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誠 李強 麥雄強 唐希遠 李祖毅 劉春花 雍強
摘要:在當下,我國關于國有林場的生產計劃、合同管理、進度匯報以及投資結算等森林經營流程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林場所涵蓋的范圍之大,使得如何對林場進行行之有效的規(guī)范化管理成為了林場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從智慧林場信息平臺的管理的視角出發(fā),詳細探討如何通過互聯網+的模式來規(guī)劃林場生產計劃、合同管理、進度匯報、投資結算的管理。
關鍵詞:七坡林場智慧林場信息平臺;林場生產計劃;合同管理;進度匯報;投資結算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fā)展,傳統的林場管理模式已經不在適用于如今這個社會;而隨著互聯網的崛起,云計算、互聯網、衛(wèi)星遙感技術等新興技術逐漸進入管理者的視野,利用互聯網+,能夠有利于林場的數據共享、數據整合以及數據管理等,但如何靈活地運用信息管理技術,智慧林場信息平臺(以下稱平臺)管理又擁有許多不確定性的因素,在這其中,以七坡林場為例(以下稱林場)如何做好林場生產的計劃,如何對合同管理、進度匯報、投資結算進行管理研究,這些工作便顯得尤為重要。
1 林場森林經營管理存在問題
1.1 數據看不到
在林場營林生產中,由于林場本身的林地分布范圍廣、面積大,具有較為豐富的物種多樣性以及不同種類的立地條件和經營模式,并且營林施工工序要求時效性,連續(xù)性、規(guī)模性,因此,資源數據、項目管理沒有統一系統管理,數據不統一、缺乏規(guī)范性和完整性。在林場生產中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營林生產小班數據與森林資源更新數據管理的項目分開,營林生產小班數據是林場營林分場在森林資源規(guī)劃設計調查(二類調查)成果基礎上根據實際施工范圍、經營類型重新完善林分樹種、造林年月、更新方式等關鍵因子后直接服務于生產的小班數據,而森林資源更新數據由林場設計部門通過每年一次全場范圍的林地調查形成,由于時間緊、任務重,使得調查數據實際經營情況產生較大差異,并且因為營林生產小班數據由各營林分場按各自習慣管理難以匹配匯總,森林資源更新數據雖然方便統一匯總,但相對粗略,無法為營林生產服務,從而直接導致的整個數據顯得既看不到、查不到,也用不了。
1.2 決策無支撐
林場很多時候出現的問題是,生產決策的下發(fā)缺乏系統的決策依據,在大數據方面依然缺乏技術方面的支撐,數據在搜集、整合、分析上時常出現滯后:大數據分析模型的缺失,其中所蘊含的數據價值可能會損耗或者流失,長此以往將不利于林場后續(xù)的管理工作和決策效率的實施,限制了林場管理向著信息化、數據化的方向發(fā)展。
1.3 管控需完善
林場管控體系以及制度方面的缺失,使得林場歷年的情況、資源以及生產無法做到可視化、規(guī)范化。林場系統尚未建立,使得對林場的管理推進滯后[1]。在項目的管理上又缺乏一些制度上的規(guī)范,直接導致了生產數據無法以直觀的方式展現;數據無法有效整合,缺乏大數據的分析模型,直接影響著林場的管理工作效率。
1.4 效益要提升
林場的效益既然要提升,那就必然要獲得精準的大量數據做支持,決策者要宏觀地把握未來林場生產的規(guī)劃和分析,必然需要大量的數據作為依據。效益的缺失使得林場在與行業(yè)的數據交流上的能力有所缺乏,數據的價值便無法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2 平臺建設總體目標
2.1 森林經營的提升管理
要在現有所擁有的基礎技術及資料的情況下,實施整個工程的全面提升,運用當前流行的“互聯網+”技術,實現互聯網模式與林場管理的緊密結合,以小班為單位,將林地根據造林年度、樹種以及具體經營模式的不同劃分為一個個經營林班,按照區(qū)林業(yè)局計財處要求落實資產編號,統籌各個林地資源,使其具備互聯網中信息化、網絡化、精細化、可視化的特點[2]。
2.2 森林經營管理的精細可視
在對營林生產的工作中,要運用多種方式將整個森林經營工作進行可視化的處理,并運用網絡加以完善,通過這種方式將其歸納成檔案以便于管理以及生產數據匯總上報,并能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地進行效益分析。
2.3 建立智慧林場信息平臺
