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晴加 蔡振偉
摘? 要: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跑步運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反觀小學學校體育,跑步作為體育的一項常規(guī)教學內容,卻一直是學生反感、教師苦惱的一個難題。追溯緣由,無非是單一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了心理壓力,大大削減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文認為,通過課程的改革以及形式的創(chuàng)新,跑類教學內容可以衍生出多樣化的活動形式,從而達到這項運動所期望的目標和效果。
關鍵詞:樂跑;主觀能動性;運動體系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2)03-0044-02
一、背景聚焦
(一)課堂體質檢測訓練帶給學生疲憊感及恐懼感
在體育教學中,關于跑的教學內容一直是學生最排斥的,他們對此存在一定的心理恐懼感。跑步是學生每學期的必測內容,所謂的跑步練習變成了枯燥的“刷圈”,以追求速度上的突破。這種方式一定程度上給學生帶來了心理壓力,學生對跑步也產生了一定的抗拒心理。因此,很多學生不愿意主動參與到跑步這一項運動中去。
(二)新課改形勢下小學體育選修課程長遠化發(fā)展的需要
小學體育教學內容十分豐富,跑類運動只是體育教學課程標準的一部分,開設跑類運動拓展課,希望通過多形式的教學,激發(fā)學生的跑步興趣,增強體能,磨煉意志,并了解更多的專業(yè)知識,從內心深處接受并愛上這項運動,從而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跑步這項運動中去。
二、探求突破:“yue”跑三步曲
(一)“約”,養(yǎng)成好習慣
1.新課程改革----——開設“樂跑”拓展課。開設此課程的目的主要是:健身和減重。地點選用學校操場和學生家附近空地,時間安排為每周2課時。利用學校課程資源,課程的對象來源為校園內現(xiàn)有對跑步鍛煉有需求的學生群體,保證拓展課程的可操作性,并結合這類學生的運動訴求,將參加課程的教師和學生進行分組,大致分成體重管理組和健身組。在了解參加學生的運動訴求后制定達標運動標準,并對學生制定四個要求:每周至少跑2天;每次不低于0.8公里;每個組的配速不低于12分鐘/公里;每周需完成最低跑量(表1)。
學生們在鍛煉時佩戴運動手環(huán),通過數(shù)據追蹤和SPSS統(tǒng)計分析,對每周進行實時數(shù)據匯報,并對兩個組別的完成率進行統(tǒng)計(表2)。
通過預設目標,學生堅持練習,完成率逐步提高。數(shù)據顯示兩組第二次完成率較第一次略有提高,同時體重管理組完成率總體高于健身組。在完成一次次的跑步計劃后,學生慢慢提升了跑步的自信心和能力。
2.為了鼓勵和促進學生跑步鍛煉的積極性,教師采用結對合作的方式進行,使一名跑步能力較強的學生和一名跑步能力較弱的學生組隊合作,結伴跑步,定時打卡(21天習慣養(yǎng)成法)。相互鼓勵并監(jiān)督,讓學生找到歸屬感和存在感,激發(fā)為團隊作戰(zhàn)的集體榮譽感。
(二)“悅”,越跑越快樂
1.情境創(chuàng)設,改變心境
根據教學內容,從實際出發(fā),設計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并結合運動負荷進行合理安排。在校園教學時,采用設路障的游戲,通過闖關形式完成練習內容。比如利用體育器材設置成“高山”“河流”“山洞”等形式的障礙跑,降低學生對距離感的認知負擔,提高新鮮感。
2.設置彈性評價標準
改變慣用的以時間長短為考核標準的評價機制,也不進行個體間的相互比較。結合最初的運動訴求,制定個人彈性的評價標準,每次活動進行自我比較,登記數(shù)據,總結前后的活動差異及變化(圖1)。
(三)“躍”,完成自我突破
1.提升認知,學會專業(yè)跑步
跑步能力的提升不僅僅是指體能上的提升,還應更好地根據客觀事實去設計跑步的方案,做到跑前充分準備,跑中沉著應對,跑后科學放松,以達到科學化鍛煉的目的。
2.建立階梯型訓練模型
運動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中也要遵從從易到難、從低負荷到高負荷的原則,將教學安排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信心建立階段,設置定向運動,以團隊合作的形式為主,運動量相對較小,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增強自信心。第二階段為能力提升階段,主要通過游戲法、競賽法等手段,轉移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愉快的環(huán)境中提升自我能力。第三階段為能力鞏固階段,通過運用21天習慣養(yǎng)成法,在學生不斷突破自我以后,使其形成一種固有的生活常規(guī),并以朋友之間“集贊”方式進行鼓勵,以達到鞏固的效果。第四階段為自我突破檢驗階段,通過初期設立的對照組,進行自我對照、個體間相互對照及小組對照,總結自身取得的成果。
三、成果收獲
(一)學生對于跑步類拓展課產生積極評價
課程的設置中,通過越野頻道建模、分組定向運動達標、游戲追逐提升、“點贊打卡”鞏固、競賽計時突破等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夠尋找到興趣點,從而能夠對跑步類課程產生較為濃厚的興趣,能在課余時間主動地參與到關于跑類的運動中去,并且養(yǎng)成每日“打卡”鍛煉的習慣,促進體育運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學生對跑步運動的認識所產生的本質改變也符合“終身體育”觀的發(fā)展規(guī)律,有學生表示:“當初選擇樂跑拓展課的初衷是為了減肥,但通過老師一系列的鼓勵引導及科學訓練之后,就喜歡上了跑步,每天傍晚5點我都會準時出現(xiàn)在學校操場,即使是放假也會進行跑步鍛煉?!?/p>
(二)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跑步知識儲備
在運動裝備選擇方面,根據個體的運動訴求,通過同一運動形式下匹配不同的裝備進行對比,以達到運動裝備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做到“精”而“實”,不讓其成為運動中的累贅品。在運動裝備選擇中重點研究了跑鞋的選擇,通過對學生足弓面積及弧度的分析,設置同個體同距離異裝備的實驗方式,分析樣本的運動疲憊感,從而得出“扁平足需平穩(wěn),高足弓要減震,正常足選輕便”的結論,為跑者的跑鞋選擇提供借鑒(表3)。
在跑步能力認知方面,通過設立對照組,形成對跑步姿態(tài)定型的概念,對相關數(shù)據每日記錄總結。通過引導學習之后,學生有了更精確的定位,也掌握了專業(yè)知識,可以較好地根據實際狀況制訂適合學生的跑步計劃,可以輕松地處理在跑步中所產生的問題。
(三)“樂跑”運動與校體育課程的完美結合
課程標準提出體育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開發(fā)教育資源,建立多元化的體育教學體系。“樂跑”形式的訓練方法可穿插于傳統(tǒng)體育教學的熱身及游戲環(huán)節(jié)中,從而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常規(guī)的體育課教學過程中,繞場慢跑的熱身活動顯得較為枯燥,通過結合“樂跑”形式的方法如圖形跑、定向跑、變形跑等多種方法,可調動課堂的氣氛。而學生每一學年所要經歷的體質測試也借鑒了其訓練方法,在體質測試中,中長跑對于學生來說是難度相對較大的一個項目,因此,在體育課教學過程中,建議充分利用學?,F(xiàn)有場地,用場地界線設置跑步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