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教育學院 王丹暘
鈴木音樂教學法由日本教育家的鈴木鎮(zhèn)一博士于1998年創(chuàng)立,該教學法的旨在貫徹“性格第一,能力第二”的培養(yǎng)理念。用愛、耐心和奉獻擁抱孩子,會使得他們不僅只掌握一門樂器,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對音樂的熱愛和良好品格的發(fā)展,如堅強、毅力等。鈴木鎮(zhèn)一博士在德國工作期間,觀察到年幼的孩子通??梢酝ㄟ^聆聽、模仿和重復的方式,輕松學習德語或非母語的語言,這使他意識到,如果可以給予更多的耐心和愛心去教導孩子,他們同樣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學習音樂。這種教學法被他應用于小提琴教學中得以驗證并卓有成效,很快被推廣開來。1964年,鈴木博士帶著學生赴美國參加音樂教育者會議,繼續(xù)激發(fā)了人們對其教學法的熱情與探究。
鈴木音樂教學法是音樂教學法與哲學觀點相結合的體現(xiàn)。他曾說:“音樂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才能,而是可以培養(yǎng)的能力。任何受過適當訓練的孩子都可以培養(yǎng)音樂能力,就像所有孩子都能培養(yǎng)說母語的能力一樣?!薄拔也粦岩扇伺c生俱來的生理差異,但我相信一個人的能力成長和發(fā)展取決于外界的刺激”。這些觀點證明鈴木博士的目標不僅僅是培養(yǎng)專業(yè)的音樂家,而是通過學習音樂來培養(yǎng)心智健全的人。他的哲學思想側重于通過音樂的學習,激發(fā)對精神的創(chuàng)造力和對美的欣賞力的全面發(fā)展能力,使兒童的音樂學習不是單一的能力學習,而是作為人格健康發(fā)展的重要過程。
鈴木音樂教學法是針對6~12歲兒童的結構化學習過程,由四部分組成。(1)“一對一”課程與小組課程的混合。多樣化的課程計劃意味著學生可以獲得不同方面的學習,因為“一對一”課程可以讓老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注意力到單個學生身上,這樣有助于老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且可以更高效地發(fā)掘學生的自身特點和才能;而小組課程可以提供一個更有支持性的環(huán)境,意思是通過學生之間的展示和對比,使學生自覺反思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2)聽很多的音樂。這是鈴木學生一定要進行的聽力學習,他們需要聽數(shù)百小時的音樂,因為培養(yǎng)聽音樂的能力可以有助于兒童盡早學會如何用耳朵分辨調式和音高,從而提升他們的演奏效率。(3)遍數(shù)的積累。重復有助于發(fā)展和磨煉音樂演奏所需的技能,并且有助于鞏固大腦的記憶和肌肉的記憶,讓學生在脫離樂譜的情況下同樣可以熟練地演奏樂曲。(4)家長的陪伴和參與。在鈴木音樂教學法中,父母需要參加每一節(jié)課、每一次練習和每一場演奏會。家長應當成為兒童學習過程中的驅動力的一部分,以確保他們的孩子不僅積極參加每一節(jié)課,而且在他們不玩耍的時候,會習慣聽音樂并優(yōu)先練習。
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獨生子女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兒童音樂教育,“音樂熱”一度成為熱門話題。僅2008—2018年,藝術培訓行業(yè)的市場規(guī)模從64億元激增到830億元,年平均增速30%左右。以鋼琴為例,鋼琴作為音域最廣、表現(xiàn)力最豐富的樂器,即使面臨購買成本高、學費昂貴、學習周期長等問題,依然無法阻止它成為兒童校外音樂學習的主流項目。根據(jù)2020年經(jīng)濟學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全國有超過4000萬的琴童,占世界琴童總數(shù)的80%。在這樣的大背景影響下,鋼琴學習成為很多孩子童年的“必修課”,鋼琴學習的普及成為必然趨勢。
圖1 2008—2018藝術教育行業(yè)的市場規(guī)模與增速
原本鋼琴學習是作為開發(fā)兒童音樂演奏能力,提升藝術品位和音樂審美的良好途徑,近年來卻由于不斷龐大的學琴群體,衍生出一些不良的現(xiàn)象,如跟風考級,應試化學習等,使得鋼琴學習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和意義,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總結為以下兩方面。
