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偉華
小學階段閱讀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朗讀既是一種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意會其理的綜合閱讀活動,也是從字、詞、句到段、篇,從表層意思到深層含義,使人在反復閱讀中體會作品思想感情,感受作品語言藝術,通達作品奧妙之處的閱讀方式。教師在小學閱讀教學中融入朗讀訓練,能夠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從朗讀中獲得靈感和知識。就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朗讀最基本的要求是流利。但在實際教學中,要想讓學生做到朗讀流利是很難的,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部分學生的拼音基礎不夠扎實,分不清前后鼻音,拼讀三拼音節(jié)較為困難;二是部分小學生習慣在朗讀過程中用手指字,容易出現(xiàn)停頓。對此,教師應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學生,并做出正確示范,在課堂上進行科學、有效的朗讀訓練,以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為學生朗讀流利、深刻理解文章含義打下基礎。
引讀是指在學生朗讀時,教師結合教學的需要,根據(jù)文章的特點,在一些重要位置進行提示或者指點,這種朗讀方式可以促使學生獨立思考,有助于達到“口誦心惟”的目的。在學生朗讀前,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線索,讓他們根據(jù)線索進行朗讀,從而幫助學生清晰地理解文章的敘述層次。教師也可以通過朗讀課文中每個段落或句子的開頭部分,或者根據(jù)上下文運用適當?shù)恼Z言進行引導。筆者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兩只小獅子》一文的部分引讀為例,說明教師如何進行提示型引讀,具體如下。
教師:“懶惰的小獅子懶洋洋地躺在草地上曬太陽。小樹看見了,問他……”
學生(好奇的語氣):“你怎么不學點兒本領呀?”
教師:“小獅子抬起頭來,慢吞吞地說……”
學生(懶散不屑的語氣):“我才不去吃那苦頭呢!”
教師:“小樹聽了,奇怪地問……”
學生:“那你以后怎樣生活呢?”
教師:“小獅子懶洋洋地回答……”
學生:“我爸爸和媽媽是林中的大王,憑他們的地位,我會生活得很好!”
教師:“這話被獅子媽媽聽見了,她語重心長地對小獅子說……”
學生:“孩子,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你靠誰呢?你也應該學學本領,做一只真正的 獅子!”
教師在朗讀過程中加入一些類似于旁白的提示,可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情境,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
要想讀好課文,學生首先就要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打好朗讀基本功,做到“六不”,即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重復、不唱讀、不讀破句子。同時,學生在讀書時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學生能做到正確朗讀,也就初步形成了朗讀能力,那么把課文讀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愛表演、愛表現(xiàn),在朗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性格和閱讀材料的特點,讓他們配合肢體動作進行朗讀表演,通過動靜結合的方式激發(fā)他們的朗讀熱情。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影子》一文時,教師可以按照兒歌的形式,組織一個簡單的表演活動,讓學生邊朗讀邊做動作,或者讓學生自主設計符合課文內(nèi)容的動作,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精神飽滿地朗讀課文。
分角色朗讀是指讓不同學生按照文章中的不同角色來分別朗讀不同部分的一種朗讀方法。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比較活躍,對他們來說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借助分角色朗讀的形式,他們可以輕松地將自己代入文章角色,從而保證朗讀的效果。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內(nèi)容新穎、富有哲理的故事,且其中每個角色的性格都非常鮮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通過這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充分理解課文中角色的心理活動。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小馬過河》一文中有馬媽媽、小馬、老牛和松鼠,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不同的角色,并在他們的頭上戴上相應的頭飾,使學生代入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深刻體會小馬渡河的過程,了解每個角色的性格,感受每個角色說話時的聲調(diào)、表情等,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并完整敘述。
