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方楠 李明德
(1.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西安 710049;2.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 西安 710049)
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8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71.6%,網民規(guī)模達10.11億,其中手機網民達10.07億。手機網民數量接近網民總數,移動端已成為上網的主要選擇,這一變化也帶動了社會輿情話題平臺向移動終端話語空間轉移[1]。與PC端不同,移動端小巧、便攜、使用場景豐富等特性催生出新的傳播載體——網絡短視頻。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蓬勃發(fā)展,不僅為娛樂、文化、生活、科普提供了新的傳播載體,也為輿情傳播提供了新渠道。短視頻突出傳播主體的個人表達,放大了傳播主體的非理性情緒,加劇用戶的非理性互動行為,為網絡輿情的傳播帶來了不確定性,給網絡輿情的治理帶來困難。
本文選取網絡輿情事件中具有代表性的抖音短視頻,通過拆分視頻元素,分析非理性表達在網絡短視頻中呈現的形態(tài);通過對短視頻下的留言進行內容歸整和數據收集,分析網民互動時的非理性方式及其情感強度,研判短視頻平臺網絡輿情傳播的非理性互動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為網絡輿情在短視頻平臺的管治提供支持。
非理性是一種包含意志、沖動、情緒的精神因素,這種因素是人類發(fā)展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是動態(tài)的、流動的[2-3]。對非理性的研究多集中在哲學、心理學領域,網絡輿情傳播中的非理性研究很少。喻國明等研究對網絡輿情中非理性因素的誤讀進行辯析、對非理性因素的成因和非理性因素在傳播中的正負效應進行辯證思考[4],為該方向做出理論貢獻。但這方面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稀少。為盡可能多了解研究現狀,對網絡輿情傳播中的非理性的研究現狀梳理,可結合網絡輿情傳播研究和網絡傳播中的非理性研究兩個方面。
1.1網絡輿情傳播研究早期研究重點是網絡輿情如何傳播、產生什么影響。如曹勁松從網絡輿情傳播規(guī)律出發(fā)得出“散播—集聚—熱議—流行”四個主要階段[5];李彪從重大輿情事件百度指數中總結出“潛伏期-爆發(fā)期-蔓延期-反復期-緩解期-長尾期”六個發(fā)展階段[6];顧明毅等將輿情傳播主體拆分為受眾、媒體、輿情,提出“社會性網絡信息傳播模式下的網絡議題升級模型”[7]。該類研究大都從宏觀層面分析網絡輿情傳播的整體規(guī)律和機制,從政府監(jiān)管的目的出發(fā),對輿情預警體系的建立、監(jiān)管制度的完善、提高政府部門的輿情意識、發(fā)揮意見領袖的引導作用等方面建言獻策。
