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玲 王 樂
江西省九江市中醫(yī)醫(yī)院骨傷科,江西九江 332000
骨質疏松癥是常見的代謝性骨病,多發(fā)于老年群體,以骨量降低、骨脆性增加為特征,使患者骨折風險增加[1]。以往臨床治療骨質疏松性骨折通常為手術配合藥物對癥治療,術后恢復期長,患者需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促進骨折愈合[2]。由于老年患者缺乏疾病相關知識,且學習能力較低,對疾病知識的獲取途徑大部分來自于醫(yī)護人員的教育,臨床應探索一種高效的、針對老年群體的健康教育模式,以促進患者病情好轉[3]。聚焦解決模式是一種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的臨床護理模式,能夠充分尊重個體、挖掘其自身潛能,調動患者個體主觀能動性積極解決問題[4]?;诖?,本研究選取九江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82 例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聚焦解決模式下的健康教育對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運動功能和康復進程的影響。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九江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82 例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1 例)和干預組(41 例)。對照組中,男18 例,女23 例;年齡54~81歲,平均(65.32±5.54)歲;骨折部位:股骨頸15 例,脊柱14 例,粗隆間12 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6 例,初中13 例,高中及以上22 例。干預組中,男19 例,女22 例;年齡56~80 歲,平均(65.79±6.22)歲;骨折部位:股骨頸19 例,脊柱12 例,粗隆間10 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7 例,初中16 例,高中及以上18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九江市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5]中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經X 線骨密度檢測儀檢測骨密度T 值≤-2.5 SD;②患者經CT 掃描確診為脆性骨折;③患者思維清晰,具備基本閱讀理解能力。排除標準:①腎、肝等疾病影響骨密度和鈣磷代謝者;②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③術前肺部感染、泌尿系統(tǒng)感染等患者;④骨折前生活不能自理者;⑤精神疾病者。
兩組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其中股骨頸、粗隆間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脊柱骨折患者行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手術方案及實施均由同一治療團隊完成。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健康教育,術前告知患者及家屬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影響因素、手術相關注意事項等,術后告知飲食與運動知識,每項內容講述1~2 次。
1.2.2 干預組 干預組患者實施聚焦解決模式下的健康教育,具體如下:①描述問題。向患者及家屬講解骨折疏松、 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防治知識和健康行為,包括飲食與運動知識、生活習慣、心理疏導及安全指導等,了解患者病情、心理狀態(tài)及康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講述以往成功治療案例,肯定患者做出的努力,增強其康復信心。②構建目標。與患者探討假設所有遇到的問題均解決后會出現(xiàn)的狀況,使之成為下一步可行的目標,并根據患者思維方式擬定康復計劃及問題解決方案。③探查例外。與患者探討治療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分析部分問題偶然被解決時患者努力的價值,使患者樹立自信,并引導其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④給予反饋。每周對患者近1 周內的行為表現(xiàn)進行評估,肯定患者取得的進步,談話時適當鼓勵、贊美患者,讓患者感受到付出的努力沒有白費,提高患者依從性。⑤評價進步?;颊咄瓿梢粋€階段的目標后,與其共同商討建立新的目標,作為今后1 周的努力方向;以提問方式引導患者深入思考,制定解決方案,引導患者將關注重點放在如何改善預后質量上,一旦問題得以解決需給予及時肯定和支持,持續(xù)強化患者康復信心。
兩組患者均持續(xù)護理1 個月。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運動功能、 心理狀態(tài)、骨折愈合效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和住院時間。
①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 評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xiàn)MA)[6]評估,包括上肢、下肢2 個部分,共50 項條目,采用0~2 分計分法,總分0~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運動功能越好。②心理狀態(tài):采用90 項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7]評估,包括軀體化、抑郁、焦慮等維度,共90 項條目,采用0~4 分計分法,總分0~360 分,總均分0~4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越差。③干預后評估患者骨折愈合效果[8]。優(yōu)——X 線檢查顯示骨折模糊或消失,關節(jié)功能完全恢復;良——X 線檢查顯示骨折線未完全消失,但愈合良好,關節(jié)功能基本恢復;差——X 線檢查顯示骨折線清晰,關節(jié)功能未恢復。骨折愈合優(yōu)良率=(優(yōu)+良)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④記錄兩組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如關節(jié)僵硬、深靜脈血栓、壓瘡導尿管)的例數(shù),并計算發(fā)生率。⑤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術后住院時間。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FMA、SCL-90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FMA評分高于干預前,SCL-90 評分低于干預前,且干預組患者的FMA 評分高于對照組,SCL-90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FMA、SCL-90 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FMA、SCL-90 評分的比較(分,±s)
注 FMA:Fugl-Meyer 評定量表;SCL-90:90 項癥狀自評量表
組別 FMA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SCL-90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對照組(n=41)干預組(n=41)t 值P 值26.48±8.34 25.32±9.15 0.600 0.550 80.65±5.27 89.76±3.92 8.881<0.001 35.159 41.451<0.001<0.001 3.55±0.74 3.82±0.90 1.484 0.142 2.06±0.85 1.22±0.53 5.370<0.001 8.466 15.940<0.001<0.001
干預組患者的骨折愈合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效果的比較[n(%)]
干預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的比較[n(%)]
干預組患者的術后住院時間為(10.18±3.16)d,短于對照組的(14.55±3.89)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583,P<0.001)。
骨質疏松是造成骨折的重要原因,一旦發(fā)生骨折,將給患者及家庭帶來沉重負擔[9]。同時,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術后多需長期臥床,易出現(xiàn)感染、壓瘡等并發(fā)癥,直接威脅患者身心健康,不利于術后康復[10]。護理人員應對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進行積極的健康教育,以幫助其樹立康復信心,配合醫(yī)護工作,為骨折愈合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聚焦解決模式是一種新型的心理干預模式,能夠有效激發(fā)個體潛能與資源,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和觀念,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護理工作[11]。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干預組患者的FMA 評分、骨折愈合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SCL-90 評分、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聚焦解決模式下的健康教育利于改善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運動功能和心理狀態(tài),促進骨折愈合,減少并發(fā)癥。聚焦解決模式并不單純將患者作為干預對象,更是將其視為護理工作的參與者,在解決當前護理問題的基礎上,注重培養(yǎng)患者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護理服務的針對性及可行性,保證康復效果[12-13]。聚焦解決模式下的健康教育充分符合“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通過描述問題讓患者了解存在問題是正?,F(xiàn)象,只有解決具體問題才能獲得良好的康復效果,將患者注意力轉移到積極層面,而這種思維模式的轉變利于減輕負面情緒,提升患者配合度,保障治療及護理效果,促進骨折愈合及功能康復[14]。護理人員與患者預設問題解決后的效果,不斷提出新的目標,共同制定康復計劃及目標,并及時給予反饋與評價,能夠激發(fā)患者自身潛力,不斷解決實際問題,有利于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加速康復進程[15-16]。
綜上所述,對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實施聚焦解決模式下的健康教育效果確切,能夠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有利于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復,進而加快康復進程,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