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健
(大連工業(yè)大學,遼寧大連 116034)
“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边@是唐代詩人李白《襄陽歌》中的詩句,這里的鸚鵡杯又名海螺盞,是鸚鵡螺貝殼制作而成的純天然酒杯[1]。小小貝殼從古至今都是我們的天然良材,但貝殼文化在當代更多局限在裝飾工藝品的屬性中,在現代產品設計的沖擊下,我們似乎淡忘了貝殼還是可用、可食、可賞、可玩的文創(chuàng)佳品。當貝殼和貝殼文化走出裝飾工藝品的范疇,在現代消費文化背景下建立貝殼文創(chuàng)品的當代價值,使貝殼文化在延續(xù)傳統(tǒng)意義的同時,也能同現代文明脈脈相通。
《說文解字》:“貝,海介蟲也,居陸名猋,在水名蜬,象形。古者貨貝而有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凡貝之屬皆從貝?!盵2]從甲骨文中“貝”字的最早記載,到安陽殷墟婦好墓中發(fā)現的7 000 枚貝殼貨幣(見圖1);從唐代的螺貝酒杯(見圖2),再到現存故宮博物院的清宮貝雕禮器(見圖3),貝殼以它自身的魅力與神奇,一直同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形影相隨。
圖1 貝殼貨幣(圖片來源網絡)
圖2 螺貝酒杯(圖片來源網絡)
圖3 黑漆螺鈿禮盒(圖片來源網絡)
早在原始社會,貝類被食用后,貝殼就被打造成刀、鏟、斧等工具。中國的“山頂洞人”、歐洲的“尼德人”、亞洲的“爪哇人”都曾將貝殼作為地位崇高的象征,流行著擺滿穿孔貝殼的貝殼葬[3]。古代中國以內陸中原為中心,貝殼的產量并不多,得來實屬不易,貝殼因其外形美麗且稀有,人們便進一步把它當成了財富的象征。在早期的商品交換過程中,貝殼成為我國最早的貨幣,直到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錢幣時,這種財富的價值文化一直體現在漢字中,如貴、賤、貨、賠、財等。貝殼又因其形態(tài)精奇和堅固耐用的特質,作為器物和裝飾物的屬性延續(xù)至今,佛教文化中將金、銀、珍珠、瑪瑙、青金石、珊瑚、硨磲(貝殼物)視為七寶,可見其珍貴的地位。唐宋時期,貝殼特別是螺形貝,經過雕琢制作成酒杯和燈盞等器皿,作為珍貴的禮器,常常出現在文人雅士的詩句中。這一時期,精美的貝殼片也開始出現在貴婦的首飾珠寶中。到了明代,珠貝工藝已十分發(fā)達,如,著名的合浦貝雕家俱隨著港口貿易的發(fā)達,貝殼成了中外富商大賈的財富標榜,這種鑲嵌在銅器、木器等材質上的貝殼嵌拼工藝俗稱“螺鈿”?!奥葩殹惫に噺那貪h時期發(fā)展起來,到宋元時期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在文具、家具、茶具、禮器等用品上大量應用。這種對貝殼自然色澤、形態(tài)構造、種類樣式的極致利用,一直到今天,仍是貝殼工藝的最主要表現形式[4]。
今天,當我們漫步海邊,景點旁的小販會不時地推銷各種以貝殼為材料的首飾品、玩具、裝飾畫、小樂器等,這些做工略顯粗糙的旅游紀念品已經伴隨著幾代人成了兒時的海邊記憶。這種以貝殼原型、貝殼螺鈿、貝殼雕刻為工藝手段的傳統(tǒng)文創(chuàng)品,仍是濱海旅游市場的主打商品,但銷售境遇卻大不如前。
