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明艷
到了唐代,有一類詩人被稱為“邊塞詩人”,他們或到邊塞尋求建功立業(yè)的機會,或因向往邊塞風(fēng)光和塞外生活而到邊地漫游,或?qū)Τ⒌母F兵黷武表示不滿,從而寫出了一首首以邊塞生活和自然風(fēng)光為題材的詩。在眾多邊塞詩人中,岑參的地位和影響比較大,他曾兩次出塞,在邊塞創(chuàng)作了許多有名的詩歌,《戲問花門酒家翁》便是一首詼諧輕松、別具一格的小詩。
戲問花門酒家翁
〔唐〕岑 ?參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甕花門口。
道旁榆莢仍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
說是戲問,其實是友好地開個玩笑。詩人說,您這位老人家已經(jīng)七十歲了還在賣酒,無數(shù)個酒壺和酒甕擺放在花門樓口。道路旁的榆莢就像一串串銅錢,我摘下來用它買酒,您可愿意賣給我呀?榆莢也叫榆錢兒,是榆樹的種子,因為它長得特別像串起來的銅錢,所以叫榆錢兒。我想,看在岑參寫得好詩的份兒上,這位老翁大概真的會愿意讓他用榆莢來沽酒吧?
據(jù)歷史記載,岑參的家族曾經(jīng)相當(dāng)顯赫,他的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曾出任過宰相。但是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其伯祖父因不同意立武承嗣(武則天的侄子)為太子而被誅殺,家道日益衰落。大約公元715年,正是國力空前強大的盛唐時期,岑參出生了。雖然他的父親曾經(jīng)出任過刺史,但不幸的是,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岑參的幼年因此過得非常孤貧。
岑參從小就聰慧過人,5歲能讀書,9歲能寫文章,是人們眼中的神童。公元737年,岑參懷著遠大抱負(fù)來到長安,想要為朝廷效力,但并沒有如愿。后來,他遇到了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被后人稱為“七絕圣手”的王昌齡,在詩人王昌齡的影響下,年輕的岑參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biāo)——去邊塞建功立業(yè)!期間,他寫下了許多表現(xiàn)邊塞風(fēng)光、軍旅生活、思鄉(xiāng)之情的詩歌,如:“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保ā洞冎凶鳌罚?/p>
岑參與高適、王昌齡、王之渙被譽為“四大邊塞詩人”。人們對邊塞的印象,往往是黃沙漫天,歲月苦寒。站在玉門關(guān)外無邊無際的沙漠中時,會令人想到王昌齡的“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從軍行七首·其四》),想到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涼州詞二首·其一》),想到高適的“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燕歌行》)……而岑參的這首《戲問花門酒家翁》,卻用生活化的語言,描繪了詩人在春暖花開的涼州城中,與賣酒老人打趣的畫面,仿佛讓我們看到了邊塞人苦中作樂的生活態(tài)度,也展現(xiàn)了盛唐時期人們樂觀、開闊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