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孟珠 田夏彪
(大理大學 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 大理 671003)
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百年歷史,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交融史。鑒于此,要發(fā)揮黨史 “以史鑒今、資政育人” 的教育作用,不斷加強學生對于黨史的學習,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堅決抵制任何虛無主義等錯誤觀點,從而正本清源、培根鑄魂,鑄牢青少年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
學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應遵循一定的教育理念和實踐邏輯,體現(xiàn)出教育的層次性、特殊性和差異性。[2]為此,首先,加強學生對于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的認知,在宏觀意識形態(tài)層面秉承國家統(tǒng)一領導與核心意識主導的理念。其次,在學習黨史的基礎上加強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3]最后,要實現(xiàn)學生對于中華民族的認同,就要在微觀個體意識層面注重個體身份認同遞進以及在心理層面的認同。
縱覽民族發(fā)展歷史,各個民族起于多元,源于本土,遠在四五千年之前,遼闊的中華大地上便已形成了華夏、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五大民族集團。[4]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漢族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在發(fā)展的各個時期不斷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書寫獨具特色的中國歷史。[5]
一部中國的歷史,是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溝通、相互融合的發(fā)展史。我國各個民族在時空交錯之中共同創(chuàng)造出絢爛多姿的中華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民族之間在文化上交流交融、相互借鑒的例子有很多。[6]秦漢以來中原與邊疆互市,在帶動雙方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也促進了民族間文化的交流。在文化方面各民族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在經(jīng)濟上互通有無,婚姻上實現(xiàn)和親、聯(lián)姻,各民族之間不僅血緣上逐步融合,文化上也呈現(xiàn)出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特征。
梁啟超在20 世紀初期中華帝國面臨內憂外患之際,引入 “民族” “中華民族” “民族精神” 等一套相應話語體系。梁啟超所提出的 “中華民族” 共同體的觀點,為消除民族之間的歧視、促進民族關系和諧、實現(xiàn)民族團結發(fā)揮了積極的理論指導作用。
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資本主義國家和列強的堅船利炮的轟炸下,在與列強的抗爭中,中國人民強烈地意識到中華民族的各個成員是休戚與共、共抗爭、共存亡的命運共同體。辛亥革命時期,隨著外來侵略的不斷加劇,民族危機變得越來越嚴重。孫中山在《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宣言書》中指出: “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tǒng)一?!保?]抗日戰(zhàn)爭時期,各民族團結抗日,面對戰(zhàn)爭毫不退縮??箲?zhàn)期間,國人對于 “中華民族” 共同體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8],各民族在這個口號指導下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生死與共、患難與共的 “命運共同體” 。 “中華民族” 繼續(xù)從狹隘民族主義觀念中解放出來,它的內涵與意義繼續(xù)被充實與發(fā)展,并在中國人民危機四伏、存亡攸關的關頭匯聚起最強大的動力,推動著人們聯(lián)起手來共同面對。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9]費孝通先生提出了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這個格局的形成是我國各民族共同體自覺不斷強化的產(chǎn)物,是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體現(xiàn)。[10]我國有56 個民族,要促進各民族對中華民族這個 “一體” 的認同,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1]“多元” 指的是各民族發(fā)展的源頭和歷史是不一樣的,文化也是各具特色的。 “一體” 是指無論各民族的發(fā)展如何,都是一個整體。各民族與中華民族的關系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12],在處理民族關系時,要不斷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這個 “一體” 的維護[13],在民族交流過程中,又要尊重和包容各民族 “多元” 的差異性,尊重民族特色,促進民族之間的共同繁榮。
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指引下,各族人民深刻認識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促使了民族之間的交流、交往、交融。中國共產(chǎn)黨關于 “多元一體” 學說的解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多元” 推動了各民族共同發(fā)展, “一體” 推動了中華民族大團結。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終身性的。以中小學受教育者為對象,以實踐為導向,以歷史和現(xiàn)實為依據(jù),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原則,應以學生的認知特點為依據(jù),不應囿于課堂教育形式,持續(xù)創(chuàng)新中小學課程設計,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yǎng)。
中小學的課程設計要具有特色。發(fā)揮好文化在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共同性方面的價值,大力充實教育實踐的內容。發(fā)揮文化影響力,促進學校、教師、學生提升文化自信。中小學生處于認知和接受新事物的萌芽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對身體的感知性較強,不能只是講解知識點,相反,要以有趣的小游戲來展開學習。教師在教授有關民族語言的課程時,可以簡單說幾句地方方言或者播放地方特色語言的視頻,調動學生們的感知能力。在講解不同民族之間服裝的差異時,可以組織不同民族的學生穿著展示民族服飾,以更加直觀的感受參與其中,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巧妙地融入教學之中。
通過課內課外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加強學生對民族團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相關知識和政策的學習。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絢麗多彩的中華文化,學生在學習優(yōu)秀文化的過程中,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聯(lián)系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在教學的過程中得到培養(yǎng)與促進。
打造互嵌式教學情境,梳理歷史的發(fā)展脈絡。在學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相關內容時,要通過恰當?shù)恼n程設計將其他學科中相近、相似的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在課堂教學后開展實踐活動,形成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統(tǒng)一的多維互動教學。[14]在學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相關內容時,穿插相關歷史事件,更好地與歷史上發(fā)生的重要事情相串聯(lián)。通過不同學科之間的結合和互嵌,我們可以更好地理清歷史的發(fā)展脈絡,提煉出每個朝代對形成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所做出的貢獻。
