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云南民族博物館)
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統(tǒng)治階級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一種重要制度,它擴展了當時人才選拔的社會多元化層面,吸收和吸引了眾多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tǒng)治階層,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生氣勃勃的時代進步性,形成了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黃金”階段??婆e從開創(chuàng)建立以來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后經(jīng)歷一千二百余年。唐朝科舉與宋初科舉每年舉行一次,宋太宗時期改為每一年或二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為每三年才舉行一次科舉考試。科舉考試通常分為地方上的鄉(xiāng)試、中央的省試與殿試。鄉(xiāng)試第一名為“解元”,中央省試為“省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唐朝科舉考試有秀才、明經(jīng)、俊士、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數(shù)學)等多種科目,考試內(nèi)容有時務策、帖經(jīng)、雜文等。宋朝科舉考試有進士、明經(jīng)科目,考試內(nèi)容有帖經(jīng)、墨義和詩賦。明清科舉改為考八股文。周代以“鄉(xiāng)舉里選”的方式,即由“鄉(xiāng)老”(族長)等選拔本鄉(xiāng)土的賢士,經(jīng)過地方長官的層層上貢,直達中央。到了漢朝時期,采用了征辟和制察舉制。當時的漢武帝按照董仲舒的建議,詔令各郡國舉孝子、廉吏各一人,后來兩科逐漸合并為一科,歷史上稱為舉“孝廉”。在魏文帝時期,當時的陳群創(chuàng)立了“九品”中正制,改為由特定的官員,重點以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把人才分為九品的檔次來錄用,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xiàn)象,從社會學角度上看,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從民間錄用人才,士族得以長期和從制度根本上把持朝廷錄用人才,形成了社會階層的固化的重要原因。在南朝齊時,秀才科舉的考試又有了新的規(guī)定,“五問(合格)并得為上;四、三為中;二為下;一不合與第?!?考試的成績又分為上、中、下、不及格四個等次,對于不及格者“不合與第”,則不予授官。明清時代的科舉則變?yōu)橐粋€等級、層次、條規(guī)、名目繁多并且嚴苛的龐大體系。明清科舉有童試、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五級。
表1 明清科舉簡表
壯族主要居住在今天的廣西、云南等地,云南的壯族主要居住在右江流域、南盤江流域、金沙江流域以及紅河流域的一些壩子、河谷盆地及半山區(qū)地區(qū)。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壩子有廣南壩、邱北壩、文山壩、八寶壩等。壯族人民喜歡在水源豐富的地方居住,豐富的水利資源也為種植水稻提供了天然的必備環(huán)境和條件。壯族婦女大多數(shù)擅長紡織和刺繡,其刺繡作品也大多反映出稻作文化和原始崇拜。在壯族的宗教信仰中,對“竜”的圖騰崇拜,根源于壯族的農(nóng)耕稻作文化。因為“竜”中流出的清泉,是稻作的首要條件。“竜樹”的萌發(fā)、榮、枯,傳遞著上天春、夏、秋、冬季節(jié)變化的物候信息,是安排水稻耕耘種植的時間表。在壯族人民心中,“竜”不僅能祛病免災,保人健康長壽,而且是壯家兒女的幸福源泉。因而,在每年的農(nóng)歷二月初二或者三月初三都要祭竜。對“竜”的崇拜,反映著壯族人民樸素的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文化觀。壯族善種糯谷。在他們的飲食文化中,尤以糯米食品最具特色,采用紅、綠、黃、紫、藍、黑等純天然植物色素人工加工的七種顏色的糯米飯,不僅色彩斑斕,引人注目,而且香糯有加,十分可口,它是壯家人節(jié)日的必備品,也用來祭神。壯族歷史悠久的農(nóng)耕稻作文化,已經(jīng)成為壯族人民根深蒂固的生存理念。它產(chǎn)生的巨大凝聚力,促使著壯族人民團結奮斗,生生不息,并在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中大放異彩。壯族刺繡上很多圖案均繪有青蛙圖案。壯族人民能歌善唱,每年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以農(nóng)歷三月初三最為隆重。