隨著網絡輿情傳播機制的完善,研究人員進一步聚焦,關注網絡輿情細分場景下的傳播機制,主要是更具體的研究對象、更聚焦的熱點話題和更專業(yè)的傳播模型。首先,網絡輿情的研究對象更加具體,如將網絡輿情的傳播者分為支持、中立、反對三類,差異化形成網絡輿情的傳播模型[8],再如對某一群體、個別行業(yè)的分眾研究等。其次,研究話題更為聚焦,多圍繞社會重大事件展開。如通過對“魏則西事件”“8·12天津港爆炸事故”“中關村二小校園霸凌事件”等事件的輿情分析,把握輿情的關鍵節(jié)點、形成以“主體、信息、心理、觀點”為核心的輿情傳播模型、把握事件中不同群體人群的情緒反饋[9-11]。研究呈現出精細化、熱點化的特征。最后,研究模型更為專精,部分研究結合社會學、健康傳播學、拓撲學等學科知識,將其他學科的模型運用到網絡輿情研究中,如針對微博的話題衍生性提出輿情傳播的SIRS模型[12]或將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其中[9]??偟膩碚f,關于網絡輿情的傳播研究,圍繞著如何管理和引導網絡輿情進行,通過微觀視角的個案分析和宏觀層面的網絡輿情傳播機制全面展開。研究以公共管理學為主,多采用量化、建模等方式進行,重視實證研究,對網絡輿情中的哲學問題、受眾心理研究較少,非理性要素的研究鮮少提及。因此,想要進一步明確網絡輿情傳播中的非理性,還需要拓寬范圍,參考網絡傳播中的非理性研究。
1.2網絡傳播中的非理性研究網絡傳播中的非理性研究目前還不成熟,相對分散。概念及成因方面的研究多從心理學入手,如從社會認同理論探討個人通過角色認同,對網絡社會的理念逐漸趨同,其行為、情緒均展現非理性傾向;也有研究對個體情緒、社會情感和集體意識進行三層次剖析,形成網絡傳播中的非理性因素成因[13-14]。除此之外,能體現出非理性特色的,還有對網絡中非理性表達和互動進行表征分析及歸類的研究。這一類研究多采用內容分析法,對網絡上的文本信息進行內容、情感分析,形成具體分類進一步深究其影響因素[15]。其他方面,如網絡傳播非理性表達及互動事件分析、受眾分析、治理研究等與網絡輿情傳播研究類似,但研究深度不夠,在非理性相關基礎概念未明晰的情況下,難以得出切實可行的治理政策。同時,網絡輿情非理性因素的研究,研究對象選擇幾乎僅限于文本內容,目前網絡流行的圖片、視頻等形式均未被詳細研究,這使得非理性表達和互動的研究具有載體上的局限性,無法緊緊跟隨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潮流。
結合以上兩方面研究現狀,拓寬研究視野,可以發(fā)現該類研究可發(fā)展的方向如下:a.網絡輿情傳播與非理性相關因素結合的研究匱乏,可從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視角進行網絡輿情傳播問題的聚焦;b.對最新的圖像、視頻等傳播形式的研究較少,單純的文字信息無法展示網絡輿情的全貌。
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識別網絡短視頻中的非理性要素,分析非理性表達的呈現形態(tài);對視頻下方評論區(qū)的網民互動留言進行收集、歸整、分析,厘清其中的非理性互動類型及其情緒強度;通過數據研判,探究短視頻中非理性表達與非理性互動可能存在的關聯(lián)。
2.1研究對象據QuestMobile發(fā)布的《2020中國移動互聯(lián)網春季大報告》顯示,2020年抖音用戶已達到5.81億(報告發(fā)布時),預計2021年將達到6.8億。作為國內用戶總量最大的短視頻平臺之一,抖音以其視頻短小、內容豐富、算法推薦精準等特征受到廣大用戶喜愛。本研究選取抖音短視頻作為網絡輿情傳播中非理性表達與互動的觀察對象。首先,為了更精準地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視頻,參考螞蟻2020年網絡輿情熱點事件總結及西安交通大學李明德團隊與清博大數據對2020年重大社會事件的篩選,初步選定12個重大社會輿情事件。其次,考慮到需要對各類事件進行比對、分析不同主題內容視頻對非理性互動的影響作用,結合12個初篩事件在抖音上的傳播力(視頻量及視頻評論量),選取討論度較高的公共衛(wèi)生、消費、女性3個網絡輿情事件,分別為代表公共衛(wèi)生的“N95口罩分發(fā)”事件、代表消費的“雙十一購物節(jié)”事件、代表女性的“辱罵全職太太”事件。