現(xiàn)階段從事兒童鋼琴教學的老師主要為師范大學的音樂學院和普通綜合類大學的音樂系畢業(yè)生。一方面,這些老師通常更側重于學生的鋼琴技法教學,日常教學過程中較重視彈奏技巧及曲目數(shù)量;教材往往以鋼琴考級教材為主,內容相對固化和刻板,缺少趣味性。教學和練習過程中,老師會忽視學生的聽覺感受,一味追求對譜面的準確彈奏和技法的硬性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教師自身的教育背景影響,一部分兒童鋼琴教師雖然掌握系統(tǒng)化的鋼琴理論知識,但對兒童教學方面并不了解,錯誤的教學方法和缺乏耐心、愛心等缺陷逐漸被暴露出來;另一部分兒童鋼琴教師即使熟練掌握兒童的系統(tǒng)教學方法,卻因為自身知識結構不完善同樣產生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弊端。
校外音樂學習本應是讓孩子從藝術學習中,汲取不同于校內課堂上或書本中的知識,陶冶情操,使興趣愛好多元化。但由于部分中國家長的不良心態(tài),如攀比心理、從眾心理、焦慮心理等,使得本應單純的鋼琴學習被蒙上了一層陰霾,不少琴童被迫參與考級、比賽。誠然,考級和比賽有助于孩子培養(yǎng)競爭意識、檢驗學習成果、提升鋼琴技能,但是,一味地追求獲得證書、獲獎,則失去了鋼琴學習原有的意義。Cathy Creswell(2008)在《治愈兒童焦慮:探索母親焦慮和行為在治療結果中的作用》中提出,通過對22對母子(孩子均為6~12歲)的觀察和研究發(fā)現(xiàn),由于母親與孩子之間天然的親近關系,如果母親陷入焦慮情緒,則孩子同樣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焦慮情況。倘若母親在治療過程中,焦慮情緒有所好轉,孩子的情況一定會有所好轉;若母親的焦慮情緒沒有明顯改善,孩子的焦慮情況不一定會有所變化。由此可見,家長的情緒及行為影響對兒童的鋼琴學習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干擾。通過對當前兒童鋼琴學習現(xiàn)狀的探究與了解,希望可以通過一個相對溫和且包容的方法進行一定的解決,因此選擇鈴木音樂教學法。
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育一些少數(shù)偉大、杰出的所謂‘天才’,而是希望通過音樂教育,把每一個孩子都提升到擁有一顆高貴的心靈與完美的人格到極優(yōu)秀的程度,而事實上這也是每一個人所應追求的目標?!币虼?對于中國兒童鋼琴學習的現(xiàn)狀可以提出兩方面的解決與建議。
通過合理且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為不同的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教學內容,激發(fā)兒童的音樂學習熱情和興趣,并通過音樂的學習得到更多有益于他們身心發(fā)展的內容。
同時,在一對一教學中,除了硬性的基礎知識,教學內容應遵從學生的興趣及意愿;課程中要多帶領學生聽作品和唱譜。除此之外,還應當帶領學生參加一些同年齡段的人之間的交流活動,如小型室內演奏會,音樂沙龍等。通過實踐與交流提升學生的演奏水平和知識內容,獲得良好的交際、應變、抗壓、勇敢等能力。如果作為音樂培訓機構的教師,則應該杜絕“批量化”教學,教學內容及時與學生和家長溝通、協(xié)商,并可以定期組織集體課程,比如曲目演奏展示等,加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使其可以自發(fā)學習。
6~12歲的兒童作為自控能力、理解能力都尚不成熟的狀態(tài)下,家長需要起到陪伴、幫助、督促的作用。上課和練琴時盡量陪同,加以提醒,并耐心地監(jiān)督孩子練琴,提高學習質量。同時,父母的陪伴可以使兒童更有安全感,全身心地投入課程學習中去。此外,日常生活中要帶領孩子聽大量的鋼琴作品,養(yǎng)成聽音樂的習慣,同時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以求達到更好地學習成就和健康的身心發(fā)展。
6~12歲作為兒童教育的關鍵時期,這段時間內的孩子開始擁有獨立和自我意識,在這個時期進行鋼琴學習,不僅是對音樂技能和藝術審美的培養(yǎng),更多的是對兒童健全人格、全面能力和良好品質的培養(yǎng)。在此期間,老師應當付出更多的愛心,做好傳授知識和引導學生的工作;家長應當付出更多的耐心,做好陪伴孩子學琴、練琴,并從生活中培養(yǎng)他們良好習慣的重要任務。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真正實現(xiàn)培養(yǎng)一個德才兼?zhèn)涞男聲r代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