壯族雖然是我國南方地區(qū)的原住民土著民族,但與中原文化聯(lián)系緊密,從未中斷,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其政治、經(jīng)濟、文化隨著中央王朝統(tǒng)治力的逐步深入和漢族移入人口的增多而不斷加強,社會治理呈現(xiàn)多元化,處于土司制、保甲制、都老制(又叫村老、寨老、父老、鄉(xiāng)老、頭人、郎火、款頭)等社會管理機制的變遷。土官(土司)轄區(qū)之內(nèi),土官掌握著全部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大權,并分別設置不同的權力機構進行統(tǒng)治。土官衙門分立區(qū)、段、亭、哨、都、路、屯、堡、坡、鎮(zhèn)、甲、方等權力機構建置,這些一并構成了土官(土司)地區(qū)的鄉(xiāng)村權力系統(tǒng)。同時,在邊遠、經(jīng)濟相對不發(fā)達的地區(qū),宗族勢力和宗族文化對社會治理的影響更大,就催生出另一種形式的村社管理組織——“都老制”?!岸祭现啤笔菓{借壯族傳統(tǒng)社會的法律制度和風俗習慣進行運作的。隨著時代變遷,都老制也逐漸走向衰弱,“保甲制”和“鄉(xiāng)村甲制”后來又逐漸取代了“都老制”。
壯族是一個農(nóng)耕文化民族,農(nóng)耕文化需要大家齊心協(xié)力促進生產(chǎn),又自然而然地加強了喜歡聚集而居的狀態(tài)。壯族對大自然有著強烈的依賴和崇拜,壯族同胞們喜歡把村子建在山腳下離水源近,但向陽、通風好的地方。后山和村邊栽上樹木,規(guī)定不得亂砍濫伐,以保持村莊的生活安全。壯族選擇村落基址的理想模式是:依山、環(huán)水、面屏,或者背水、面街。這種地理形勢模式不僅具有實際的合理性,而且也合乎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理論原則。壯族稱屋為“桿欄”,舊式壯族民居建二層桿欄,樓上住人,樓下養(yǎng)畜或者堆物。壯族民居有全欄式、半欄式和平房三種主要形式。
在祖國西南的邊陲,有這么一個美麗而科舉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被稱為“句町文化”發(fā)祥地,它就是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廣南縣位于云南省的東南部,地處云南、廣西、貴州三?。▍^(qū))交界處。據(jù)考證,大約距今5萬年前,廣南這塊土地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在廣南縣縣域內(nèi)就有舊、新石器文化遺址數(shù)十處,縣城城郊還有古老的巖畫、黑支果鄉(xiāng)出土了漆木器、青銅器、銅鼓等珍貴、花紋精美的文物,縣城古城還有寺、宮、廟、閣、觀等文化古跡,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街區(qū)和民居建筑群,見證了廣南“句町”故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彰顯和再現(xiàn)了廣南的古老與文明。
圖1 廣南縣蓮城鎮(zhèn)大革假村
而在離縣城不遠的地方,有這樣一個壯族村寨,幾乎家家出學子,人人好讀書,150余戶人家考取大中專的就近 200人。這個村就是歷史文化名村——廣南縣蓮城鎮(zhèn)大革假村。遠遠望去,大革假村四面青山環(huán)繞,山嵐疊翠,一條小河從村旁流過,曲曲折折橫穿整個壩子。纖細的桑陌縱橫交錯,墨綠色的山林,清亮的河水,構成一幅精美絕倫人間仙境的壯族村寨。特別是村中兩棵大榕樹,更加為村里增添了幾分魅力。
圖2 大革假村“進士”牌匾