在選取具體視頻時,考慮影響力(視頻的點贊、評論及轉發(fā)量)、視頻下方可被瀏覽的評論量、視頻呈現完整程度等因素,選擇了“財經吳顏祖”發(fā)布的“雙十一的套路你上了嗎?”(以下稱“雙十一”)、“宜賓新聞網”發(fā)布的“愛之深責之切”(以下稱“全職太太”)和“東方衛(wèi)視”發(fā)布的“有N95不給一線?”(以下稱“N95”)?!半p十一”視頻的主要內容為財經博主對雙十一價格設定規(guī)則的講解,對比雙十一目標人群,揭露雙十一的價格陷阱;“全職太太”視頻為記者對張桂梅校長的采訪,針對張桂梅拒絕畢業(yè)后當了全職太太的學生回校捐款事件進行提問,并對其拒絕原因做以解釋;“N95”視頻中記者對湖北紅十字會口罩分發(fā)產生疑問,披露口罩發(fā)放文件,并采訪人民日報高級記者。最后,對3個視頻下的評論進行抓取,每個視頻選取200條有效評論,共計600條,作為非理性互動的研究樣本。
2.2方案設計
2.2.1 非理性表達研究 心理學家Albert·Mehrabian在其研究中指出,人們在日常生活的交談中,表情和肢體語言傳遞出55%的情感,聲音及語音音調等傳遞出38%,文字信息僅表現7%的情感[16]。也就是說,想要對傳播中的情感、情緒進行判斷,除了文字信息外的其他載體更需要被注意。隨著深度學習的發(fā)展,圖像、文本、語音的識別技術越來越發(fā)達,多模態(tài)分析逐漸成為視頻情感分析的主要方式,也為互聯(lián)網時代傳播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17]。借鑒這一研究思路,參考多模態(tài)分析方式,以短視頻為樣本,對其中的網絡輿情非理性表達進行研究。先對選定的短視頻進行要素拆分,將視頻要素分為圖像、聲音、文字3個部分,再提取每個部分的關鍵元素,從符號學視角入手,從文本表層到文本深層,明晰關鍵元素中的符號含義,歸納短視頻中非理性表達的呈現形態(tài)。
a.圖像。第一步:參考視頻識別研究的慣用方式,選取視頻中的圖像關鍵幀。一般來說,對于大量視頻的研究,往往將其第一幀認定為關鍵幀,但考慮到本次研究樣本量少,需要對視頻進行完整的樣本分析,因此在選擇關鍵幀時,采取每間隔5秒截取一幀的方式,增加視頻圖像的分析樣本。3個視頻時長分別為1分45秒、54秒、56秒,截取關鍵幀數量分別為23張、12張、12張,共計47張。
第二步:從符號學視角進行圖像特征提取和識別。一方面參考劉濤對視覺語義學及圖像研究的梳理,借鑒其研究中總結的凡·樂文視覺語法分析模型[18]。另一方面借鑒Joo等人對視覺說服的研究,Joo等人在確認政治家形象的意圖維度時,將圖像分為面部表情、姿勢、場景3個主要元素[19]。本研究將圖像中的主要元素分為表情、姿勢、場景3種類型。
第三步:對圖像中主要元素的代表符號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展現短視頻中網絡輿情非理性表達的全態(tài)。對人物面部表情、姿勢進行手動標記,參考已有的表情、姿勢的代表符號,統(tǒng)計頻率高的面部表情和姿勢,進一步分析該類符號背后蘊含的深層次情緒。對場景元素,參考王仁武總結的傳統(tǒng)圖片情感分析的視覺特征分類,分為顏色、紋理、構圖及內容4個關鍵部分[17]??紤]到表情、姿勢元素已涉及圖像的主要內容,且圖像上的文字信息將獨立分析,因此著重研究視頻場景圖像的顏色、紋理、構圖3個主要元素。
