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榆昆
在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比賽中,由四川音樂學院舞蹈學院選送的作品《年輪》,得到了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主席馮雙白與北京舞蹈學院院長郭磊的一致好評。同時其新穎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讓學者們在對中國民族民間舞作品創(chuàng)作上,如何平衡“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引發(fā)深思。該藝術作品是由青年編導楊暢于2019年參加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采風創(chuàng)作活動孕育而生的。在廣西壯族村落中,村民們一旦有心事就會趕往大樹下進行祈福,這一特殊生活現象與獨有的民族信仰,促使編導產生了創(chuàng)作沖動。
《年輪》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在于編導能借舞蹈而言說出多重辯證思想。加拿大美學家弗朗西斯·斯帕肖特于20世紀80年代以《哲學為何忽視了舞蹈》一文,探討了舞蹈在藝術哲學中的缺席問題,西方哲學家大都喜歡把人的肉體與精神分離,但依照中國哲學的整體觀來看,是講究著身心“一元論”,借“器”傳“意”。
一、向上生長 向下扎根
在舞臺上方懸掛著“大樹”這一道具,借燈光的折射將“樹影”打落在舞臺上,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靶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作為“器”的樹下群舞演員,他們既被賦于了“樹根”的含義,頑強拼搏,同時又體現出了壯族兒女在祖國母親的庇佑下,茁壯成長。在動作語匯上,群舞演員不僅采用了生活化的動作,如張望、擦汗、播種等,直接將觀眾“拽入”到壯族人民勞動耕耘的場景中。同時也運用了仰望大樹與撫摸大地的肢體語言,將壯族人民對于神明的信仰有效地詮釋出來。
編導巧妙地借“大樹”這一“能指”,表達出向下汲取養(yǎng)分只為向上頑強蓬勃生長的“所指”,這也正昭示著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理念——向下深扎民間,找尋根脈,同時向上大膽創(chuàng)新,發(fā)芽開花。當下的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不僅僅是繼承,還需要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要符合當代人審美需求,傳遞出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萬物輪回 生生不息
作品《年輪》中兩名主跳演員起初站在舞臺的對角線上,進行緩慢的順時針圓形調度,之后加速奔跑,在節(jié)奏處理上形成鮮明對比。二人的藝術造型具有特殊性與民族性——雙腿分開,雙手打開彎肘向上或者一手叉腰、一手屈肘向下,這些形態(tài)都是源于壯族的“蛙崇拜”。舞蹈語言上抓住了壯族舞蹈內在的動律,依據形象的需求,大膽加工“原生態(tài)”動作,充分發(fā)揮肢體的能動性,以期更加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
編導借一男一女,表達著“日與月”、“陽與陰”的關系。體現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講究的“辯證”思想,強調宇宙萬物、人與自然、社會的對立統(tǒng)一。但是對立不是目的,而統(tǒng)一、和諧才是關鍵。老子談道,“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以“和”為至尚原則;孔子提出“扣其兩端用其中”,認同過猶不及的“中庸”觀。在中國哲學角度來看,唯有“和”原則才是實現“道”,維持宇宙、自然、社會,乃至人自身生存與發(fā)展的尚佳途徑。只有日月和諧運轉,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yè)。編導還采用了雙人舞托舉,傳遞著歌詞“山中只見藤纏樹,世上哪見樹纏藤”所蘊涵的情愛纏綿之意,呈現出二人之間的相遇、相愛,象征著這一民族生命的延續(xù)。
三、內外空間 虛實相生
男女領舞代表著“日月、陽陰”,營造出“外部空間”的虛境。樹下群舞演員塑造出“勞動人民”與“樹根”的藝術形象,產生出“內部空間”的實境。一男一女與群舞之間以共鳴、消長、模進等方式相呼應,以此來平衡兩個空間的關系,促使生發(fā)出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喚起了觀眾的藝術想象并引發(fā)情感上的共鳴。其次,舞蹈意境的營造還離不開舞美的輔助,《年輪》除了保持內在的民族韻味之外,還更加追求觀賞性與整體性。編導注重音樂、燈光、道具、色彩的運用,強調舞蹈藝術的綜合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