溯源尋根,大革假村愛讀書的人那么多,據(jù)該村王曙光介紹,除了靠自身努力,更多是受到了該村“進士第”科舉文化精神的影響。該村陸姓一門三進士:清朝光緒十年進士陸毓云、光緒十五年進士陸毓賢、清朝光緒二十九年進士陸象乾。陸毓云、陸毓賢是同胞兄弟,陸毓云、陸象乾是父子,陸毓賢與陸象乾是叔侄。所以稱“一門三進士”。至今該村陸氏老宅門頭上仍高懸著一百多年前的“進士”牌匾,隱含了大革假村科舉文化精神的生生不息、代代相傳。進士陸毓云(1851-1936年),生于咸豐五年(1851年)。清光緒十年(1884年)考取進士,“進士匾”上款為:“欽命云南提督學院翰林院侍讀學士王××為歲貢陸毓云立”,落款為:“光緒拾年歲次甲申季秋月穀旦”,被授予正八品官銜,曾追隨云貴總督岑毓英到越南抗擊法軍,取得臨洮戰(zhàn)役的勝利。在廣南府任過職,辭官后在培峰書院教書育人。為勉勵后人堅持耕讀為本,同時奮發(fā)讀書,勛名事業(yè),他作對聯(lián)一幅為:“進退有經(jīng)舉動周旋皆圣教,仕農(nóng)為本勛名事業(yè)振家風。”卒于1936年,享年85歲。進士陸毓賢(1853-1926年),生于咸豐七年(1853年)。陸毓賢為陸毓云之胞弟,光緒十五年(1889年)考取進士,“進士匾”上款為:“欽命云南督學院翰林院侍讀學士王××為陸毓賢立”,落款為:“光緒壹拾伍年××××”,被授予正八品官銜,辭官后在培峰書院從教。卒于1926年,享年73歲。進士陸象乾(1871-1940年),生于同治辛未年(1871年),出生在壯族書香世家,陸毓云長子,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考取進士,“進士匾”上款為:“欽命云南提督政翰林院修撰張××為陸象乾立”,落款為:“光緒貳拾玖年癸卯年春月吉旦”,博學多藝,被授予正八品官銜,在廣南府任過職,辭官后在者兔里奪從教,卒于民國29年(1940年)享年70歲。
據(jù)清道光五年《廣南府志卷一·學?!分休d:“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知府茹儀鳳始辦義學”?!翱滴跛氖吣辏?708年),督學院歲試,照中學例,取進文童十五名、武童十五名,設額廩三十……三年出歲貢二人,選拔之年選拔二人”等。是年,知府茹儀鳳在撰寫《新設廣南府學碑記》中曾言:“小民莫解漢語,稍能應對官長,不過千百中一兩人,他何知焉?!边@就是當時廣南漢文化所處的狀態(tài)。為加快漢文化的推廣普及,歷任知府用心良苦,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興建了孔廟(也稱文廟),這應是廣南廟學的起始。后來,從雍正三年(1725年)至道光元年(1821年)間,又先后興辦了青蓮、蓮峰、培風等書院。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當任知府和寶寧知縣又捐資倡建蓮城考舍。為培植文風,多出人才,又于咸豐年間建了文筆塔(為迤南第一高塔)。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廣南府境已有義學十二所,加上書院和民間私塾,從而使儒學在府境得到很大程度的推廣。
圖3 大革假村“進士第”外觀
當?shù)厝酥两裾勂鸫蟾锛俅?,都對這種勤學奮進的精神深深折服:一是尊重教育的氛圍比較濃厚,人才輩出。大革假村有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自清代嘉慶年間官居團練史的陸芳衡以來,該村曾出1名貢生、3名進士、1名中醫(yī)專家、1名畫家(原云南民族中專教師陸華岳)等人才。大革假村全村人對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已深入每個村民的內(nèi)心,代代流傳,經(jīng)久不息。據(jù)調查顯示,從大革假村走出的大中專生近200人,參加工作的有143人。二是治安狀況良好,文藝娛樂氛圍濃厚。多年來,村民間的糾紛絕大多數(shù)可在村干部的調解下自行解決。文藝娛樂氛圍濃厚,自發(fā)成立壯族文藝隊。三是文物古跡較多,該村有年代久遠的刺繡作品,有清代“槐堂春暖”“進士”、當代“中華魂”等匾牌,有年代久遠的瓷器等文物,是研究廣南歷史文化的又一面鏡子。四是群眾支持子女入學積極性高。據(jù)抽樣調查顯示,99%的農(nóng)戶愿意支持子女就學,絕大多數(shù)農(nóng)戶自愿投工投勞參加公益勞動,“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風氣足。大革假村“進士第”科舉文化精神,側面反映了千百年來,壯族先民始終認同中華一統(tǒng),他們?yōu)殚_發(fā)建設祖國西南邊疆、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及保持邊疆穩(wěn)定,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也印證了中原地區(qū)與壯鄉(xiāng)廣南先民相互間的交往十分頻繁,壯族先民受漢族先進文化的影響,科舉制度為當?shù)爻掷m(xù)不斷地哺育出社會有用人才和國家精英,在大革假村出了“一門三進士”“兩舉人”“十三貢生”的“科舉文化現(xiàn)象”,直到至今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