簡單的貝殼原形利用,會在質地和樣式上呈現過于原始的樣貌,無法與“品質、功能、現代、個性”的現代商品文化產生關聯(lián)。從現代文創(chuàng)品開發(fā)的角度審視裝飾工藝下的貝殼商品時,我們會發(fā)現很多格格不入的發(fā)展之惑:(1)現代文創(chuàng)品不是以成為高端珍藏品為目的的商品,傳統(tǒng)貝殼裝飾品的珍藏價值無用武之地;(2)傳統(tǒng)貝殼裝飾品的應用價值有限,在應用方式和應用環(huán)境越發(fā)專業(yè)的今天,用在哪里和怎么用是困擾它發(fā)展的難題;(3)圖案的樣式設計上乏善可陳,極大局限了貝殼裝飾品的受眾面和應用領域;(4)現在文創(chuàng)品開發(fā)主要是植入多元文化,植入IP,但貝殼裝飾品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背離了其貝殼的固有文化價值,更多的是將其作為裝飾材料應用在樣式裝潢上[5];(5)裝飾的工藝復雜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文創(chuàng)品應用的變化和需求的發(fā)展,同時在成本因素上限制了大規(guī)模生產;(6)傳統(tǒng)貝殼裝飾品的工藝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在當代消費價值的需求下,很難應用在更多領域,很難在材料結合上產生創(chuàng)新。
從錢幣文明到器物崇拜再到貴族裝飾,貝殼文化基于應用價值下的演變過程,正是中華文明的發(fā)展過程。從象形文字走來的中國漢字,作為文明的載體凝結著中國人從古至今的認知哲學和文化內核。漢字信息中包含著對中華文化的物像認知、 意象認知和邏輯認知,是文化解讀的主要方法工具。從漢字解讀中詮釋貝殼的文化延展,發(fā)現貝殼的人文價值和實用哲學,是當代貝殼文創(chuàng)品繼承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關鍵因素,也是貝殼當代應用價值研究的方向指南。該文設計研究以《說文解字》中“貝”的字意和關聯(lián)字為出發(fā)點,從關聯(lián)詞語的“能指”中探究貝殼品創(chuàng)新的方法與途徑,并在文創(chuàng)開發(fā)的消費對象上進行分析和歸類。
《說文解字》中“貝”下共有58 個字,其中與財貨相關的就有55 字,內容包括賞賜、商貿、貨幣、借貸、貧賤等,涉及范圍相當廣泛。作為最早貨幣的文化記憶,貝殼在今天的商品社會中,仍可以發(fā)揮“財富”的文化代表物潛質,并可以重點應用在儒商文化的用品之中,如辦公用品、茶具酒具等。還可以借其“財”的寓意應用在人們對富足生活的美好向往中[6],如個性用品、飾品、禮品、燈具、家具等。在工藝手段上,貝殼文創(chuàng)利用貝殼片、貝殼紙等材料,在同現有的傳統(tǒng)材料如木器、陶器的結合基礎上,強調同新材料的結合應用,如貝殼片同硅膠、塑料、環(huán)保紙張等材料的結合應用。貝殼片茶臺的文創(chuàng)品設計(見圖4),可以不同于傳統(tǒng)品茗用品,可以為上班族提供個人化、簡易化的茶具用品,并針對不同的樣式需求開發(fā)圖式多樣的系列茶具用品,創(chuàng)造樣式聯(lián)盟,或結合當代文化IP 創(chuàng)造IP 聯(lián)盟。
圖4 貝殼片茶臺(圖片來源網絡)
《說文解字》中與“貝”有關且值得一提的是“賢”字,“賢,多才也?!薄稘h語大字典》第六卷:①多財②才能[7]?!百t”本多財之稱,后引申之凡多皆曰賢,再后來引申為多才之稱。這種引申關系多少表明在古人的觀念中才能和財富也是異曲同工、密切相關的,所以才用“貝”來表示賢。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無論是在知識分子中還是在有識之士中,賢雅文化都大行其道,這種文化的體現不僅在行為舉止上,同樣體現在周邊用品和器物標榜上。貝殼的“賢雅”品質配以適當的產品功能,加之形色可裝飾、形態(tài)可應用的特點,可以通過商品的開發(fā),傳遞“賢雅”文化。在香具用品的貝殼文創(chuàng)設計上,其一,貝殼形態(tài)可以直接改良制作成香爐、香臺等器皿;其二,同多種材料結合,形成新中式氣質的香具文化,貝殼符號又蘊含其中;其三,貝殼同3D 打印技術結合,開發(fā)出同貝殼原型和增材制造的形態(tài)相結合的新式設計品。