根據(jù)中小學生的認知特征,在學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要創(chuàng)造身體與學習情境的有機結合。對于中小學課堂而言,教學情境約有三類,即課堂學習情境、校園學習情境、戶外學習情境。針對課堂學習情境,教師可實施多樣化教學方式,借助多種教學媒介和工具,比如網(wǎng)絡、手工作品、音樂、電影等。對于校園學習情境,要定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觀紅色遺址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等活動。針對戶外學習情境,教師要改變上課方式,在帶領學生體驗民族地區(qū)的自然、人文、歷史、文化的相關內容時,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民族特色和民族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對偉大祖國的認同源于 “中華民族成員共同締造多民族國家的史詩”[15]。加深中華文化認同,課程實施中要持續(xù)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并在學習中不斷培養(yǎng)文化自信,了解和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用開放的態(tài)度對待各民族的文化。
要加深學生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認同感,從以往的 “四個認同” 向 “五個認同” 方向發(fā)展。認知是認同的基礎,只有在深刻認識 “五個認同” 的內涵基礎上,才可以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進而產(chǎn)生強烈的認同。新時代教育要詮釋好 “五個認同” 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的關系,理清兩者之間的關聯(lián),從而將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 “五個認同” 從 “知其然” 上升到 “知其所以然” 的階段,并將其嵌入主體自身的認知結構之中。在對 “五個認同” 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中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特征,認知首先是感性的認知,逐漸演變?yōu)槔硇缘恼J知。
持續(xù)強化學校層面、社會層面、家庭層面三個層面的教育,并做到三者之間的協(xié)同配合,不斷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同學校教育過程的有機結合。
從學校層面來考慮,學校在提升思政課教育效果的同時,還要不斷挖掘中小學其他課程,比如語文、歷史、美術等課程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資源,不斷發(fā)揮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協(xié)同育人的效果。要不斷強化校園陣地建設,首先,要抓好課堂主渠道,通過課堂中有關愛國主義、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等理論知識的教育,加強學生對于文化的自豪感,讓愛國之情浸潤學生的心中。其次,要加強學校的文化建設,注重文化符號和活動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張貼與民族團結、民族平等相關的文化符號,舉辦相關文化活動,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愛國的 “種子” 。
保證教學質量離不開專業(yè)化的師資隊伍。高素質的教師是促進民族地區(qū)團結教育發(fā)展的基礎,對于提高教育效果有很大的作用。定期舉辦針對教師技能大賽,在激發(fā)教師工作熱情的基礎上,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作為一項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和觀念教育,一方面要依托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將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有機統(tǒng)一起來;另一方面通過網(wǎng)絡開展教育活動已經(jīng)成為一種現(xiàn)實選擇和發(fā)展趨勢,利用好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的新平臺。[16]要善于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來宣傳黨的思想和政策,以及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先進事跡和優(yōu)秀人物。通過圖片、聲音、文字、故事等多種形式來展示民族特色,學生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各民族。
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需要學校的努力,還需要社會的支持。社會應注重宣傳歷史上各民族群眾共同建設、團結一心共建美好家園的歷史故事。大力宣傳各民族群眾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事跡。在課堂內和課堂外都講好先進人物事跡,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相關思想意識,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社會要注重宣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將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和民族形象積極融入社會建設中,凝練文化共性。以公共服務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學生能夠在社會環(huán)境中增強對不同民族文化的認知,感受到各民族是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的命運共同體、發(fā)展共同體。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業(yè),需要多方力量的緊密配合。
2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的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的第一??圩?。”[17]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家庭教育對于兒童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家庭對于教育起著基礎性作用,家長的一言一行都能影響子女,因此,家庭要發(fā)揮特有的優(yōu)勢,注重對孩子道德品行的教育,在家庭中培養(yǎng)孩子的愛國情感以及民族團結意識。家長要積極參與學校合作,實現(xiàn)雙向育人。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對孩子積極正面的引導,鼓勵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關心國家的相關民族政策。家庭是一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共同體,孩子對于家庭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對家庭共同體形成了認同。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引導孩子積極學習中華民族的價值觀,進而增強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以及偉大祖國的認同。
綜上所述,中小學校持續(xù)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基礎性工程。我們必須抓住學校教育的雙重屬性,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從上至下研究國家政策與思想;二是由內而外地內化為社會價值觀。這兩個層面的結合,決定了學校教育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紐帶作用。加強對中小學生的教育,為社會主義各項建設事業(yè)培養(yǎng)出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大局意識和整體觀念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