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深度學習現(xiàn)狀
(一)教師主導過多,學生主體性有待加強
改變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改變“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的傳統(tǒng)教育理念,注重“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認識到教學的最終落腳點是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獲,重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以學生為中心,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關注他們的利益訴求。從課堂設計到作業(yè)布置等環(huán)節(jié)還需要深入探討。按照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分層次地對學生存在不足的方面進行著重培養(yǎng)。比如布置作業(yè)要兼顧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提高作業(yè)質量,要包括基礎性作業(yè)、拓展性作業(yè)、實踐性作業(yè)。
(二)教學內容設置與學生實際需要存在矛盾
在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時政性與生活性,深入剖析問題,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關注點。在實際教學內容設置上將生活中的情景引入課堂的意識有待提升。教師在科學合理地選擇教學素材,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課程本質,進而實現(xiàn)對學生有效教育方面需要加強。
(三)教學方式缺乏創(chuàng)新,學生積極性不足。
在教學方式方面,教學方式單一,創(chuàng)新不足,在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實踐能力方面可以思考多樣的教學方式。教學方式的單一會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強,獨立完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缺失,教學生成的過程需要優(yōu)化。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提升學生獲得感走向深度學習的路徑
(一)處理好“知識點”與“觀點價值”的關系
道德與法治課需要教師處理好“知識點”與“觀點價值”的關系?!爸R點”是客觀的描述與分析,“觀點價值”是基于客觀認識的主觀判斷與選擇。道德與法治課教材沒有特別清晰的“知識點”,要給學生講“觀點”,在研讀教材時要提取“核心觀點”。這需要我們明確把握教材的“核心觀點”,不能機械、僵化地追求所謂“知識點”的落實,應引領學生靈活、獨特地去認識“知識點”,從而真實地去達成教材所強調的“觀點價值”。
(二)做好學情分析是獲得感的基礎
學情分析是教學策略選擇和教學活動設計的落腳點,教學設計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對學情的有效掌握與分析。只有真正了解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經驗和心理認知特點,才能確定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此基礎上,將學生理解或感興趣的內容適當加入教學中,只有針對具體學生才能界定內容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學情分析是教學策略選擇和教學活動設計的落腳點。
例如,在講到統(tǒng)編版教材九年級第四單元《共筑生命家園》這節(jié)課時,針對本單元和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通過問卷星的方式設置了6個問題,在《共筑生命家園》的學習中課前設置了8個問題:① 你平時關注環(huán)境問題嗎?②你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是什么? ③你認為現(xiàn)在人與自然關系的走向是什么?④人類可以主宰自然嗎?⑤ 你覺得經濟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是什么?⑥對于越來越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你認為主要原因是?并分別設置了四個選項供學生選擇。通過問卷星的方式可以看到數(shù)字比例,還可以參考柱狀圖、餅形圖等直觀的數(shù)據(jù),針對學生困惑點,通過問卷星使得學情分析有據(jù)可循。
(三)精心設計導向深度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具有導向、激勵、評價等功能,既是對教師“教”,又是對學生“學”在達成度上的質與量的規(guī)定。所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教學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導向深度學習的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狀態(tài)是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教學的起點。課前調查問卷的設置助力教師認識學生的學習需要,協(xié)助教師作出提升學生學科關鍵能力的教學目標,以此幫助學生開展深度學習,推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在核心素養(yǎng)的指引下進行大單元教學目標設計是有效的策略。
例如,在講到統(tǒng)編版教材八下《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時,通過活動“我眼中的國家主席”“習大大的時間都去哪兒了”學生從國家主席行使職權日常事務的故事中感受習主席的繁忙和為民情懷,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
(四)設置道德兩難問題:直面矛盾,引領選擇
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必須改變單純的說教、簡單的告知,而要走向雙向平等的交流與開放的對話。教學活動中一定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導作用,結合教材的重難點,創(chuàng)設各種體驗式情景,可以參考現(xiàn)實生活案例導入———直面出現(xiàn)的矛盾和問題———進行道德判斷和價值選擇———體驗道德法律成長———關行為方法指導的模式。
例如,在講到九上第四單元《共筑生命家園》時提出兩難問題:伴隨著塞罕壩知名度越來越高,慕名而來旅游的游客與日俱增,可林場旅行社負責人,卻始終堅持,嚴格控制入園人數(shù),再未批過旅游項目用地;再未增加過酒店床位,對超過限額的游客,拒之門外,對此,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出現(xiàn)。有人認為,過度開發(fā)旅游項目,雖然可能會再一次破壞塞罕壩,但是我們已經有了充足經驗,可以再次修復,不用過于擔心。有的人認為,對游客限額,我們的收入來源就會減少,眼前的生活都沒有保障,百姓的生活水平怎么提高?從而得出了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并不矛盾,保護環(huán)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等觀點。
(五)鏈接生活,在活動中促進情感生成
從初中道德與法治角度加以審視,就是要求學生所獲得的自身社會認知與核心價值觀的確立,并非是脫離情境的,而是能夠與學生自身的生活實際和社會交往相聯(lián)系,即能將這種獲得的政治素養(yǎng)、社會認知與自身認知在新的生活中加以運用,實現(xiàn)“知識”回歸“生活”的華麗轉身。
在講到統(tǒng)編版教材八上第二單元《以禮待人》時,為落實在生活中學會以禮待人的目標,設置了以下活動:初二學生小麗就讀的學校與你所在中學結成手拉手,小麗結交了該校的學生錢合為筆友,本周丹江口中學有師生20人來北京參觀學習,小麗和錢合作為兩校學生代表,小麗應該怎樣接待錢合呢?學校要求展現(xiàn)北京學生的風采,這下可難壞了小麗,她該怎么辦呢?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49-55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54頁,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
[3]謝樹平、李宏亮、胡文瑞,《新編思想政治(品德)教學論》,8頁,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