b.聲音。在聲音情感識別和情緒測量方面,與圖像、視頻的情感分析類似,多采取計算機學科的研究方法,提取語音情感特征,對比已有數據庫進行情緒測量。本部分將聲音分為背景配音和人聲語音兩部分。對背景音從其節(jié)奏、音量出發(fā)進行分析。對人聲語音的研究參考計算機領域對語音情感的特征劃分方法,借鑒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黃力行等人的研究成果,在人聲語音特征參數選擇中提取聲音頻率、音量和語音持續(xù)時間等特征參數[20]。類比以上研究,將語音部分的重點元素分為聲音頻率、音量、重音和停頓,對短視頻聲音中的主要符號進行歸納總結,分析其非理性因素。需要注意,由于不同的人聲具有各自獨特的個體特性,不同國家、地區(qū)的語音差距較大,其情感表達的聲學特征不盡相同[21]。
c.文字。主要對視頻中包含的文字信息進行文本分析,采用傳統(tǒng)的敘述學分析法。研究樣本為圖像上呈現的文字信息、語音中傳遞出的文字信息,這兩部分共同構成短視頻中的內容敘述邏輯。對文字信息的分析,從文字信息傳播者的角度、文字結構的角度、敘述方式的角度進行文本敘述學分析,提取文字信息中的非理性表達因素。
2.2.2 非理性互動研究 網絡短視頻中非理性互動研究,主要針對網民在短視頻下方的回復和參與展開,主要采取內容分析法,對非理性互動的分類和情緒強度進行量化分析。樣本選擇來源于短視頻評論區(qū),選取3條短視頻下方相等的有效評論數,每個視頻選取200條,共計600條有效評論。參考王藝對非理性互動的分類[15],結合對評論的初步分析,本研究在王藝的分類基礎上增加微情緒互動,以彌補之前分類的空缺,并盡可能精準覆蓋全部互動類型。同時參考丁漢青等對表達情緒強度的編碼[11],對評論部分內容進行分析和編碼,如表1所示:
表1 短視頻網絡輿情事件的非理性互動內容分析編碼表
為保證研究的科學性,在編碼前對參與編碼的研究員進行信度檢驗。本研究共有兩位編碼研究者參與,研究員在正式編碼前先進行測試編碼,采用Scott's pi(π)信度系數分析兩位編碼者間的信度,編碼者的信度均達到0.87以上。
3.1非理性表達形態(tài)多樣,傳播方式隱匿本研究對3個短視頻分別從圖像、語音、文本進行符號學、敘述學語義分析,發(fā)現不同形式的短視頻,均存在非理性表達現象,看似理性的表達方式中也隱匿著非理性因素。
3.1.1 圖像:人物形象是非理性表達的主要方式 研究樣本中的3個短視頻,呈現形式各不相同?!叭毺币曨l采取記者采訪方式,還原事件全貌;“雙十一”視頻是對雙十一價格設定規(guī)則進行講解的Vlog;“N95”視頻是針對紅十字會口罩分發(fā)的新聞報道。3個視頻視角不同,前兩個視頻均有主要人物出現,而第三個視頻為事件報道,以場景拍攝和空鏡頭為主,未出現主要人物。從圖像部分來看,由于呈現方式不同,3個視頻傳遞出的非理性表達強度有所不同,其中“全職太太”視頻非理性表達最強,沒有主要人物的“N95”視頻非理性表達最弱。
“全職太太”視頻共選取了12個圖像幀,這12張圖像中,人物主體的表情、姿勢變化明顯。根據隱馬爾可夫模型的視頻元素提取方法,著重關注人物面部表情中眉毛起伏、嘴巴動作以及眼睛大小和張合情況。與人物正常狀態(tài)下的表情比較,12幀圖像中,人物眼睛部分出現2次“瞪目”、2次“專注直視”、1次“上看”、1次“斜視”; 人物眉毛部分出現4次“皺眉”和2次“上挑”;人物嘴巴動作中,超過正常幅度的“咧嘴”出現4次,嘴角向下1次,其余圖像均是嘴巴微張的溝通神態(tài)。與面部表情相比,人物的肢體動作更為明顯,在能看到肢體動作的8張圖像中,出現3次食指“指”的動作,1次“手部小幅度揮動”動作。在近半數圖像幀中,出現“瞪目”“皺眉”“手指指向”等具有明顯非理性色彩的表情和姿態(tài),這些動作和神態(tài)具有明確的符號含義,結合現場的情境,可判斷出主要人物情緒較為激動,高頻率的進行情緒表達。同時,畫面背景全程背光,整體色調暗淡,面部陰影明顯,一定程度上也為其負面情緒起到了烘托作用。
