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梅, 朱景鑫,鄭 坤,趙云波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佳木斯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2.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增生性瘢痕(HS)是人體組織創(chuàng)傷修復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產(chǎn)物,其組織學特征在于成纖維細胞的過度增殖和細胞外基質(zhì)的過度沉積[1],嚴重影響了人體的結構及功能,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研究表明,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1(TGF-β1) 是重要的促纖維化細胞因子,其異常表達是促進增生性瘢痕形成的主要因素[2]。Smad家族作為TGF-β下游重要的信號分子,可對活化的TGF-β受體復合物作出應答,參與調(diào)控增生性瘢痕的形成[3],可見TGF-β1/Smad 信號轉(zhuǎn)導通路在增生性瘢痕發(fā)病中起著關鍵作用,并且可能成為防治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重要靶點。姜黃素是從姜黃等植物的根莖中提取的一種多酚類活性物質(zhì),具有抗炎、抗腫瘤、抗氧化、抗纖維化等多種藥理作用[4]。本次研究通過不同濃度的姜黃素對瘢痕模型進行治療,探討姜黃素對TGF-β1/Smad 信號通路存在的影響,為姜黃素治療增生性瘢痕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jù)。
姜黃素(美國Sigma公司,與黃凡士林,液體石蠟配制成不同濃度軟膏);戊巴比妥鈉(上海榕柏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蘇木素、伊紅染色液(碧云天生物技術);反轉(zhuǎn)錄試劑盒、RT-PCR試劑盒(大連TaKaRa公司);石蠟切片機(德國);實時熒光定量PCR儀(美國安捷倫公司);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計(美國Thermo Fisher公司);顯微鏡(DM 2000)(奧林巴斯株式會社)。
12只健康新西蘭大白兔,雌雄不限,體質(zhì)量2.0~3.0kg,由遼寧長生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適應性喂養(yǎng)3d。隨機留取3只為對照組,其余兔子參考李薈元[5]方法,構建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戊巴比妥鈉耳緣靜脈麻醉后,常規(guī)消毒,在兔耳腹側中段做6個直徑為1cm的圓形全層皮膚缺損創(chuàng)面,創(chuàng)面深至軟骨層,完整去除軟骨膜,相鄰創(chuàng)面間隔1cm以上,壓迫止血后創(chuàng)面暴露,自行結痂愈合,2周左右創(chuàng)面完全上皮化。
1.2.2 實驗分組及給藥
術后2周左右,創(chuàng)面痂皮自然脫落,將動物隨機分為3組,瘢痕模型組(B組)涂抹不含姜黃素的軟膏基質(zhì),姜黃素低劑量組(C組)及姜黃素高劑量組(D組)涂抹濃度為2.5%、10%的姜黃素軟膏,每次0.1g,每日2次,連續(xù)用藥28d。3只正常皮膚對照組(A組)不予特殊處理。
1.2.3 標本取材及處理
實驗結束后,戊巴比妥鈉耳緣靜脈麻醉將白兔處死,留取瘢痕組織(每組36個),一部分用甲醛溶液固定,石蠟包埋后切片進行HE染色觀察,另一部分保存在-80℃的冰箱中備用,用于PCR 檢測。
1.2.4大體形態(tài)學觀察及瘢痕增生指數(shù)(HI)的測定
給藥結束后,觀察瘢痕組織顏色、硬度及厚度的改變。用游標卡尺測量兔耳瘢痕的厚度 (瘢痕隆起的最高點至軟骨表面的垂直距離)及瘢痕周圍正常皮膚的厚度(正常皮膚至軟骨的垂直距離)[1],二者相除即為HI。
1.2.5 病理組織學觀察
標本用4%甲醛溶液固定,梯度酒精脫水、二甲苯透明、石蠟包埋,4~5μm厚度切片, 按照蘇木素-伊紅(HE)染色操作步驟進行,中性樹脂封片。顯微鏡下觀察各組瘢痕組織的病理學改變;隨機選取5個視野,高倍鏡下計算各組瘢痕中單位面積的成纖維細胞數(shù)目(NA),結果取均值。
1.2.6TGF-β1、Smad2、Smad3mRNA檢測
取各組組織0.5g放入EP管中,按照Trizol總RNA提取試劑盒說明書提取組織內(nèi)RNA,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RNA的含量和純度;按照逆轉(zhuǎn)錄試劑盒說明書操作,將各組總RNA進行cDNA合成,所得cDNA置于-20℃保存;產(chǎn)物cDNA進行RT-PCR擴增實驗,反應體系如下:SYBR qPCR Mix 10μL、上游/下游引物各1μL、DEPC水7μL、cDNA 1μL;反應條件如下:95℃預變性30s,95℃變性5s,60℃退火30s,共40個循環(huán)。各基因引物序列如下:
TGF-β1:(F)5’-TGGAACGGGCTCAACATCTACAC-3’,(R)5’-AATGTACAGCTGCCGCACAC-3’;Smad2:(F)5’-CAGCGACCACCAGATGAAC-3’,(R)5’-AGGAGATGGAGCACCAGAAT-3’;Smad3: (F) 5’-CAGCGACCACCAGATGAAC-3’,(R)5’-AGGAGATGGAGCACCAGAAT-3’;GAPDH:(F)5’-ACCACAGTCCATGCCTACAC-3’, (R)5’-TCCACCACCCTGTTGCTGTA-3’,所有引物均由大連寶生物有限公司合成。反應結束后整理數(shù)據(jù),以GAPDH為內(nèi)參基因,記錄各樣本Ct值作為統(tǒng)計參數(shù),利用靶基因量=2-△△Ct公式計算各個基因mRNA 的相對表達量。
