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孌
(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不同的音樂是在其具體生動的生活和文化語境中產生的,蘊涵不同的社會風俗、地理環(huán)境、民族語言、宗教信仰、審美情趣等,積淀著人們不同的心理、體驗和情感。因此,我們要將不同的音樂文化置于不同的文化情境中學習,才能真正意義上理解音樂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
中國音樂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但自學堂樂歌以來,創(chuàng)作者使用西方音樂的創(chuàng)作模式,中國音樂成為中國樂器演奏的“西方音樂”①,中國音樂的主體地位受到極大的威脅,西方音樂的思維方式成為普適的。在音樂教學中,中國音樂和西方音樂使用同樣的教學方法,即重視音樂技巧、形式的分析,而缺少對中國音樂整體審美特征的揭示和作品情味的深入闡釋。中國音樂排斥概念性的分解、復雜的邏輯推理,這種主客相分、重認知、重理性的西方音樂價值觀念明顯不適用于物我合一、重體驗、重感性、重整體的中國音樂。因此,在中國文化的背景中創(chuàng)設具有中國音樂特點的“情境”對于中國音樂的學習和主體性的回歸都是必要的。
中國音樂教學中的“情境”,可以從中國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如中國美學中的“意境”說。宗白華先生說:“藝術家以心靈映射萬物,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現的是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鳶飛魚躍、玲瓏活潑、淵然而深的靈境。這靈境是構成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意境’。②”可見,藝術中所追求的意境不僅依存于真實景物中,更是虛實相生、超然象外的,不僅依存于客觀形象中,還內蘊著主體之心性,閃現著主體之情趣、情感,是情景交融、物我渾然一體的。
因此,教學中的“情境”不僅僅指創(chuàng)設形象和場景,即實景,更注重虛景,即在場景中營造一種環(huán)境和氣氛,一種喚起某種感受但不能明說的境界,聽者不知不覺進入境中,在內心升騰的審美愉悅中感受到強烈的美的體驗,這種體驗往往在一瞬間完成,并激發(fā)情感的激蕩。并且,中國音樂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還注重在有限中創(chuàng)造無限,引起聽者的想象和聯想,在深刻的內在體悟中感受音樂的情感,以真摯熱烈的心去碰撞音樂創(chuàng)作者的心,以心會心,達到生命情感的提升。
對于中國音樂的學習,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音樂本體分析,這只得到其皮相而沒有走入音樂的深境。通過具有中國美學意味的“情境”創(chuàng)設,在身臨其境的“情境”中闡釋中國音樂的審美特征,體驗中國音樂的深長韻味,以及所引發(fā)的“情”。這里的“情”不只是內心具體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種“性情”,一種人格的陶冶,一種超然物外的生命體驗。在中國音樂的學習中和諧身心,凈化心靈,體悟其生命精神,培養(yǎng)高尚的人格和情操,是中國音樂學習的應有之義。
每件藝術作品都是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中國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充滿情趣,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音樂作為一種情感藝術,是創(chuàng)作者的感性體驗激起內心之“情”而引發(fā)其創(chuàng)作,《樂記》中大量篇幅論述了音樂是通過聲音表現人內在的感情,如:“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與聲”③;“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④等。中國傳統音樂教學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要最大限度地還原、復演音樂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使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創(chuàng)作者真實的情感,并將音樂歸還給其創(chuàng)作的時代,使它們與產生的歷史環(huán)境相連接。
(1)在音樂文化情境中,喚起學生的情感。要最大可能地還原創(chuàng)作時的社會、生活場景,并營造音樂所特有的環(huán)境和氣氛,學生在進入音樂的聆聽和學習之前,在心理上形成一種“審美期待”,能全身心地感受作者的體驗,喚起學生積極的情緒,主動沉潛其中,以真摯的情感和類似的體驗設身體悟作者當時的境遇及文化背景,其中情感的動力貫穿始終。