《說文解字》將“寶(寶)”收錄在“宀”部:“寶(寶),珍也。從宀、從玉、從貝,缶聲?!奔坠俏闹小皩殹弊窒穹孔永镉胸惡陀瘢且粋€會意字。在今天,我們多用“寶貝兒”來愛稱自己的孩子,這樣的詞組在原有的“寶(寶)”之上又加之以“貝”,足可見“貝”的珍愛之意。孩子也如同家里的珍貝一樣讓我們倍加珍惜,借物傳意歷來就是中國的文化特色。對于兒童文教品、節(jié)禮品、玩具等文創(chuàng)項目而言,貝殼文化的植入十分恰當,且大有文章可做。新兒童類貝殼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開發(fā)要從三方面展開: 一要結合文化教育因素,如海洋知識、貝殼知識、經典童話等和貝殼品的結合與互動;二要利用技術因素,產生多媒體的玩娛效果,如音樂盒、交互書等;三要同經典IP 相結合,貝殼品以或經典或時尚的童話形象、漫畫形象、影視形象為藍本,塑造出貝殼材質的手伴玩具,是貝殼與孩子連接的最有效途徑。
“實(實)”被《說文解字》收錄在“宀”部:“實(實),富也。”從宀、從田、從貝會意,表示家中田產、貨貝很多的意思?!皩崱痹诮裉旄卸嘀胤栆饬x,如飽滿、踏實、誠實、真實等寓意廣泛且多為褒義,這些對中國人而言都是美好生活的精神旨意。貝殼所蘊含的這些精神特質,是文創(chuàng)開發(fā)的靈感源泉,也是營銷價值的最佳釋解,可以在產品的功能價值之上增加文化價值和審美認同,可以在家具用品、燈具器具等領域廣泛應用。燈具文創(chuàng)品設計(見圖5)貝殼裝飾片的恰當應用,使得燈具在照明功能的基礎上增添文化氣質,又將符號寓意饋贈給使用者,這種多元商品正是當代設計的發(fā)展方向。
圖5 貝殼片臺燈(圖片來源網絡)
《說文解字》中“貝”下另有一字是“賏”「ying」:“頸飾也。從二貝?!必悮ひ蚱錅貪櫟墓鉂?、巧奪天工的外形而成為最早的、 最精致、 形式最豐富的裝飾品。這種對頸項上的裝飾物所指,是最早的飾品文化的代名詞,飾品文化從古至今都是女性消費者最主要的開發(fā)領域。但今天的飾品消費已經形成品牌化、珍貴化、精品化的市場,單純的貝殼飾品開發(fā)并不是明智之選,首先,貝殼品在今天已失去了珍貴的地位;其次,在飾品極度精致化的當代,貝殼及其附屬產品很難做到極度精致化。那么,飾物屬性的貝殼文創(chuàng)如何設計開發(fā)又傳承其意呢?這方面,可以從追求寓意理念,對珍貴精致要求不是很高的婚慶文創(chuàng)和節(jié)禮文創(chuàng)著手開發(fā),同樣是飾品裝飾和禮贈用品,貝殼同愛情、同婚姻的理念結合恰當得體,又充滿個性。
我國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由北到南眾多的沿海城市形成了如海鮮文化、商貿文化、佛教文化等不同特征的海洋文化,在這些文化中,貝殼和貝殼工藝都是其中的重要組成元素。在西方,17世紀、18 世紀“巴洛克”和“洛可可” 新文藝風格的靈感起源就是貝殼和珍珠,其螺旋形的特質成為由貝殼引發(fā)的經典巴洛克和洛可可藝術風格,這種風格的衍生也直接影響了西方古典音樂、西方工程學。回到東方,貝殼文化中蘊含著老子陰陽學說的精髓,人與自然、過去與未來、此時與永恒、虛無與實體的和諧對話,正是一枚小貝殼給我們的無限聯(lián)想,由生物到器物,由生到死的循環(huán)哲學中,貝殼文化已伴我們千年,也必將同我們一起和諧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