林業(yè)在營林數據基礎上已經具備精細化的管理,不妨以此作為契機,協調各方對林場的經營管理進行進一步的提升,通過各類技術和工具,如網絡技術、地理技術、無人機航測工具、平板采集工具、移動應用技術等,創(chuàng)設屬于自己的智慧林場信息平臺。
2.4 利用三網一平臺提升管理水平
在構建三網時,可以同中國衛(wèi)星導航定位協會進行合作,運用衛(wèi)星遙感技術、云計算等平臺,構建天網、地網、人網,同時在構建三網時,還可創(chuàng)造智慧林業(yè)這個平臺,最終三網一平臺供工作者實現森林資源的整合、營造林的管理、林地的實時監(jiān)測等工作,以“3S”技術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統,有利于提高林業(yè)重點工程的監(jiān)管水平[3]。
2.5 實現平臺建設總體目標
(1)能夠查看林場的基本狀況、了解林場分布的各項資源、對林場的整體發(fā)展方向、自身的財務情況有較為明顯的認知。
(2)管理者能夠及時查看森林的各項林地林木資源、生產計劃、施工進度、投資結算等情況,通過互聯網進行造林、撫育、采伐數據等統籌分析,制成分析圖表,全面把握林場生產的實際情況。
(3)通過管理者能夠實現對林場資源的全面監(jiān)管以及掌控,以此來進行風險評估。
(4)整合各方資源數據及營林經營數據,實現對全部林區(qū)的效益進行綜合分析,根據分析結果采取相應決策,以此來提升效益。
2.6 平臺建設亮點
(1)通過信息化的手段使得智慧林業(yè)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同時,隨著平臺的構建,也必然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林業(yè)管理體系,加強國有林場信息化發(fā)展促進信息應用與管理[4],以此來促進整個廣西區(qū)直林場資源的有效開發(fā)和利用,消除行業(yè)之間的壁壘,實現資源的共享、精準化的管理。
(2)隨著技術的發(fā)展,當代林業(yè)亟待推進新興的林業(yè)建設體系,以此來促進傳統林業(yè)生產的改造和提升,使傳統的林業(yè)與現代的信息技術相融合,創(chuàng)造互聯網+林場的平臺,符合林場發(fā)展的實際需要,有利于實現林場的科學管理,有利于提高林場的現代化經營水平[5]。
(3)信息技術將為整個廣西區(qū)直林場的智慧林場信息平臺建立和管理提供數據方面的支持、將數據匯總分析,為決策者提供決策依據的功能,這樣下來必定會為整個廣西林場生產未來的繁榮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3 平臺營林生產模塊建設內容
3.1 生產計劃編制管理
(1)構建基礎圖層數據
搭建地圖平臺是的林場的智慧林場信息平臺建設最基礎的“地基”,地圖平臺需利用最新資源數據圖層結合分場實際經營重新切割圖層,按地區(qū)、林分樹種、造林年月等不同經營模式區(qū)劃經營林班(自治區(qū)林業(yè)局計財處要求),在小班圖層中插入經營林班號(資產編號)、造林年月等新字段導入地圖平臺中作為后期編制生產計劃的基礎圖層數據。
(2)確定營林工序模板
按照林場最新技術規(guī)程及標準單價,根據樹種及其更新方式、經營類型、項目類型等因素在平臺營林模塊中確定營林工序模板,方便各營林分場技術員編制各自分場生產計劃時添加營林工序。
(3)匯總各類生產投資
平臺系統自動根據分場上報施工小班(,通過營林工序規(guī)程模板選擇營林工序,按照工序面積(由地圖平臺鏈接)及單價、運距及運費單價、生產物資用量及其單價、道路新開或維修里程及其單價、倉儲及裝卸單價、工棚工具單價等費用自動匯總各類生產投資費用。
(4)逐級審核生產計劃
分場技術員按要求完成計劃編制并提交上報生產計劃,提交至分場負責人自檢,發(fā)現問題及時退回技術員修改編制重新提交,自檢無誤后鎖定計劃上報至營林科審核,經過“兩上兩下”(上為分場修改上報,下為營林科審核發(fā)現問題返回分場再次修改)最終鎖定確定全年生產計劃下文執(zhí)行。
(5)增減及修改生產計劃
各營林分場在全年生產過程中,由于項目要求、政策變化及實際生產工作需要增減或修改生產計劃時,分場以報告形式提出申請,通過上級批復后,信息平臺解鎖計劃,分場重新增減或修改生產計劃再次上報為計劃外任務,經過“一上一下”再次鎖定計劃。
3.2 合同材料的管理
3.2.1 生成營林作業(yè)設計
全年生產計劃確定后,信息平臺按照營林作業(yè)設計模板,鏈接生產計劃中地塊地理信息、小班因子、人工費、材料費、運費、倉儲費、裝卸費、工棚工具費、道路新開或維修費等相關信息及地形圖自動生產營林作業(yè)設計,減少人為重復工作。
