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舒婷,顧橙鋮,劉帥
中國古典園林是中國歷史進程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而在這顆明珠中,最受人矚目的便是其中的“意境”構(gòu)成。簡單來說,意境即視覺表達了園林的色、形、布局,體現(xiàn)園林設計中虛實相生的意境;觸覺的營造能夠使人們直接地感知環(huán)境,改造環(huán)境;聽覺、嗅覺、味覺的復合感受帶給觀者更進一步的感受。這種感受都是中國古典文化中的詩情畫意所形成的,帶給人們感受自然、欣賞自然等不同的心理暗示,只有深刻體會園林設計中的意境,才能夠引起心理的共鳴。
中國古典園林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不同朝代的社會、經(jīng)濟等情況,還暗含著中國人自然觀念、人生態(tài)度等的演變,同時蘊含了許多的詩詞歌賦以及哲學思想、山水花鳥繪畫等傳統(tǒng)藝術(shù),凝聚了中國古代文人及工匠的智慧。中國古典園林所追求的最高審美境界是意境,“意”為園主的思想感情,“境”為園林景觀。其理論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的道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玄學乃至唐佛學的本體論。從本體論演化到“意境”之中,可以解釋為五感再加上情景交融的詩情畫意。即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與中國特有的文化,園林設計通過對五感的精心布置,具象化地傳達給人們以自然生態(tài)的信息。只有在深入了解造園的意境之后,才能在之后設計園林時掌握正確的造園意象。
意境初感——視覺感受
造園講究“可觀、可游、可居”,可見視覺的營造是中國古典園林呈現(xiàn)意境運用的手法之一。我們在游覽園林的時候,能從中體會造園者在設計中所呈現(xiàn)的意境。通過布局、色、形等體驗到造園手法中體現(xiàn)的視覺藝術(shù)。
古典園林的布局借由對景、借景、框景等布局總能給人們帶來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景物與建筑之間錯落有致,營造了無限的意境空間,能讓人感悟大自然的浩瀚。園林中色彩豐富,色與色之間相互影響?!皥@林中求色,不能以實求之。北國園林,以翠竹朱廊襯以藍天白云,以有色勝。江南小園,小閣臨流,粉墻低壓,得萬千形象之變?!眻@林中色彩之間相映成趣,通過造園者的和諧調(diào)配,營造園林的景點和意境。蘇州網(wǎng)師園中射鴨廊(圖1),樹與建筑,建筑與天空形成色彩之間的對比,給人們帶來虛與實的體驗。園林建筑的形態(tài)設計在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變化。北方園林建筑外形典重敦厚,北京“枕巒亭”屋頂線條平直、重檐,與周圍崢嶸崎嶇的山石形成對比,給人們帶來北方園林的莊重意境感。江南園林中的建筑多是彎曲飛檐,造型流暢,蘇州留園冠云亭中,其輕盈欲飛的姿態(tài),仿佛與自然融為一體,給園林景觀帶來流動感。
中國園林經(jīng)過設計者多手段的設計布局,呈現(xiàn)出園林與眾不同的藝術(shù)韻味,讓人們在觀看園林時不自覺地代入自己的情思,感受園林的意境。如果沒有對造園中意象的深入了解,園林的設計將只會程式化模仿,出現(xiàn)大同小異的通病。
意境遞進——觸覺感受
觸覺作為一種知覺系統(tǒng),可以將分散的各種感覺統(tǒng)一起來,能夠使人們直接感知環(huán)境,改造環(huán)境。在造園手法中觸覺的營造是視覺營造的進一步提升,增加了人與自然的互動性。園林中觸覺的營造對人們體驗意境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在園林游覽體驗中,觸覺的感受不僅僅是通過手的接觸而獲取切身體驗,其中還包含兩方面的含義:即人對園林材料的直接觸摸體驗;對園林中自然因素的體驗。當人們在觀賞園林時,不斷感受著門窗、地面等的質(zhì)感和歲月的氣息。蘇州拙政園的“玉壺冰”(圖2),其窗戶和地面鋪裝等等細節(jié)都裝飾成冰裂紋、能夠讓人想起冰面光滑而冰冷的手感。計成在《園冶》中寫道:“暖閣偎紅,雪煮爐鐺濤沸”,人的觸覺可以感覺所處空間中空氣的冷暖干燥,對人們在場所的感知和體驗有著較強的影響。如拙政園的“荷風四面亭”,讓人體會到清風吹拂的觸感。
此類觸覺感受同視覺一同進入人們的認知,讓人們在觀賞時不僅僅是局外人,而是以身體與環(huán)境有著直接的交流方式“存在”于環(huán)境中的知覺主體。
意境進階——嗅覺、聽覺、味覺