(2)在親歷的體驗中,學生和作曲者產生“共鳴”。學生在模擬的社會生活文化情景中親歷作曲者的體驗,在主人公的情感認同中,和作者發(fā)憤抒情的創(chuàng)作激情不期而遇,以心會心,整個心靈受到震撼,實現審美主體、音樂文本和作曲者的協調統一,主體感性生命受到感發(fā),使學生和作者的生命精神在這種超時空的境遇中得到“共鳴”,從而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
(3)在文化理解中,實現對音樂的再詮釋。由于學生先天或后天文化背景的差異,對作品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作品進行闡釋,并對作品的弦外之音進一步聯想和想象,發(fā)掘其深層意蘊,融匯自然時空,在有限中體現無限,在自由優(yōu)游的心靈中對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造。將自己獨特深沉的生命體驗寓于其中,使作品的意蘊得到拓寬,作品生命的無限性正在于被不斷的再創(chuàng)造。
學生真切的感受、體驗作者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是一個從有我到無我再到有我的過程。依于創(chuàng)作全過程的“情境”創(chuàng)設,保持了課堂教學的連續(xù)性和整體性,并且,每個學生都能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感受其創(chuàng)作過程,學生、音樂創(chuàng)作者和音樂作品不再是主客關系,而是互為主體的。在復演的過程中,強調個體真實的感性體驗,在和作者的悠然心會中獲得獨特的審美愉悅,在巨大創(chuàng)造力的釋放中感受到生命的暢達、心性的伸展。
情境化的音樂課堂中,重視對音樂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樂的闡釋,使同學們更好地達到文化理解。但其文化理解不僅是教師生硬地講解音樂文化背景、作者生平,音樂文本也不再是靜止的等待被分析的客觀對象,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音樂由靜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重新“活”起來,音樂課堂由封閉變?yōu)殚_放,也重新重新煥發(fā)生命活力。其操作要義包括:
1.重視學生的感性體驗和動態(tài)性參與
中國傳統音樂重感性、重體驗、重直覺,因此,要重視學生鑒賞過程中的身心合一、主客交融。首先,使學生保持一個適宜的心境,以純然審美的自然心態(tài)進入音樂的聽賞,擺脫已有的習慣和實用功利的目的。例如古琴音樂的欣賞教學,上課前可以播放山林流水的聲音,在教室布置中國山水畫的場景,擺脫教室封閉的環(huán)境,學生們仿若置身自然中,在“空靈”的心境中進入古琴音樂的學習;民族音樂學習時,可以讓學生穿戴民族特色的衣服和頭飾,并學習方言,使學生產生學習欲望和興趣。其次,還原音樂創(chuàng)作的歷史文化背景及作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時,可以讓學生表演創(chuàng)作者,在身體主動參與中體驗作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消除學生和作者之間的界限,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作者的生命中,將作者的一切都視如己出,甚至一時難以分清楚自己是誰自己在哪,這便是所追求的渾然合一的理想狀態(tài)。
2.注重和其他藝術相聯系的綜合性
中國音樂自產生是詩舞樂為一體的,中國古代文人注重琴棋書畫的修身養(yǎng)性,中國眾多的少數民族音樂多是載歌載舞的,可見中國音樂是有機的、綜合的。在中國音樂的情境教學中,要重視和其他藝術的聯系,例如可以通過中國畫裝飾性的線條來感受中國音樂旋律的韻律;通過中國畫不受空間限制的散點透視來感受中國音樂節(jié)奏、結構的靈活和自由;通過書法獨具特色的起筆、行筆、收筆,來感受戲曲的行腔,通過書法的回鋒、逆鋒、轉鋒、藏鋒,感受古琴演奏手法的綽、注、吟、猱。在中國傳統音樂教學中,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中國畫、書法、舞蹈、建筑、文學、方言的“情境”,使學生感受中國音樂所依存的中國藝術、文化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3.注重學生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情境”教學注重互動和交流,以學生為中心。其一,對于“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讓同學們自行討論,分工合作,根據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設計場景,制作道具,編排表演形式、表演內容等,同學們在群體協作中交流自己的理解、分享經驗、解決困難,最后達至共同的目標。其二,中國音樂追求弦外之音、大音希聲,學生在自己的人生經驗和生命體驗的基礎上對作品再詮釋,對作品內在意蘊深刻的理解中,在自由的心境中完成音樂弦外之音的再創(chuàng)造。并且,中國民間音樂的創(chuàng)作多具有即興性的特點,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在民間音樂模式的基礎上對音樂進行創(chuàng)編,使其具有獨特韻味,煥發(fā)新的生命活力。