3.2.2 建立林場職工、承包商、民工的信息庫
建立林場職工信息庫,為下一步信息平臺管理職工考勤,落實工作職能打下基礎;建立承包商、民工信息庫,為完善相關方信息、購買民工保險,崗前安全及技術培訓等工作做好基礎材料。
3.2.3 生成施工合同及相關安全生產材料
同營林作業(yè)設計相似,信息平臺按照施工合同模板,甲方信息鏈接林場職工信息庫中相應分場負責人,乙方信息、安全隱患排查確認書、安全生產承諾書、臨時性住房(工棚)搭建驗收單鏈接承包商信息庫中相應的承包商身份信息,施工內容鏈接生產計劃,授權委托書、民工信息登記及崗前安全及技術培訓、民工離場確認書等內容鏈接民工信息庫,鏈接完畢導出施工合同,避免人工填寫各類信息造成人為錄入錯誤,減少重復工作提高效率。
3.2.4 掃描存檔備查
信息平臺生成的營林作業(yè)設計、施工合同及相關安全生產材料屬于格式模板,分場需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完善,部分材料需簽字、蓋手印、蓋章,完善后的材料要求掃描上傳到平臺對應位置備查,相關管理人員審查通過后,森林經營流程才允許進入進度匯報環(huán)節(jié),平臺可隨時查閱森林經營流程工序狀態(tài)進行到哪一環(huán)節(jié)。
3.3 進度匯報的管理
3.3.1 施工過程進度匯報
經施工合同簽訂及培訓等安全生產工作后,民工進場施工,該施工地塊的林場職工(帶工員)到實地進行施工檢查,通過平臺手機端APP上傳當日施工照片并上報民工人數及某工序累計完成面積,信息平臺按照生產計劃及林場職工(帶工員)上報數據自動匯總生產進度情況。
3.3.2 完工進度匯報
民工施工完工后,林場職工(帶工員)上報工序進度100%后,分場進入自檢環(huán)節(jié),自檢通過后進入監(jiān)理環(huán)節(jié),由監(jiān)理部門進場驗收并拍照上傳驗收情況,工序未合格即向分場提出整改,整改后下次驗收仍未通過即向全場發(fā)出通報批評;通過驗收后,信息平臺匯總該工序施工進度完成面積并進入森林經營流程投資結算環(huán)節(jié)。
3.4 投資結算的管理
3.4.1 生成結算表
監(jiān)理驗收通過,進入結算環(huán)節(jié),分場技術員選擇結算工序項目,填寫實際結算單價,信息平臺按照結算表模板,鏈接生產計劃對應投資及承包商信息庫中對應承包商的銀行賬號信息,并填寫實際結算面積、單價、金額,生成結算表。
3.4.2 批復生產投資
結算表簽字蓋章后,要求承包商開具發(fā)票一并提交分場財務人員進行生產性開支,最終將憑證等一系列結算材料掃描上傳,營林科及計財科審核通過批復生產投資,平臺自動匯總統計投資結算數據。
4 結語
本文首先介紹了基于信息化平臺下的林場管理規(guī)劃,然后又從林場建設所存在的問題、總體目標、何為“三網一平臺”、實現目標等闡述了林場建設的總體思路。在對林場信息化建設管理中,著重從生產計劃、合同管理、進度匯報、投資結算等多個方面入手,闡釋了平臺的建設中,基礎圖層數據的完善和森林經營流程的運轉同樣非常重要,只有完善了基礎圖層,小班信息數據方能準確,森林經營流程才能從生產計劃至投資結算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健康運轉,最終整合各方資源數據及營林經營數據形成互聯網中信息化、網絡化、精細化、可視化展示平臺為決策者提供決策依據。在實際林場信息化項目的推進中,還需要因地制宜地從各個方面考慮問題[6]。
參考文獻
[1] 王先輝,趙迎新.基于投資決策風險管理的黑龍江省老工業(yè)基地制造業(yè)企業(yè)轉型升級研究[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3):2.
[2] 張磊.國有林場改革轉型后森林資源管理模式初探[J].花卉,2019(8):231.
[3] 張玥冕.信息化在國有林場改革中的作用及對策[J].農業(yè)與技術,2018,38(4):208.
[4] 張亞宏.國有林場改革的困境、成效及創(chuàng)新管理思路分析[J].溫帶林業(yè)研究,2021,4(1):52-56.
[5] 張四康.林場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與實施[J].農家參謀,2020(18):91,94.
[6] 高大偉.加強國有林場生產成本管理的路徑探析[J].南方農業(yè),2021(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