在五感中,嗅覺、聽覺、味覺是在造園過程中容易讓人忽視的感受。用嗅覺感受園林中的氣味,達到心靈的感觸,形成意境。至于聽覺,則是利用自然之聲營造。還有味覺感官的參與,能夠讓觀賞者在環(huán)境中的體驗感增強,在腦海中建立美好的印記。中國古典園林在意境營造中,善于利用嗅覺、聽覺、味覺將人們心中的自然客觀轉(zhuǎn)化為主觀情感上的升華。
園林中大量的植物花卉能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感觸。網(wǎng)師園的“小山叢桂軒”可以說是以香味入境的代表作,在建筑周圍種植桂花,當花開之際,香氣彌漫,牽引著人的情思到園景中。傳說中園主因神話“桂枝蟾宮”,于是認為居住在桂花香氣之中,就像生活在廣寒宮中,這樣桂花就有了仙居之處的特殊含義,和過著仙人般的生活的思想相契合。中國的許多古典園林在造園之時都會考慮聽覺藝術(shù)的營造,并通過獨特的手法進行設計。揚州個園冬景區(qū)的南墻上有二十四個風音洞(圖3),當冬天來臨北風呼嘯,孔與孔之間的反射穿梭,風聲在孔洞中產(chǎn)生共鳴,發(fā)出呼嘯之聲,營造了寒風料峭的氛圍。俞越《九溪十八澗》中寫道“重重疊疊山,曲曲環(huán)環(huán)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樹”表達了水聲的音樂性。拙政園里的聽雨軒,庭前種植了大片荷花、芭蕉以及翠竹,每當下雨之際,就能聽到雨點擊打植物,詩意盎然,讓聞者感受開明與寧靜。中國園林中對于味覺營造在果實上最為突出,在果實成熟的不同時期,其帶給人們的味覺感受也是不同的,果實的不同品種也能給人們不同的體驗暗示,惠州西湖中“荔浦風情”景點,湖邊種植大量的荔枝樹,讓人們在游覽之時獲得荔枝甘甜果味暗示。
通過對嗅覺的營造讓人們的情緒和心境相關(guān)聯(lián),使人親切地感受大自然。聽覺,讓人們在園林中感受自然之聲,在環(huán)境與聽覺的結(jié)合下感受更豐富的意境。味覺以其獨特的方式營造園林意境,帶給人們不同的心理暗示。園林中常有以果實命名的主題園林,果園常給人一種回歸自然,回歸山野的心理感覺。
意境構(gòu)成——情景交融
古典園林是中華文化的珍寶,意境是古典園林的關(guān)鍵構(gòu)成,是中國古典美學中重要的部分。除了對五感的感受,對于五感的構(gòu)成是基于造園者對客觀事物的準確觀察、體驗,進而與客觀事物產(chǎn)生共鳴,再通過想象,將主觀事物重新塑造,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現(xiàn)出來,于是產(chǎn)生了意境的最終構(gòu)成,即情與景的相互交融。
中國古典園林素有“凝固的詩、立體的畫”之稱。所以意境實際上就建立在文學藝術(shù)的基礎(chǔ)之上。早在數(shù)千年前中國古典園林就與古典文學繪畫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秦漢時期,古代帝王為了實現(xiàn)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的理想,將山水營造成天宮仙境,最典型的就是秦漢時期的“一尺三山”。這一時期與神話傳說、歷史經(jīng)典有關(guān)。發(fā)展到魏晉時期,文人園林開始興起,文人墨客通過匾額、楹聯(lián)等手段抒發(fā)感情。在蘇州的拙政園,有兩處賞荷的場所,一處名為“遠香堂”,引用周敦頤《愛蓮說》之“遠香益清”,另一處則是“聽留館”,來自李商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運用不同的詩詞含義營造出不同的意境體驗。園林中的自然風光的分布富有詩意,詩詞中描繪風景,二者之間互相吸收,相輔相成??梢哉f,離開了詩畫,源遠流長的園林文化也不會有如此之高的成就。
意境是對客觀景物的一種藝術(shù)化的領(lǐng)悟,這種感悟是借助五感,通過藝術(shù)的感受凝練而成的。由于每個人對于藝術(shù)的理解不同,每個人對意境的感悟與欣賞也不相同。正因如此,園林的設計者根據(jù)自己的情懷打造獨一無二的園景意境。
中國園林中通過有形的景色來抒發(fā)無限的情感,在造園中以人為本,滿足人的五感審美。意境,不僅指的是所見所看,如果只談所見,春天將只是綠色,就不會有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中豐富的感受。若能使參觀者的五感齊發(fā)并且與情愫能夠相互溝通,就可以形成多樣化立體的審美感受。在游覽園林時,就不僅僅是簡單地觀賞美景,而是能夠體會到美景背后豐厚的內(nèi)涵。
作者單位:南京藝術(shù)學院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