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捷宇,許力強,胡雅
深圳市人民醫(yī)院(暨南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口腔科,廣東深圳 518000
牙齒最主要的功能是咀嚼食物,其次是支撐人體面部的美觀性。隨著年歲的增長,部分人群因先天及后天的因素,牙齒出現(xiàn)菌斑附著、牙間縫過大、牙體缺損等問題,導致牙齒的咬合功能及美觀性受影響[1]。針對這一情況,患者往往會選擇進行牙齒修復治療?,F(xiàn)臨床常用的牙齒修復方法有兩種,分別是烤瓷全冠和鑄瓷貼面。前者是將患者牙表面磨除1.5~1.8 mm,隨后制作內層金屬牙冠,再于金屬表面鑲嵌瓷性材料,最后粘貼于患牙表面,可修復牙體形態(tài),改善菌斑附著情況[2]。但修復后大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牙齒過敏、牙周炎等并發(fā)癥,影響牙周健康,主要與牙表面磨除導致患者牙周組織受到損傷有關[3]。后者是將患者牙表面磨除0.2~0.8 mm,再將人工修復體粘貼于患牙表面,可減少對牙體組織的磨除,在極大限度保留牙體組織完整性的情況下修復牙齒,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保護牙周健康?;诖?,本研究隨機選取深圳市人民醫(yī)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患者,將探討瓷貼面口腔美容修復方案對牙齒修復患者牙周組織健康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本院收治的60例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齡(45.32±5.22)歲;牙齒修復類型:牙體缺損8例,牙切角10例,氟斑牙12例。觀察組:男 13例,女 17例;平均年齡(45.41±5.27)歲;牙齒修復類型:牙體缺損9例,牙切角8例,氟斑牙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告知患者及家屬同意書信內容并與之簽訂。
納入標準:伴有牙齒間縫隙大、牙體變色或缺損;為活髓牙牙體;牙槽骨吸收情況不大于1/3;首次接受牙體修復治療。排除標準:有下頜關節(jié)受傷史患者;嚴重的口腔相關疾病患者;牙體伴有明顯松動患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礙患者。
對照組:實施全瓷冠牙體修復,在自然光下進行VITA 3D比色,通過數(shù)碼相機對牙齒進行拍攝,并在修復前對口腔進行清潔,對伴有口腔疾病的患者進行對癥治療,進行牙體的預備工作。①牙體預備:對需要治療的患者部位進行牙槽神經(jīng)局麻,麻醉起效后,將牙體唇面磨除1.5~1.8 mm,直角肩臺為齦下0.5~0.8 mm,在預備鄰面時將倒凹去除,聚合度保持在 2~5°,0.8~1.5 mm 的舌面預備量,預備體線角之間需保持圓鈍。②模型制備:采用傳統(tǒng)工藝制作,以金屬為內冠,制作厚度0.5~1.0 mm的全瓷冠。③試戴粘貼:模型制作完成后,對患者患牙表面進行酸蝕處理,做好清潔,并保證干燥。接著給患者試戴并進行相應的調整,在模型與患者牙齒匹配后,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感,若無不適情況后取下,進行調磨和拋光,應用氫氯酸液體對全瓷冠進行清潔,于1 min后清洗全瓷冠表面的氫氯酸液體,隨后烘干處理,應用粘結劑對全瓷冠進行固定。
觀察組:實施瓷貼面牙體修復,進行比色、牙齒拍攝、口腔清潔、口腔疾病治療等處理,并實施常規(guī)排齦后再進行牙體預備。①牙體預備:對患牙牙槽神經(jīng)進行局麻,將牙體唇面磨除0.5~0.8 mm,唇面頸緣修為0.3 mm淺凹狀,鄰面預備位于接觸點之唇側0.2 mm,最后將倒凹和銳利的線角消除,上下切牙設置為包繞和開窗型,可減少瓷貼片受損。②模型制備:將模型制作成厚度0.5~1.0 mm的烤瓷貼面。③試戴粘貼:對患者牙髓表面進行酸蝕處理及清潔,并保證干燥。隨后引導患者進行烤瓷貼面的試戴,根據(jù)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并詢問患者的舒適感受,合適后將瓷貼面取下,進行調磨和拋光,將瓷貼面的粘貼面清潔完成后進行烘干,最后使用光固化粘接劑,將其粘接于預備好的患牙唇側。
兩組均隨訪至治療后半年。
①修復效果:在修復后1個月、修復后半年,依照美國公共健康協(xié)會(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 USPHS)修正標準進行評估[4],包括顏色匹配度(1~3分)、邊緣密合性(1~4分)、崩裂(1~4分)、形態(tài)匹配(1~3分)、繼發(fā)齲(1~2分)、脫落(1~2分)及牙齦健康(1~4分)7個方面,總分為(7~22分),分數(shù)與修復效果成正比。
②牙齒健康情況[5]:修復后1個月、修復后半年,從牙周袋深度(periodontal pocket depth, PD)、齦溝出血指數(shù)(sulcus bleeding index, SBI)、菌斑指數(shù)(plaque index, PLI)及附著喪失(attachment loss, AL)4方面進行評價。SBI應用0~5分記分,分數(shù)越高,牙齦出血越嚴重。PD應用齦溝深度評估;PLI應用菌斑厚度評價,計分標準為0~3分,分數(shù)越高,菌斑越嚴重;AL為測量袋底與釉牙骨質界的距離。
③記錄兩組觀察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差異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修復后1個月,兩組USPHS各方面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修復后半年,觀察組USPHS各方面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修復效果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repair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表1 兩組患者修復效果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repair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組別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值P值顏色匹配度修復后1個月2.44±0.37 2.42±0.31 0.227 0.821修復后半年(1.81±0.44)*(2.13±0.53)*2.544 0.0140.7230.0270.7380.0130.9260.026邊緣密合性修復后1個月3.17±0.69 3.23±0.61 0.357修復后半年(2.41±0.61)*(2.82±0.78)*2.268崩裂修復后1個月3.38±0.45 3.34±0.47 0.337修復后半年(2.46±0.58)*(3.91±0.77)*2.557形態(tài)匹配修復后1個月2.51±0.40 2.52±0.43 0.093修復后半年(1.82±0.51)*(2.13±0.54)*2.286