相較于“全職太太”視頻的明顯表現,“雙十一”視頻看似是財經博主對雙十一價格策略的理性分析,人物面部表情基本平穩(wěn),但其姿勢動作中,仍存在大比重的“揮手”“手交叉”等動作,12張關鍵圖像中有8張存在以上動作,這些動作通常在人們對外輸出觀點并希望說服他人時使用,高頻率的說服性動作是非理性表達的一部分。
“N95”視頻與前兩個視頻敘述方式不同,不存在主要人物,但其構圖中多次采取近景和特寫的拍攝手法拍攝“口罩”“紅十字會”“文件”,突出了內容主體,在看似理性的新聞報道中通過畫幅、時長的分配,非理性的傳達對湖北紅十字會負面情緒。
根據視頻圖像的非理性元素分析,可以得出,人物形象的表情、肢體動作是非理性表達的主要部分,是構成網絡輿情危機的主要因素,構圖、背景等元素相較于前者效果稍弱。在這些圖像元素中,也隱藏著對政府管理部門的敵對情緒,如在“N95”視頻中,“湖北紅十字會”“紅十字會標志”“紅十字會工作環(huán)境”等多次出現,暗暗將紅十字會標志化。結合紅十字會本身帶有的特殊屬性,視頻促使受眾難以避免地站在紅十字會的對立面,形成網絡輿情危機。
3.1.2 聲音:背景音超越人聲,成為聲音表達中的主要非理性因素 研究的3個樣本中,“全職太太”和“雙十一”兩個視頻都配有節(jié)奏快、起伏大、懸疑感強、渲染效果強的純背景音樂。而“N95”視頻中,沒有背景配樂。有背景配樂的視頻中,背景音的音量一度壓過主播和采訪主體說話的音量,導致人聲語音的語氣、語調及語音表現不明顯,呈現出背景音樂超越人聲的現象,這一現象是典型的非理性表達行為。視頻配樂中的音階起伏大,音樂節(jié)奏快,導致受眾在觀看視頻時潛意識受到背景音樂的影響,調動自身情緒,增強視頻的情緒傳播,顯現出非理性表達特征。
未添加背景配樂的視頻“N95”,采用新聞播報的方式敘述。其中,播報聲音內容僅占30秒,剩余1分15秒均為人民日報高級記者對該事件的看法和建議。前30秒中,人聲中的重音出現13次,多為對關鍵詞和數詞的加重表達,平均每秒鐘播報5.5個字,整體語速遠高于正常語速。后1分15秒的記者采訪語音中,語速雖有降低,語氣較前者放緩,但在句尾多采用上揚的疑問語氣,對關鍵詞依舊有明顯的重音提醒。
聲音對視頻非理性表達的影響,在于突出要表達的重點內容、加劇情緒化表達、烘托氛圍等。以上3個樣本中,聲音對視頻整體起到了強烈的情緒渲染,強化了非理性表達。背景音樂的選取尤為重要,但隱藏在人聲中的非理性因素也不容忽視。
3.1.3 文字:“標題黨”盛行,圖像文本信息非理性表達突出 視頻中的文字部分是非理性表達最明顯最直接的部分。3個視頻樣本都配了字幕,展示了人聲中的文字信息。除了人聲文字信息,圖像上的文字如標題、關鍵詞等十分醒目,這是3個視頻樣本的共性,也是非理性表達最直接、最強烈的表現形式。
“全職太太”視頻中的文字信息,其非理性表達最為突出。視頻摘取新聞中的關鍵詞并將其設計在視頻圖像中,關鍵詞字體遠大于字幕,采用高亮、標黃、紅色字體等方式突出顯示,且位于人物正上方。文字信息中,新聞標題為“校長省吃儉用資助學生”,下方摘要為“女高中生畢業(yè)后當全職太太回校捐款,張桂梅校長怒斥:滾出去”。這段文字中“校長怒斥滾出去”被標紅。從文字信息看,“省吃儉用”“怒斥”“滾出去”都是帶有鮮明的情緒色彩,甚至存在暴力用語情況,是典型的非理性表達。聲音中的文字信息以字幕形式呈現在圖像中,但字體小于圖中其他文字信息,同時跟隨人聲不斷變化,不會持續(xù)產生情緒影響。由于記者接受過相應的專業(yè)培訓,用詞相對中立,但受訪者本人的情緒十分激動,同時也出現情緒傾向嚴重的形容詞和副詞,如“家庭那么困難”“完全沒有”等,還出現污名化的“小三”等詞匯,極易造成負面網絡輿情的發(fā)酵和快速傳播。
“雙十一”視頻試圖以理性角度傳播財經知識,但在視頻中仍出現標黃的標題,字幕部分也對關鍵詞進行標黃,標黃的“價格歧視”為消費主義典型內容。與前文提到的作用相似,短視頻無一例外的借助標題、圖像中的重點文字等方式為非理性表達提供載體。