4.場景、形象設置注重虛實結合、形神兼?zhèn)?/p>
其一,虛實相生是中國美學的重要范疇,中國藝術重視“虛”,在藝術創(chuàng)造中更關心那個無形的世界,實景從虛景中出。中國畫注重留白,園林注重借景,音樂注重無聲之音,書法注重無形之象,中國藝術中虛景之妙在于傳達主體不盡之意,給審美主體留下無限廣闊的再造空間。教師在場景的設置中要學習借鑒我國戲曲中的舞臺布景,一桌二椅便能呈現廣闊世界,一人手執(zhí)鞭子,一招一式,就走遍千山萬水。虛實相生,場景變成一個流動的活的空間。其二、東晉畫家顧愷之提出“傳神寫照”,“以形寫神”,是指要超越形似,將藝術表現的對象引入幽深遠闊的生命世界。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中的形象時不僅在于真實的模仿,更重要的是追求神氣活現的境象,并且要重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使場景中的每個具體形象都包含特殊的象征意味,超越具體形象,離形得似,表現其精氣神。
(1)人文素養(yǎng)目標:通過古琴音樂的學習,使同學們感受古琴豐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古代文人的氣質風度,感受古琴音樂的意韻,并通過中國畫、文學、書法等其他藝術形式,使同學們領悟中國藝術的美感和精神,感受中國文化重生命的特點。
(2)音樂能力目標:通過古琴圖片、音頻、視頻的播放,使同學們體驗古琴音樂特有的音色、演奏姿態(tài)及演奏技法等,感受其獨特的音樂表現和音樂風格。
(1)課前準備
課前讓每個人根據古琴的圖片利用硬紙片、畫筆等制作古琴模型,提前了解俞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并讓同學們根據自己所理解的古琴音樂《流水》分組設計和布置教室。然后教師根據學生設計和布置的教室進行補充,例如在教室的墻壁上掛中國古代山水畫,用多媒體軟件播放山間流水的聲音,根據古琴演奏要沐浴更衣焚香的習慣,可視情況燃清淡氣味的香使學生心理放松,達到寧靜的心境。
(2)感知與體驗
音樂情境渲染:根據課前教室的布置,學生們在山間流水的聽覺,清淡幽雅的嗅覺,意境深遠的視覺中進入古琴音樂的課堂。教師輕輕說道:“請同學們閉上雙眼,想象自己置身深山之中,清風徐徐拂來,我們摒除心中的雜念,只靜靜感受山間潺潺流水,樹葉婆娑,蟲鳴鳥叫的聲音……”然后輕聲并有感情地吟誦關于古代“琴”的詩詞,如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白居易《清夜琴興》:“月出鳥棲盡,寂然坐空林。是時心境閑,可以彈素琴?!币约啊稄?秋思>》:“信彈秋思時,調清聲直韻疏遲。近來漸喜無人聽,琴格高低心自知。”等,學生們在幽靜的氣氛、氣定神閑的心境中感受古琴音樂和自然的聯系,古代文人悠然自得、以琴自娛的精神。
歷史背景復演:老師繼續(xù)說:“請同學們睜開雙眼,我們一起來觀賞古琴歷史上的一段佳話:高山流水遇知音?!比煌瑢W上臺表演,兩個同學表演俞伯牙鐘子期,一個同學為旁白。隨著多媒體播放的古琴《流水》緩緩奏起,旁白輕聲道來:現在,我們一起來到久遠的春秋時期,在一個和風舒暢、薄霧輕揚的早晨,精通音律的琴師俞伯牙(飾演俞伯牙學生上場),端坐在山林,隨著山間流水蟲鳴鳥叫,手扶古琴彈奏新作的琴曲,琴聲穿越寂靜山林,時而淺如墜玉、清泠纏綿,時而洶涌澎湃,隨著陣陣松風匯入山泉,漫過山崗,潺潺切切。此時樵夫鐘子期被琴聲吸引(飾演鐘子期學生上場),垂目凝神,物我兩忘,脫口而贊:“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⑤”一語道破所彈琴曲的內涵,俞伯牙大為感動,從此伯牙視子期為“知音”,后來子期因病而故,伯牙斷弦摔琴,從此不再彈琴。通過歷史背景、事件的還原,具體可感的形象呈現,使同學們得到情感的共鳴,在涵養(yǎng)音樂文化中獲得對音樂深刻的理解。
音樂美感呈現:古琴音樂以“韻”取勝,教師通過介紹古琴的外觀、音響、演奏,使同學們感受其美學內涵。首先,通過實物或圖片展示古琴的造型。古琴周身皆是韻,⑥古琴由雕刻木板合制而成,橫臥放置,但并非呈水平狀,有如一把劍,既具有整體性又有人的風韻。除此之外,每把琴都有自己的名字,琴身上配有詩文和印章,使其具有詩意、美感和風雅之韻。其次,通過真實彈奏或是音頻播放展示古琴的音色。古琴的聲音深沉、渾厚,有古樸、蒼茫的神韻,并且其共鳴性強,能表現多變的音色,余音長,能表現空虛散淡的韻味。其音色大致有三種,即散音、按音、泛音,播放《流水》感受其多變音色,如第一節(jié)為描寫山景,多用散音,第二、三節(jié)刻畫泉水奔流而下的情景,多用泛音,第四、五節(jié)表現深潭中寬大而滿溢的水勢則用按音。⑦最后,教師演示古琴演奏的姿態(tài)和手法。古琴演奏姿態(tài)為從容坐彈,灑脫大氣,揮臂運腕靈活自如,全身動作一氣呵成,顯示出生命的灑落。古琴演奏技法多樣,右手基本有八種:托、擎、挑、抹、剔、勾、摘、打,左手為基本四法:吟、猱、綽、注。通過多樣的演奏技法推動力度速度的變化,使樂曲既能表現細膩微妙的音色變化,也能表現富于張力剛烈激越的音樂情感。通過古琴演奏技法的講解,還可以讓同學們觀看書法寫作的起筆、行筆和收筆,感受其回鋒、逆鋒、轉鋒、藏鋒和古琴演奏的共同之處,進一步感受中國藝術共有的韻味。