修復后1個月,兩組PD、SBI、PLI、AL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修復后半年,觀察組PD、SBI、PLI、AL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牙齒健康情況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dental health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2 兩組患者牙齒健康情況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dental health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注:與修復后1個月組內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值P值PD(mm)修復后1個月2.12±0.49 2.15±0.41 0.257 0.798修復后半年(2.77±0.58)*(2.46±0.52)*2.180 0.033 SBI(分)修復后1個月1.37±0.15 1.39±0.14 0.534 0.595修復后半年(2.02±0.32)*(1.79±0.21)*3.291 0.002 PLI(分)修復后1個月1.37±0.19 1.39±0.24 0.358 0.722修復后半年(2.02±0.34)*(1.79±0.29)*2.819 0.007 AL(mm)修復后1個月2.05±0.46 2.03±0.43 0.174 0.863修復后半年(3.42±0.78)*(2.79±0.52)*3.681 0.001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66%)低于對照組(2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牙齒受各種因素影響會出現(xiàn)牙缺損、牙切角、氟斑牙等情況,使其美觀性和結構性受到一定破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審美要求的提高,口腔美容修復引起越來越多的患者以及臨床醫(yī)師的關注,因而如何達到更好的修復效果已成為現(xiàn)今的研究重點。既往研究表明,全瓷冠牙體修復可有效促進牙體損傷修復,矯正牙齒外形[6]。但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牙周炎、牙齦過敏等并發(fā)癥,修復效果欠佳[7]。瓷貼面牙體修復盡量減少對患者牙體組織的磨損,并應用與牙組織生物相容性較高的材料進行牙體修復,緩解對牙齦的不良刺激,用于牙齒修復治療患者可能會減少牙齦炎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修復效果好。
相關文獻顯示,采用金屬為內冠的全瓷冠用于牙體修復時,在人體口腔微環(huán)境的影響下,附著于牙體上的金屬內冠會因應力集中而出現(xiàn)疲勞,使其生物力學優(yōu)勢下降,從內冠開始崩裂最后導致全瓷冠的崩瓷[8-10]。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USPHS各方面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瓷貼面牙體修復可降低牙齒修復治療患者修復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達到較好的修復效果。該修復方式是將陶瓷制作的修復體直接粘結在牙體上,可減少對牙體組織的磨損,保護了牙體的完整性,極大程度地保留原有牙齒的咀嚼功能和強度。并且在粘貼過程中應用酸蝕技術,使牙釉質在酸蝕后可發(fā)生粘蛋白的覆蓋,唾液中的礦物質鹽可誘導釉質再礦化,有利于牙釉質光澤恢復,并可促進材料更好的融入至牙釉質中,在矯正牙齒的同時,對牙周進行基礎治療,有效減少牙周炎、牙齒過敏的發(fā)生[11-14]。此外,還會應用黏度較強的粘結劑,可減少修復體對口腔唾液及水分的吸收,并且可防止修復體在口腔濕潤復雜環(huán)境中,因不良應力的產(chǎn)生而導致繃瓷或自體溶解,有效保證修復體的穩(wěn)定性,長期維持牙體較好的修復效果。賴永才等[15]對184例牙齒修復治療患者的研究顯示,采用瓷貼面治療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35%,低于全瓷冠治療組17.39%(P<0.05),本研究結果: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66%)低于對照組(26.67%)(P<0.05),與之相符,進一步證實了瓷貼面治療的安全性。
續(xù)表1Continuation table 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PD、SBI、PLI、AL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瓷貼面牙體修復可減少菌斑附著、牙齦出血,緩解牙周袋加深,從而維護牙周健康。全瓷冠是以金屬為內冠表面附著烤瓷粉而制成,具有耐磨、顏色、外觀與天然牙相似等優(yōu)勢,但其在口腔內會受到體液(唾液、齦溝液等)侵蝕,以及食物中所含有的酸性或堿性物質的損害,促使修復體中的金屬離子與酸性或堿性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將金屬離子自冠內析出于口腔中,促使牙周組織發(fā)生炎癥和色素沉著,影響牙周健康[11]。而瓷貼面所用的主要原料為鑄瓷,此種材料與牙釉質生物學特性相似,有較好的相容性,可降低牙齦對修復體的排斥,并減少對患者牙周軟組織的損傷和刺激,減輕牙周的炎癥反應,因而有效緩解齦溝出血和牙周袋加深[16-17]。此外,酸蝕和耦合劑的聯(lián)合應用,增強了瓷貼面與牙表面的貼合程度,可有效防止附著喪失,且瓷貼面修復表面光滑,不易有菌斑堆積,有助于牙齒健康維護,這一發(fā)現(xiàn)與魏思維[18]的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瓷貼面口腔修復可減輕牙齒修復治療患者牙齦出血、附著喪失及牙周袋加深的情況,維護牙周健康,修復效果好,且治療后并發(fā)癥較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