“N95”視頻的采訪,播報方式相對專業(yè)、公平,但仍然采用了“大標題”的表現形式。同時,在視頻中標黃引用文件內容,并下劃線展示網友評論以此傳遞負面評判。視頻中2/3的內容,為1分15秒的電話連線。電話連線借助人民日報高級記者進行評論,直指紅十字會存在小團體等現象,字幕中不乏“裸奔”等典型的非理性詞匯出現。
文字內容的敘述分析展現出3個網絡輿情短視頻中文字信息的特點,即“標題黨”盛行,文字信息在視頻圖像中占據主導地位,非理性表達強烈,成為網絡輿情傳播的助推劑。
結合以上幾方面,3個視頻的非理性表達強度由強至弱分別為:“全職太太”“N95”“雙十一”。圖像、聲音對非理性情緒的傳遞更為強烈,增強了受眾的非理性交互體驗,而文字以觀點輸出的敘事化方式傳播關鍵信息。三者結合,全方位呈現出網絡短視頻輿情的非理性表達形態(tài),形成多模態(tài)傳播的非理性表達結構。
3.2非理性互動類型豐富,網民情緒基本穩(wěn)定網民的非理性互動行為,往往根據短視頻傳遞出的信息及其背后的價值觀作出反應。短視頻載體的發(fā)展,讓受眾的非理性互動行為和其情緒強度產生了與以往不同的狀況,加速網絡輿情的二次傳播。
3.2.1 非理性互動立場鮮明,微情緒互動類型占據主導 3個視頻的600條評論中,有409個評論為支持立場,占據所有評論的68.17%,78條反對,42條中立,71條不涉及。從該數據可以看出,網民對視頻本身的內容立場表現出強力的支持態(tài)度,這一研究結果與先前對貼吧等網絡空間的觀察基本接近,也體現了鮮明的群體極化效應。在這樣立場鮮明的支持態(tài)度下,網絡輿情事件借助短視頻快速傳播,獲得更強的傳播效果,帶來網絡輿情管控的重大挑戰(zhàn)。
評論的非理性互動類型也尤為豐富。在研究方法設計環(huán)節(jié),本研究初步對互動類型進行了五大類劃分,這一劃分也在正式編碼中得到認證,即互動主要為理性互動、失義性互動、微情緒互動、偏激互動、暴力互動,其中后四種為非理性互動。
失義性互動是指網民進行互動時發(fā)布的無具體意義、與視頻內容無關的評論,可能是無關的網頁鏈接、錯發(fā)的評論、無意義的表情符號等。應該注意的是隨著制作更加精良,表情符號可以明確傳遞出情緒、情感等有用信息,本身具有一定的有效互動價值。如“編號25”中使用了3個“比心”、3個“玫瑰”表情,反映出支持、感謝等含義,可判斷該評論是有意義的評論。因此,失義性互動的確定需要著重分析該評論是否對視頻內容產生有效互動。如“編號287”的評論,在“N95”視頻下方回復內容“韓紅”卻不做過多理性說明,“編號402”的評論在該視頻下回復“老子是華山派”,這些均是典型的失義性互動。本研究中,失義性評論占比較小,對互動效果產生的影響不大,但其產生的網絡噪音不容忽視,尤其在信息傳播中要注意過濾和引導,避免網絡噪音對信息傳播的耗損。
微情緒互動指互動中帶有情緒表達的痕跡,但其情緒傾向比較和緩,不對視頻內容和傳播者造成詆毀等傷害,更多為互動者本人的情緒抒發(fā)。本研究中,3個視頻的微情緒互動占比最高,高達41.5%,足以見得該類評論已占據網絡短視頻非理性互動的主導地位。該類互動主要分3個小類:一是自我情緒的抒發(fā)和對視頻內容的感受,內容中個人情緒較為明顯,如“編號45”對視頻“雙十一”回復“自古深情留不住,總是套路得人心,人傻錢多”,感慨自己面對復雜的“雙十一”規(guī)則,只能無奈。二是從眾類回復,對視頻內容表達支持或反對,與大眾情緒接近,但不傳達高于群體情緒的內容。這類回復展示了群體極化導致的情緒傳染特征,往往缺乏自我思考,只是一味迎合,傳遞相同的內容和情緒信息。如“N95”視頻下方許多評論內容均為“支持嚴查”“嚴懲”“查查查”之類的簡短發(fā)言,簡單表明態(tài)度,情緒傾向明顯。三是帶有輕微情緒的符號化互動,如“@”的使用。在抖音評論中受眾可通過評論“@”提醒他人觀看視頻,本質上為用戶的主動分享和傳播行為,傳達其對視頻的支持態(tài)度。