 歲,平均年齡(53.78±10.46)歲;病程 4個月~3年,平均(1.83±0.42)年。觀察組 43例,男 27例,女 16例;年齡 30~75 歲,平均年齡(52.62±9.83)歲;病程 4個月~3年,平均(1.82±0.44)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有可比性(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相關標準;②無精神及認知功能障礙者;③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其他頸椎病類型分型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④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接受正骨推拿治療,在治療前行X線檢查,根據(jù)檢查結果顯示對患者頸椎向前傾至特定角度,利于在進行旋轉頸椎時著力點可在問題椎體處。指導患者將雙手自然垂放于兩側并保持頸椎前屈角度,治療人員輕拿患者后頸,將拇指置于錯位頸椎橫突隆起處,使用另一手將患者面頰托起后進行輕搖,在搖動至最大角度時施以有限度的閃動力,同時在頸椎橫突隆起處加力按壓,使關節(jié)在運動中定點的壓力逐漸恢復。治療1 次/d,5 次為一個療程,每療程后休息2d 后進入下一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1.3.2 觀察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頸三針治療,X 線檢查后根據(jù)患者病變節(jié)段頸夾脊穴,在脊柱督脈方向75 度傾斜角,采用平補平瀉法進行針刺,在得氣后留針30min,10min/次。取患者雙側天柱、百勞及大抒穴進行針刺,其中天柱穴取頸椎方向斜刺20mm 深度;百勞穴進行30mm 直刺;大抒穴進行20mm 直刺。頸三針為1 次/d,在治療5d 后休息2d 進行下一療程治療,共治療1個月。
1.4 觀察指標:①參照相關文獻[5]標準評估治療療效,其中顯效表示經(jīng)治療后頭痛、眩暈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等恢復正常;有效表示患者在治療后上述癥狀得到有效改善。日常及工作未受到影響;無效表示經(jīng)治療后患者上述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工作生活生受到嚴重影響??傆行蕿轱@效率與有效率之和;②收集兩組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的空腹靜脈血5mL,以3000r/min 離心10min 后取血清與血漿分別置于非抗凝及抗凝管中保存待檢,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法(ELISA)檢測血漿內(nèi)皮素-1(ET-1)水平,采用硝酸還原酶法檢測一氧化氮(NO)水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23.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療效: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療效對比 [n(%)]
2.2 NO 及ET-1 水平對比兩組治療前血清NO 及ET-1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治療后的NO 水平較治療前高,ET-1 水平較治療前低,觀察組治療后NO 水平較對照高,且ET-1水平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NO 及ET-1 水平對比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NO 及ET-1 水平對比 ()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P<0.05
時間組別NO/(μmol·L-1) ET-1/(pg·mL-1)治療前 觀察組 14.72±1.83 118.23±11.65對照組 14.46±1.24 124.37±10.72 t 值 0.735 2.422 P 值 0.465 0.018治療后 觀察組 25.17±2.86* 75.43±3.85*對照組 18.94±1.32* 92.74±4.08*t 值 12.352 19.258 P 值 <0.001 <0.001
目前,關于VACS 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多認為是由于各種機械性與勞動力性因素導致椎動脈在受刺激或壓迫后導致血管狹窄或曲折,引起錐基底動脈供血不足[6]。由于該病的發(fā)病率較高,病情易反復發(fā)作且病程時間較長,故尋找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zhì)量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將VACS 歸屬為“痹癥”“眩暈”等范疇,認為其是由于風寒濕邪侵體,導致機體氣血凝滯,脈失所氧、阻滯不通,不通則痛進而發(fā)病,故治療應以舒經(jīng)通絡、益氣養(yǎng)血、調(diào)和陰陽等為主要原則[7-8]。針灸與中醫(yī)推拿作為治療VACS 常用的治療方法,其中針灸能夠對穴位起到刺激作用,進而疏通穴位、擴張血管,保證血液循環(huán)暢通,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而推拿通過對肌肉施加適應力度,能夠促進患者頸部神經(jīng)放松,且對相應穴位進行推拿時可調(diào)節(jié)患者機體功能,促進頸部血液循環(huán)[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結果提示頸三針聯(lián)合正骨推拿能夠有效緩解VACS患者臨床癥狀,療效較佳。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頸三針選取天柱、百勞及大抒穴為主要穴位,其中天柱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其也被認為是治療肩膀肌肉僵硬、酸痛及頸椎病的重要穴位;百勞穴位于斜方肌、頭夾肌中,對于該穴位的針刺能夠起到滋養(yǎng)肺陰、舒經(jīng)通絡,活血止痛之效;而大抒穴歸屬足太陽經(jīng)之交會穴,對此穴進行針刺可達到強筋骨、清邪熱之效。而正骨推拿通過靈活的手法,緩解肌肉痙攣,減輕椎動脈的壓迫從而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NO 作為機體心血管系統(tǒng)中重要的維持因子,其能夠促進血管舒張,維持血管張力及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而ET-1 水平高表達時會促進內(nèi)皮血管氨基酸殘基生物活性肽的合成,可導致組織器官損傷及血管痙攣[10]。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治療后NO 水平較對照高,且ET-1 水平較對照組低,提示聯(lián)合治療能夠降低VACS 患者ET-1 水平,提高NO 水平。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頸三針能夠刺激穴位促使氣血通暢,而正骨推拿則能夠使患者的血管平穩(wěn),從而保持血管內(nèi)環(huán)境穩(wěn)定。
綜上所述,頸三針聯(lián)合正骨推拿應用于VACS患者的治療中療效較佳,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NO 水平并降低ET-1 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