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芳
在音樂課中,為進行有效導入,筆者總結了如下三種導入方式。
開門見山意指直截了當、直奔主題,開門見山式導入的優(yōu)點在于用時較短、目標清晰。如教學人教版《音樂》四上《小螺號》時,筆者是這樣導入的:
師:同學們,聽一聽,這是什么聲音?
生:海螺聲。
師:好,那我們就來模仿海螺的聲音。
《小螺號》是一首學生很熟悉的歌曲,歌曲的難點之一是6 到3 大跳音程的學習,學生極易唱不準或唱不穩(wěn)。在本課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開門見山,直面難點,用海螺聲來模擬音高,輔之柯爾文手勢法,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同時,模唱從易到難,循序漸進,水到渠成地解決了學習中的難點,并為后期歌曲學習做好了鋪墊。
樂由情起,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始終要以情貫穿始終,富有感情地表現(xiàn)音樂的情趣,而把境放到音樂中,就是要營造意境。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通過反復聆聽,展開聯(lián)想,進而讓學生在腦海中產(chǎn)生一種意境。情境融合式導入法,更能發(fā)揮“未有曲調(diào)先有情”的作用。
富有情節(jié)、彰顯情境的故事導入是一種情境融合式的導入方式,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式。教學蘇少版《音樂》三上《兒童團放哨歌》時,有教師是這樣的導入的:
師:今天,在學習新課之前,老師想給大家講個故事,故事名叫《二小放牛郎》……最后,王二小為了保護老百姓,把敵人引入了包圍圈,而他自己卻被敵人殺死。聽完這個故事后,同學們,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王二小真勇敢!為他感到自豪!……
師:是呀,像王二小一樣的兒童團團員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將學習《兒童團放哨歌》。
一個革命年代體現(xiàn)兒童團革命氣概的故事,似乎與學生的生活距離較遠。但故事一波三折,能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帶給學生心靈上的觸動。聽了故事,學生更想學歌曲了。
提問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問題應該具有啟發(fā)性、難度適中且具備思維廣度和深度。以提問的方式進行音樂教學導入,能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集中學生注意力。
在教學蘇少版《音樂》二上《小雪花》時,教師進行了如下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謎語。
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風花盛開。千變?nèi)f化六個瓣,飄啊飄啊落下來。(打一自然物)
學生爭先恐后地說:小雪花。
師:真聰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歌曲《小雪花》。
《小雪花》是一首四三拍、大調(diào)式歌曲,曲調(diào)優(yōu)美流暢,表現(xiàn)了小朋友對雪花的喜愛之情。用猜謎的方式導入歌曲,二年級學生十分喜愛,且謎底亦是歌曲的曲名,這讓導入自然、流暢。
總之,小學音樂課堂中的導入應該圍繞“三個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不同學段、不同學情、不同課型。在導入過程中,教師應該把握好計劃性和靈活性相統(tǒng)一、一致性和啟發(fā)性相融合、趣味性和審美性相協(xié)調(diào)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