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威 李 寧 蘇 懿 肖秋生
(1.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000;2.佛山市中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急性心力衰竭并呼吸衰竭疾病具有病情嚴重的特點,即指機體呼吸系統(tǒng)功能及心臟系統(tǒng)功能出現損傷的病癥,是致死率很高的疾病種類之一[1]。本研究探討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應用于此疾病患者醫(yī)治過程中產生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100例本院ICU 急性心力衰竭并發(fā)呼吸衰竭患者,以隨字數字表方法將患者均分成常規(guī)組(n=50)及分析組(n=50)。常規(guī)組由29例男性和21例女性組成,年齡46~89 歲,年齡中位(63.49±12.53)歲;分析組由 30例男性和 20例女性構成,年齡 43~80 歲,年齡中位(58.46±4.12)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臨床信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常規(guī)組的患者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分析組的患者行常規(guī)治療合并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療法。即應用無創(chuàng)呼吸醫(yī)療儀器輔助患者的救治,使用過程中需將給氧頻率設定為10~16 次/min,氧氣流速為2~5L/min。初次通氣給氧時,需將吸氣正壓值設定為6cmH2O,而后逐漸升至12~20cmH2O。并以患者的實際體征設定呼吸機的各項參數,直至患者的病情有顯著改善,再依次將呼吸機的各項參數進行下調處置。使用次數:2~3 次/d,3~4h/次,治療時間:3~5d,患者年齡過大者可將治療時間延長至7d。
1.3 觀察指標:治療前后二組患者的臨床各項指標對比,即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檢測患者的呼吸頻率、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及動脈血CO2分壓,記錄指標參數后給予對比。對比二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判定標準為顯效、有效及無效。顯效:呼吸頻率、心率、血壓及動脈血CO2分壓指標均恢復至標準水平值,雙肺部的濕啰音病狀完全消退;有效:呼吸頻率、心率、血壓及動脈血CO2分壓指標有顯著改善,但未及標準水平值,雙肺部的濕啰音病狀有所好轉;無效:呼吸頻率、心率、血壓及動脈血CO2分壓指標無任何轉好征兆,且病情有加劇跡象;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運用SPSS21.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治療前后二組患者臨床各項指標變化:二組患者臨床各項指標于治療之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二組患者于治療之后的臨床各項指標均有良好轉變,即呼吸頻率、心率、舒張壓、收縮壓及動脈血CO2分壓皆有優(yōu)異改善,且分析組各項指標均低于常規(guī)組(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二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各項指標變化 ()
表1 比較二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各項指標變化 ()
項目 時間 常規(guī)組(n=50)分析組(n=50) t 值 P 值治療后 28.74±7.12 19.12±9.03 5.9154 0.0000心率(次/min)治療前 125.94±19.06 124.48±16.82 0.4061 0.6855治療后 94.23±9.68 85.05±10.79 4.4780 0.0000舒張壓(mmHg)呼吸頻率(次/min)治療前 41.23±7.95 42.02±7.14 0.5227 0.6023治療前 106.85±10.13 105.03±10.93 0.8635 03899治療后 85.16±3.05 65.05±5.91 21.3813 0.0000收縮壓(mmHg)治療前 139.75±17.54 140.82±19.03 0.2923 0.7706治療后 128.59±15.46 117.75±16.89 3.3475 0.0012動脈血CO2分壓(mmHg)治療前 55.13±11.94 54.11±11.76 0.4303 0.6679治療后 44.52±10.15 31.84±6.52 7.4323 0.0000
2.2 對比二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分析組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明顯更優(yōu),其總有效率為98.00%,比常規(guī)組76.00%的總有效率更高(χ2=10.6985,P=0.0010),詳見表 2。
表2 比較二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 [n(%)]
急性心力衰竭疾病通常是慢性心力衰竭病癥的病情突然加劇,且病情發(fā)展迅速,屬于重危疾病之一,病情發(fā)作時需立即給予搶救診治[2]。呼吸衰竭疾病往往與急性心力衰竭疾病并存,呼吸衰竭疾病的病發(fā)主要是因為肺部通、換氣能力產生異常,造成人體呼吸系統(tǒng)功能無法正常發(fā)揮,此疾病往往與CO2潴留、缺氧病狀同時存在[3]。
關于ICU 急性心力衰竭并發(fā)呼吸衰竭疾病患者的救治工作,通常情況下會使用藥物治療,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且于此疾病的搶救過程中需為患者實施給氧療法,以往常用的給氧方式即氣管插管通氣療法,此種醫(yī)治方案對機體呼吸道存在傷害性,較易引發(fā)并發(fā)癥,不利于患者的預后身體復原效率[4]。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是給氧效果較好的輔助醫(yī)治形式,操作方便、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不高、安全性不低及無傷害性是其臨床優(yōu)勢。應用此療法為急性心力衰竭并發(fā)呼吸衰竭患者提供給氧治療,能夠較好提升急救成效。本研究分析結果表明,分析組患者于醫(yī)治之后的臨床各項指標參數值均比常規(guī)組更低;分析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8.00%,與常規(guī)組76.00%的總有效率相比較高。因而可知應用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能夠降低患者心肌的氧氣損耗量,減小心臟壓力,進而改善患者心力衰竭病況,同時還可以促進呼吸頻率、心率、血壓及動脈血CO2分壓的下降,有益于推動患者呼吸衰竭病情的抑制作用[5]。
綜上所述,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方案于臨床救治ICU 急性心力衰竭并發(fā)呼吸衰竭患者過程中,發(fā)揮了極佳的輔助效果,提升了治療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