模型組中瘢痕增生明顯,瘢痕厚度約為正常皮膚的2.5倍,瘢痕質(zhì)地較硬,顏色深紅;姜黃素藥物組中瘢痕增生較慢,瘢痕體積減小,質(zhì)地變軟,顏色變淺,姜黃素高劑量組改善尤為明顯,瘢痕顏色基本接近正常膚色;各組瘢痕均未超出原創(chuàng)傷范圍。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中HI明顯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模型組相比,姜黃素組HI明顯降低,且姜黃素高劑量組小于低劑量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各組兔耳瘢痕增生指數(shù)、成纖維細胞密度的比較
HE染色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中可見大量成纖維細胞及排列紊亂的膠原纖維,并伴有炎細胞的浸潤;姜黃素組相對于模型組,成纖維細胞則明顯減少,膠原纖維排列相對規(guī)則,高劑量組改善更加明顯,見圖1。
對照組 模型組 姜黃素低劑量組 姜黃素高劑量組
模型組中NA顯著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姜黃素組中NA顯著低于模型組,且姜黃素高劑量組明顯低于低劑量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中TGF-β1、Smad2、Smad3 mRNA 表達水平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模型組比較,姜黃素高、低劑量瘢痕組織中TGF-β1、Smad2、Smad3 mRNA的表達水平均明顯降低,且高劑量組變化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2。
圖2 TGF-β1、Smad2、Smad3 熒光定量PCR檢測
HS 是一種皮膚纖維增生性疾病,其形成和發(fā)展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生物學過程,是機體在一系列刺激下多種因素通過多種途徑作用的結局[6],目前其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臨床上亦缺乏特異有效的治療藥物。
姜黃素是姜黃的主要活性成分,近年發(fā)現(xiàn)其具有抗纖維化作用。王學敏等[7]研究證實,給腎臟缺血再灌注后腎小管間質(zhì)纖維化的大鼠灌胃姜黃素后,腎小管及間質(zhì)纖維化明顯減輕,腎組織中膠原纖維含量明顯降低,腎功能的生化指標明顯好轉(zhuǎn),并與姜黃素劑量高低呈正相關。秦開秀等[8]研究發(fā)現(xiàn),姜黃素可以抑制人皮膚成纖維細胞的增殖,使S期細胞數(shù)減少,G1期細胞數(shù)量增加。本實驗采用不同濃度的姜黃素軟膏對增生性瘢痕模型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姜黃素能抑制瘢痕的形成,10%姜黃素軟膏效果尤為明顯,瘢痕平坦,瘢痕顏色接近正常膚色,組織學切片可見成纖維細胞密度明顯下降,膠原纖維排列規(guī)則,提示姜黃素抑制瘢痕的形成。
TGF-β1是目前已知的與瘢痕形成關系最密切的細胞因子,其廣泛存在于哺乳動物中。在創(chuàng)傷修復過程中,其作為一種強趨化因子,能刺激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通過自分泌及旁分泌使TGF-β1局部濃度升高,通過自身誘導功能促進成纖維細胞增殖、膠原蛋白合成,并抑制細胞外基質(zhì)的降解[3]。通常情況下,TGF-β1 在細胞內(nèi)不具有活性,它必須通過TGF-β1/Smad信號通路發(fā)揮上述生物效應。機體創(chuàng)傷時,活化的TGF-β1受體復合物啟動了細胞內(nèi)信號級聯(lián)轉(zhuǎn)導,Smad蛋白則是接受該受體激活的信號蛋白,是TGF-β1信號傳導的關鍵介質(zhì)[7]。Smad 蛋白包括受體活化型Smad(R-SMADs)、共同通路型 Smad(Co-SMADs)、抑制型Smad(I-SMADs)[2]。Smad2、3作為重要的R-Smad 蛋白,激活磷酸化后會將TGF-β1的刺激信號從細胞漿轉(zhuǎn)移至細胞核內(nèi),觸發(fā)靶基因轉(zhuǎn)錄,促進纖維化基因過度表達,膠原過度增值,導致瘢痕形成[9]。
本實驗RT-PCR結果顯示:模型組中TGF-β1、Smad2、Smad3 mRNA表達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姜黃素藥物組中TGF-β1、Smad2、Smad3 mRNA明顯低于模型組,且高劑量組變化更明顯(P<0.05 ),提示姜黃素通過抑制TGF-β1和其下游信號Smad2、Smad3的表達來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證實了TGF-β1/Smad 信號通路與增生性瘢痕之間的關系,也為姜黃素的臨床應用提供一定的實驗依據(jù)。
綜上所述,姜黃素對皮膚增生性瘢痕形成具有一定的抑制和改善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TGF-β1/Smad通路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