與其他語言文字相比,漢語中的詞是由若干個字構成的,在朗讀時要把它們看作一個整體。小學低年級學生習慣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如將“沙發(fā)”讀成“沙、發(fā)”,他們還會把每個字的發(fā)音拖得很長,如將“沙發(fā)”讀成“沙——發(fā)”,沒有養(yǎng)成以詞為單位進行朗讀的習慣,即“詞”的概念還沒有形成。因此,從小學一年級起,教師就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以詞為單位進行朗讀。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四季》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草芽尖尖,他對小鳥說:‘我是春天。’”,為防止學生一字一頓地朗讀,教師可以嚴格按照上述的詞素連讀進行朗讀訓練,即“草芽/尖尖,他/對/小鳥/說:‘我/是/春天?!保谶@個句子中,每個詞之間的停頓時間是不一樣的。經(jīng)過長期的朗讀練習,學生會逐漸形成以詞為單位的連讀朗讀方式,他們的朗讀也會更為自然、流暢。此外,由于不同學生的朗讀水平不同,詞素連讀的速率也不同,在齊讀過程中,為了整齊,學生常常讀著讀著就拖成一個刻板的調(diào)子了。對此,教師應該多范讀、領讀,或讓學生輕聲地跟隨自己朗讀。
詩詞是最適宜朗誦的文體,其節(jié)奏感強,結尾押韻,朗朗上口,富有建筑美、音樂美、意境美等。在進行詩詞朗讀教學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朗誦詩詞的聲調(diào)要響亮、咬字要清晰;二是在朗讀詩詞時語調(diào)要隨詩詞的內(nèi)容而出現(xiàn)高低起伏變化,適當使用停頓、改變語速等方式,以打造強烈的戲劇效果;三是在朗誦詩詞時要帶有畫面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對詩詞的內(nèi)涵有一定的理解,促使學生想象詩詞描繪的場景,體會詩詞的意境;四是在朗讀詩詞時要配合特定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同時適當引導學生,使其在朗讀時做到自然大方、干脆利落、表情適當,學會隨詩詞的內(nèi)涵和情緒的波動而改變表情;五是先讓學生熟悉詩詞,再讓他們脫離課本有感情地朗讀。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歡慶》一文的教學片段為例,筆者的引導如下。
學生:“楓葉舉起火紅的旗幟?!?/p>
教師:“這樣讀可以嗎,你們覺得他讀得好嗎,我也想讀一下,你們聽聽看怎么樣?!?/p>
(教師示范朗讀。)
教師:“和剛才那個同學比,你們覺得我們誰讀得好?”
學生:“老師?!?/p>
教師:“老師告訴你們一個小秘訣,我在讀這一句時眼前仿佛看到楓林飄動,楓葉像一面面火紅的旗幟。由此可見,只要你們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就能讀得好?!?/p>
(接著,學生逐個讀,師生共同評議。)
《歡慶》一文描述了給祖國母親慶生的情景,從田野到楓林,從蔚藍的天空到海洋,這篇文章用一系列美麗的自然風景,構成了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在詩詞的朗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想象自己聽到海洋在歌唱著祝福和贊美祖國母親,讓學生發(fā)揮無限的想象力,與詩詞產(chǎn)生深刻的情感共鳴。
童話故事是小學低年級學生經(jīng)常會遇到的一種文本樣式。在童話故事的朗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以充滿童趣的語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閱讀故事,并在閱讀中探究其深層含義。教師要了解學生天真、充滿好奇的心態(tài),引導學生按其所扮演的角色,運用各種語音、語調(diào)進行朗讀,并指導學生正確表達角色的情感,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故事的感情色彩。以《丑小鴨》一文的教學片段為例,教師引導如下。
教師:“瞧,你們的想象力多豐富呀,跟偉大的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相比毫不遜色。接下來請你們想一想,丑小鴨來到了這么多地方,它在尋找什么呢?”
學生1:“它在尋找溫暖?!?/p>
學生2:“它在尋找家?!?/p>
學生3:“它在尋找朋友和親人?!?/p>
教師:“它找啊找啊,冬天到了,天氣變冷了,丑小鴨竟然趴在冰上,被凍僵了。面對丑小鴨種種不幸的遭遇,你們有什么感受呢?”
學生1:“我想哭,我覺得丑小鴨太不幸了?!?/p>
學生2:“如果我是丑小鴨,也許我早就放棄了自己。”
教師:“帶著你們的感受,讓我們再次走近丑小鴨。”(教師點擊課件,播放丑小鴨離開家后那段不幸遭遇的動畫,展示天上飄著大雪,丑小鴨趴在冰上被凍僵了的畫面,讓學生深刻體會丑小鴨的可憐、不幸。)
教師:“看著這個畫面,我們的感受似乎又加深了許多?,F(xiàn)在,請同學們站起來,用發(fā)自內(nèi)心的聲音好好讀一讀課文第3~6自然段,體會丑小鴨的不幸 遭遇?!?/p>
在上述朗讀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和多媒體設備設置了一個又一個的情景,將學生帶入了丑小鴨的世界,讓他們感同身受,深刻體會了丑小鴨的不幸,再讓學生用朗讀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這取得了很好的朗讀效果。
綜上所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注重朗讀教學,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又可以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閱讀與朗誦是語文學習的核心,它是指導學習者進入更深層次語言學習的一道臺階,能使學生終身受用。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朗讀教學,并采取豐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