音樂形態(tài)分析:播放古琴曲《流水》演奏視頻,讓同學們根據剛才所介紹的古琴演奏姿態(tài)、演奏技法,進一步感受古琴的演奏和音色特點,對古琴曲《流水》有整體的感知。中國傳統音樂就是一種陳述的過程或氣氛,其欣賞的著眼點并不在結構等音樂形式,而更側重于對音樂流動過程的品味和總體氣氛的感受等情態(tài)方面。⑧所以我們不用西方的曲式結構分析,而重于對音樂敘事手法的把握。中國音樂注重線性的發(fā)展手法,從整體結構來看,水的形象貫穿始終。邊播放音樂邊讓同學們自由討論音樂進行中“水”的形象變化,然后老師在音樂中講解:“樂曲開始時水流動蕩,喚醒沉寂的山林;接著泛音的玲瓏剔透的音色奏出主題旋律,猶如清瑩甘甜的山水;然后音樂漸漸激動了起來,這時水流激蕩洶涌了起來,達到音樂的高潮;最后樂曲趨于平靜,水流緩緩流淌,融入江河緩緩遠去。音樂整體呈現出中國傳統音樂特有的“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再次播放音樂,讓同學們學習古琴音樂旋律的延展,力度的虛實,節(jié)奏的彈性自由,感受古琴之音淳和淡雅、中正平和,卻具有直達心底的深邃之感,韻味無窮。
音樂創(chuàng)演:中國傳統藝術的終極目標是通過形神兼?zhèn)涞乃囆g境界來表達藝術心靈,⑨通過此環(huán)節(jié)讓同學們通過琴曲《流水》更好地感受我國“水”所具備的文化內涵以及中國文人對于自然的喜愛,徐復觀先生曾說:“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統中,沒有任何系統的文化,人與自然,曾發(fā)生過像中國古代那樣的親和關系。⑩”首先,再次播放音樂,讓同學們在聽賞的過程中根據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將自己腦海中浮現的畫面畫下來,請同學們各抒己見,聊聊自己的理解。然后,請同學們想一想有哪些關于“水”的古詩詞,大家在音樂的背景中有感情朗誦“水”的古詩詞。最后,同學們將自己制作的古琴模型置于桌面,播放琴曲《流水》,同學們想象自己是演奏家,根據琴曲音樂的變化做出相應的演奏手法和演奏狀態(tài)的變化,在演奏中進一步感受古琴音樂的“韻”。陶淵明就有一把“無弦琴”,并對有人解嘲說:“但識其中趣,何勞弦上聲。?”可見,無弦琴也能領略琴的趣味,獲得創(chuàng)作和演奏的滿足。
此音樂鑒賞課立足于古琴音樂的文化,將琴曲《流水》復接到文化之根上,再去理解音樂的形式美感,能使同學們更好地理解古琴音樂特有的人文情調和生命活力。并且,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渲染貫穿始終,通過鳥鳴水聲、山水畫、香味、角色表演,以及每位同學對于演奏主體的體驗,同學們在整體、連續(xù)的情境中獲得審美的愉悅,情感的提升,在文化中理解音樂,在音樂中感受文化,達到中國藝術生命精神的體悟。
總之,中國傳統音樂的情境化教學基于文化理解,在文化、歷史和生命的真實體驗中闡釋中國音樂的生命活力。學生們在理解中國傳統音樂的獨特美感和文化內涵中,提高其人文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并與音樂作品“同構”,產生共鳴,真正體悟到其中的韻味和趣味,回歸學生的音樂文化主體性,使其自覺自愿地積極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音樂,促進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注釋:
① 劉承華.在文化、歷史與生命的律動中闡釋美、中國音樂欣賞課教學思路[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6(4).
②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③④ 吉聯抗,譯注.樂記[M].陰法魯,校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⑤ 楊伯俊.列子集譯[M].北京:中華書局,1979.
⑥⑦ 劉承華.古琴的文化審美內涵[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9(2).
⑧ 李吉提.中國音樂結構分析概論[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⑨ 曲文靜.洋洋乎,盈耳哉——古琴曲《流水》之文化解析[J].名家名作,2020(8).
⑩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大學出版社,2001.
?劉承華.從文化傳統看中西音樂傳統的不同[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