有的表情符號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戶的情緒,但表情符號本身的信息承載量有限,不足以造成強烈的情緒表達,也可將其歸類為微情緒互動。微情緒互動的形成,是由于網民對每個視頻觀看時間過短,對視頻傳遞的信息來不及做深入思考,僅從個人情感,或群體情緒的角度進行簡短反饋。這類互動類型一定程度上成為情緒傳播的“緩沖墊”,消解了視頻中蘊含的情緒。但是在面對重大社會事件時,該類互動容易加劇群體情緒,可能轉化為暴力互動的形式,需要警惕。
偏激互動和暴力互動在王藝、鄺曉衛(wèi)的研究中已有分類[15]。偏激互動指互動內容存在污名化、過激表達的行為,對短視頻內容一味進行詆毀等。600條互動中,偏激互動71條,占比11.83%,低于前兩類互動類型。偏激互動行為屬于常見的非理性互動類型,其情緒強度較前兩類更為嚴重。暴力互動是將自身情緒以文字暴力的形式表達出來,如“編號228”中“媽的”之類的詞語表達。由于抖音短視頻評論治理效果顯著,評論區(qū)的暴力互動大多已被過濾,部分不當言論在發(fā)出前已被限制。暴力互動的比例大大減少,本研究中600條評論中僅有7條。但暴力互動造成的影響惡劣,仍是未來治理的重點。
3.2.2 非理性互動情緒強度適中 在對非理性互動的600條評論進行情緒量測后發(fā)現,3個視頻的情緒強度分別為:“N95”視頻 2.11、“全職太太”視頻1.46、“雙十一”視頻1.21。在情緒強度編碼中,共設置“0~4”五個分類,數值“2”為情緒強度中間值,3個視頻的情緒強度中,只有“N95”視頻略高于中間值,其余兩個均未達到中間值。由此可看出,網友在進行非理性互動時,其情緒較為穩(wěn)定。這也反映出,在短視頻大量充斥人們日常生活的大環(huán)境下,人們對于網絡短視頻傳遞出的情緒,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在面對短視頻密集的情緒渲染時,能夠相對理性、不過分受到情緒影響。
3.2.3 輿情事件類型及內容是影響情緒強度的主要因素,非理性表達與非理性互動形成弱關聯(lián) 縱觀非理性表達與非理性互動的相關性,3個視頻樣本的非理性表達強度從強至弱分別為:“全職太太”“N95”“雙十一”,而非理性互動強度由強至弱為:“N95”“全職太太”“雙十一”。視頻內容的非理性表達強度與互動強度不完全相關,事件類型在其中發(fā)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3個事件中,“N95”視頻是涉及個人健康的重大衛(wèi)生事件,因此更容易得到廣泛關注,也更容易引發(fā)激烈討論,形成網絡輿情,此類事件中網民態(tài)度一致性高、互動強度大。這一現象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印證,即使“N95”視頻除了文字信息部分,都盡量采用了公正、中立的報道方式,看似客觀理智的新聞報道仍然引發(fā)了網民激烈的互動和部分偏激回應。而“雙十一”視頻事件本身是商品價格問題,重要性偏弱,產生的非理性互動強度較弱。
除了事件類型及內容帶來的差異,非理性表達強度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非理性互動強度?!叭毺币曨l反應的是女性相關的話題,其面向范圍較窄,影響相對較小。在“全職太太”視頻中,無論是圖像、聲音還是文字元素都包含著鮮明的非理性因素,其非理性表達強度最強,該視頻的非理性互動強度低于“N95”視頻,高于 “雙十一”視頻。這表明,雖然輿情事件類型和內容對非理性互動強度影響較大,但非理性表達對非理性互動的影響也有一定體現,非理性表達與非理性互動之間存在弱關聯(lián)。
