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順興,王廣輝,莫梓榮,羅偉
汕尾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汕尾逸揮基金醫(yī)院)骨科,廣東汕尾 516600
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通過人工材料將股骨頭及髖臼置換,以達到治療效果的一種方法,通過安放人工假體,能夠促進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促進關節(jié)活動度及穩(wěn)定性的提高,但若假體安放不當,容易導致假體撞擊、松動、脫位等問題的發(fā)生,預后效果較差[1-2]。傳統(tǒng)方法對髖臼假體前傾角、外展角設定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但在改善髖臼角度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使用FPP導向器指導安放髖臼前傾角、外展角作為一種新的方法,能夠精準分析前傾角、外展角變化,進而促進患者更好地改善,減輕手術損傷,加快髖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3-4]。本研究對2021年1—12月汕尾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實施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的60例患者進行分析,旨在探討運用FPP導向器指導安放髖臼前傾角及外展角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本院收治的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摸球法分為A組(30例)與B組(30例)。A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40~64歲,平均(50.19±5.30)歲;體質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 BMI)24~28 kg/m2,平 均(26.42±1.45)kg/m2;病程2~7年,平均(5.02±1.04)年。B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39~64歲,平均(50.27±5.38)歲;BMI 24~29 kg/m2,平均(26.40±1.43)kg/m2;病程2~8 年,平均(5.05±1.0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家屬及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手術指征者;②入院前未實施其他治療者;③認知及語言能力較好,能夠正常溝通者。
排除標準:①存在明顯手術禁忌證者;②存在髖關節(jié)置換術手術史者;③凝血功能或免疫功能異常者;④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全身嚴重感染、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者;⑤研究中途自動退出或轉院者。
兩組患者均進行X線檢查,評估患者髖關節(jié)屈曲、攣縮程度,根據(jù)實際情況準備術中所用醫(yī)療器械及設備。
B組使用傳統(tǒng)方法設定髖臼假體前傾角、外展角,手術開始后輔助患者取側臥位,常規(guī)對前骨盆實施固定,找到髖臼旋轉中心位置,去除髖臼軟骨,軟骨下骨床出血后對髖臼假體前傾角、外展角進行安裝,再使用自體骨水泥進行填充,注意以側臥位時軀體的冠狀面、橫韌帶等綜合考慮。
A組使用FPP導向器指導安放髖臼前傾角、外展角,具體如下:①麻醉與顯露。對患者手術部位進行常規(guī)鋪巾,麻醉后由患者后外側入路,做一條長為11 cm左右的切口,逐層分離皮膚及組織,使髖關節(jié)囊充分暴露,直至真臼水平后,對部分臀大肌實施玻璃松懈,直至大粗隆后緣粗線止點,對前方股直肌及內收肌止點進行適當松懈,沿著關節(jié)囊的遠端對真臼內軟組織進行清理,將下肢進行內旋,松懈前方關節(jié)囊,松懈過程中使用手指對結締組織探查,判斷是否存在組織增厚硬化問題,以保證關節(jié)囊松懈徹底。②髖臼重建。充分暴露股骨頸、大轉子及小轉子,在最接近小轉子上緣的位置上進行截骨,探查真臼的臼緣,同時將髖臼內充填的脂肪組織及瘢痕清理干凈,在C-臂X線引導下對髖臼旋轉中心實施定位,使用小號髖臼銼磨臼底及髖臼窩,依次去除髖臼軟骨,使軟骨下骨床顯露并出血;指導患者屈膝外旋股骨,外旋角度為90°,使用髖頭骨翹將股骨近端抬高,使大轉子及小轉子完全暴露,對股骨前傾角后開槽進行觀察,依次實施擴髓,與假體型號符合后再根據(jù)盆前平面支架(APP)對髖臼前傾角、外展角的功能性骨盆平面進行設置并安裝;輔助患者取側臥位,將APP導向裝置(“T”形)的3個尖分別與恥骨聯(lián)合及左右髂前上棘進行接觸、固定,實施常規(guī)消毒后,根據(jù)APP導向裝置對FPP導向器進行確定,安裝后觀察髖臼假體,在FPP引導下,安裝髖臼假體前傾角、外展角。③復位與調整。使用Hoffman拉鉤,在杠桿作用下,使患者屈髖,實施髖關節(jié)的復位,對關節(jié)實施復位后,對髖關節(jié)活動度及穩(wěn)定性進行檢查,使用C-臂機對假體位置進行透視,判斷復位良好后將引流管置入,縫合、包扎切口。④術后處理。術后6 h后將引流管夾閉,術后24 h內將引流管拔出,術后48 h給予抗感染藥物(頭孢呋辛等),為患者制訂康復訓練計劃,指導患者適量進行肢體活動。
①手術相關指標:分析并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②髖臼假體前傾角、外展角:術前及術后1個月進行骨盆片及骨盆CT+三維重建復查,判斷兩組患者髖臼假體前傾角、外展角度數(shù)。③疼痛程度:術前及術后24 h使用數(shù)字評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評估,分值在0~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烈疼痛無法忍受,NRS評分與疼痛程度呈正比。④髖關節(jié)功能:術前及術后1個月使用髖關節(jié)評分量表(Harris Hip Score, Harris)進行評估,包括疼痛、行走、功能、關節(jié)活動度4個維度,總分為100分,Harris評分越高,說明髖關節(jié)功能越好。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B組比較,A組手術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ery-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ery-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組別A組(n=30)B組(n=30)t值P值手術時間(min)92.34±5.48 104.51±5.87 8.301<0.001術中出血量(mL)185.42±6.96 219.31±7.34 18.351<0.001
術前,兩組髖臼假體前傾角、外展角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髖臼假體前傾角、外展角較術前明顯改善,與B組比較,A組改善程度更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髖臼假體前傾角、外展角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acetabular prosthesis anteversion and abduction angl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2 兩組患者髖臼假體前傾角、外展角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acetabular prosthesis anteversion and abduction angl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aP<0.05
組別A組(n=30)B組(n=30)t值P值前傾角術前28.26±5.15 28.32±5.34 0.044 0.965術后(21.21±3.94)a(25.83±4.87)a 4.040<0.001外展角術前32.49±5.15 32.51±5.21 0.015 0.988術后(45.23±6.87)a(40.15±6.27)a 2.992 0.004
術前,兩組N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NRS評分較術前更低,與B組比較,A組NRS評分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NRS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pain level NR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points]
表3 兩組患者NRS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pain level NR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point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aP<0.05
組別A組(n=30)B組(n=30)t值P值術前6.78±1.25 6.82±1.31 0.121 0.904術后(2.31±0.58)a(4.02±0.87)a 8.958<0.001
術前,兩組Harr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Harris評分較術前更高,與B組比較,A組Harris評分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 Harris評分比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Harri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points]
表4 兩組患者 Harris評分比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Harri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point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aP<0.05
組別A組(n=30)B組(n=30)t值P值術前54.87±9.45 54.79±9.39 0.033 0.974術后(81.26±10.25)a(70.34±9.88)a 4.201<0.001
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在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髖關節(jié)炎等疾病的治療中較為常用,是通過置換人工髖臼、股骨柄、股骨頭假體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能夠替代病變股骨頭及髖臼發(fā)揮作用,減輕關節(jié)疼痛問題,通過恢復關節(jié)穩(wěn)定性,進而促進髖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5-6]。但在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假體的放置角度會對髖關節(jié)的脫位率及屈伸活動度產(chǎn)生影響,主要是由于髖臼假體前傾角、外展角對髖關節(jié)生物力學的穩(wěn)定起決定作用,若髖臼前傾角、外展角不合適,則會導致假體穩(wěn)定性下降,影響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7-8]。因此,合適的髖臼前傾角、外展角對病情的康復至關重要。
在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傳統(tǒng)方法設定髖臼假體前傾角、外展角,雖然能夠糾正髖關節(jié)畸形問題,但術中若假體安放角度不合理,則會導致術后容易出現(xiàn)假體磨損、松動等問題,嚴重者還可能發(fā)生碰撞、脫位,進而引起周圍骨溶解、內襯磨損加劇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嚴重影響髖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9-10]。將FPP導向器指導安放髖臼前傾角、外展角應用于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通過對APP平面進行觀察,能夠準確判斷對骨盆旋轉的影響,通過FPP進行角度確定,在促進髖臼假體功能性前傾角準確性的提高方面效果較好[11-12]。覃文報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自制金屬髖臼假體安裝導向器進行髖臼假體的安放,前傾角為(14.54±5.25)°,外展角為(41.82±3.61)°,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手術安放(P<0.05)。本研究中,術后前傾角、外展角明顯改善,A組前傾角(21.21±3.94)°、外展角(45.23±6.87)°明顯優(yōu)于B組(25.83±4.87)°、(40.15±6.27)°(P<0.05),說明FPP導向器指導安放髖臼前傾角、外展角應用于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更有利于前傾角及外展角的改善。
本研究中,A組手術時間(92.34±5.48)min短于B組(104.51±5.87)min;A 組術中出血量(185.42±6.96)mL少于B組(219.31±7.34)mL(P<0.05),提示FPP導向器指導安放髖臼前傾角、外展角應用于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在手術相關指標的改善方面效果更好。究其原因,運用FPP導向器指導能夠促進手術安全性的提高。通過FPP導向器的指導使手術精準度進一步提高,減少對手術部位周圍組織的影響,促進手術相關指標的改善,促進手術時間的縮短及術中出血量的減少[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NRS評分低于術前,A組NRS評分(2.31±0.58)分低于B組(4.02±0.87)分(P<0.05),充分說明FPP導向器指導安放髖臼前傾角、外展角應用于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可降低疼痛程度。究其原因,運用FPP導向器指導能夠改善手術相關指標,降低手術損傷,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術中應激反應,最終減輕術后疼痛程度[16-17]。
國外研究指出,在髖關節(jié)屈曲活動中,若前傾角、外展角合理,則可使髖臼完全覆蓋股骨頭,若前傾角過大,隨之外展角縮小,則會導致患者活動范圍減小,影響髖關節(jié)功能[18]。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Harris評分高于術前,A組Harris評分(81.26±10.25)分高于B組(70.34±9.88)分(P<0.05),充分體現(xiàn)出FPP導向器指導安放髖臼前傾角、外展角可提高髖關節(jié)功能。究其原因,運用FPP導向器指導能夠有效縮小髖臼前傾角,擴大外展角,將其角度盡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當假體前傾角的范圍逐漸縮小時,能夠增大髖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降低脫位風險,還可以減小關節(jié)接觸面積,使局部應力減小,減輕關節(jié)磨損,最終促進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19-20]。
綜上所述,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運用FPP導向器指導安放髖臼前傾角、外展角,能夠促進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及髖臼假體前傾角、外展角的改善,對疼痛程度的降低及髖關節(jié)功能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