網絡空間由PC端向移動端發(fā)展,重構了網絡輿情傳播的方式,短視頻成為新的內容傳播載體。網絡傳播中出現的非理性因素,給輿情管控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
a.網絡輿情傳播的新載體、新形式為輿情的發(fā)展和非理性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機會。從網絡輿情的傳播趨勢來看,短視頻已經不可逆地成為輿情傳播的未來趨勢之一。短視頻中人物形象鮮明、背景音突出、“標題黨”盛行的傳播現狀擴大了非理性表達特性,加強了輿情傳播的傳播力。目前,短視頻中的非理性符號識別仍處于研究初期,未形成非理性符號的數據庫,難以廣泛應用到各大輿情事件的監(jiān)測當中。同時,信息技術變革帶來信息傳遞方式的改變,催生出新的傳播形式。信息的傳播不再局限于顯而易見的傳播平臺,除了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一些爆款游戲、網紅相機、網購平臺等都成為網民交互的渠道。除了傳播平臺的改變,技術的變革讓內容的呈現形式不斷變化,VR技術的普及,將內容呈現從平面轉為立體,增加了內容元素分析識別的難度。這些新的傳播形式更關注交互性、體驗感和情緒傳遞,為非理性表達提供機會,也為網絡輿情的傳播提供更為隱匿的通道。因此,對于輿情的研究應順應傳播方式的改變而不斷進步,不拘泥于社交平臺,應對新興內容傳播形式做傳播元素的劃分、傳播特征的梳理、傳播效果的測算,把握輿情傳播的新形態(tài)。
b.重大社會事件是短視頻輿情的觸發(fā)點,對重大事件須提前預警,對網絡輿情做好日常管控。研究對網民情緒進行測量,發(fā)現網民對短視頻輿情的情緒基本穩(wěn)定。這是由于在非理性表達過剩的大趨勢下,網民逐漸習慣了短視頻形態(tài)的輿情傳播,對非理性因素的情緒感染產生了一定的抵抗力。但是,研究中發(fā)現,重大事件對網民的非理性情緒仍影響較大。因此,在短視頻輿情環(huán)境基本穩(wěn)定的情況下,仍然要對重大事件進行提前預警。在重大事件發(fā)生時,應多平臺進行輿情的監(jiān)測,并對輿情的情感強度進行測算,過高的非理性情感易促成輿情的爆發(fā),形成負面輿論。在對重大事件進行預警的同時,網絡輿情互動的日常管控也十分重要。具體對失義性互動進行過濾、降低網絡噪聲;對微情緒互動進行監(jiān)控,防止群體情緒感染的現象出現;對偏激互動、暴力互動進行源頭控制和實時監(jiān)管,清理網絡環(huán)境。
c.短視頻輿情互動的立場一致性高,應對輿情中的網民情緒進行主動疏導。非理性互動主要是網民對非理性情緒、意志的抒發(fā)。研究中,網民對短視頻輿情的立場一致性高,且多呈現出支持的態(tài)度,這表明短視頻輿情依靠表達時的非理性手段對受眾進行引導。網民對網絡群體的認同行為,使得網民在社交活動中趨向于群內認同。這一心理表現為對視頻下方的多數人進行認同,并努力將自身融入群體。而持有相反意見的人,則擔心遭到大多數人的排斥,從而保持沉默。此時,短視頻下方的互動呈現出立場一致性極強的現象。面對這一問題,應借鑒輿情傳播的方式對網民的非理性情緒進行疏導,采用短視頻的方式,以積極的情緒感染受眾,消解非理性情緒中的負面影響。同時,打破群體在某一視頻下方的聚集行為,為受眾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觀點,打破短視頻對輿情的絕對表達。
網絡短視頻中的非理性傳播固然有其正面意義,但過多的非理性傳播仍會造成嚴肅新聞娛樂化、大眾心智下降等長久而言不利于文化發(fā)展、不利于輿情穩(wěn)定的局面。因此,對于非理性因素的識別、引導和管控將是未來輿情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