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軍信
小學語文國學經典誦讀課程具備較強的功能性,這種功能性與學生現階段的學習與發(fā)展并不存在直接的聯系,但是會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產生深刻影響。實際上,受限于小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和生活經驗積累水平,學生往往很難理解國學經典中的實際內容。此時,教師應帶領學生參與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并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優(yōu)化國學經典內容的實際表現形式。更為關鍵的是,國學經典誦讀為小學生提供接觸我國傳統美德的載體,并且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優(yōu)秀資源,能提升整體的教育教學效果。
語文是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之一,其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在素質教育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小學階段是受教育者健全思想、完善自身人格的黃金階段,在此階段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滲透中華傳統美德具有積極意義。語文教師應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經典誦讀,帶領學生重回歷史,親身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于陶冶其情操,培養(yǎng)其優(yōu)秀的人格品質,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基于此,本文將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分析國學經典誦讀以滲透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性和有效策略。
一、國學經典誦讀活動開展的重要意義
小學階段通過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始終占據重要的地位,它發(fā)揮了言傳身教的作用,對兒童智力和心智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從中挖掘出符合社會主義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的行為習慣。一方面,國學經典誦讀是傳統文化的思想和智慧的結晶,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經典誦讀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和文學底蘊,在詩詞歌賦的影響下感受文學作品的魅力,使學生在文學閱讀中受益匪淺。另一方面,學習中華傳統美德有助于學生塑造健全人格。語文教師進行正向引導,講解傳統美德小故事,還能使學生以古代圣賢為榜樣,了解做人做事之道。
二、誦讀國學經典的基本原則
(一)誦讀內容與年齡相匹配原則
和其他教育階段思想道德教育不同的是,小學階段的愛國道德教育更側重于宏觀的感悟和微觀的舉例,不強調理性內容。例如,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宏觀角度下教師會指導學生對國家、社會、美好生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微觀角度下教師會通過英雄、模范、國學誦讀活動等實際事跡讓學生在意識層面受到感悟和熏陶。因此,通過宏觀和微觀的共同作用,小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傳統道德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等內容都會有一個重新的理解和認識,并在意識深處產生正確的價值觀萌芽,而這些萌芽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指導學生在行為方式和行為內容上發(fā)揮深層的作用。小學國學經典誦讀的內容需要精心選擇,保證內容與學生的年齡段相匹配。眾所周知,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語文知識結構建立尚未健全,對一二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比較適合誦讀《弟子規(guī)》和《三字經》等。這些國學經典的內容具有生活性,與學生的生活相關。通過誦讀,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還可以優(yōu)化其思想品德。對三四年級的學生而言,可以安排其誦讀《論語》等內容,該階段的學生具有一定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通過誦讀“吾日三省吾身”等經典語句,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五六年級的學生而言,可以安排學生誦讀《大學》等內容,通過誦讀其中具有內涵的語句,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得到指導意義??傊W階段是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教師需要精心安排國學經典誦讀內容,促進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提升文學素養(yǎng),有助于其全面發(fā)展。教師要通過國學誦讀活動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在教育學生的同時提高自己的素養(yǎng),認識國學的內涵,以愛國教育為中心開展教學工作,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優(yōu)勢特點,用歷史人物和事件等特殊資源喚醒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愛國精神和強烈歷史責任感的新時代青少年,體現愛國教育的價值。
(二)誦讀講解模糊性原則
在小學階段,誦讀國學經典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學生文學底蘊,優(yōu)化其思想品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講解國學經典的內容。但是不需要進行精細化講解,對小學生而言,古文中的“通假字”和“古文直譯”等內容具有一定難度,如果對其進行詳細講解,可能會對學生造成一定負擔,長時間下去,學生可能會降低誦讀國學經典的興趣,不利于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堅持模糊性原則,可以在古文講解過程中,多采用意譯,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誦讀偏好差異性原則
誦讀國學經典有助于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內容,開闊學生視野。簡言之,課外閱讀需要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因此,在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結合學生的誦讀喜好,設定誦讀內容。在備課階段,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差異性,準備多篇與學生相互匹配的國學經典內容,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喜好和閱讀需求進行選擇。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教學內容模式化。素質教育倡導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因此,在教學和誦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盡量避免統一化的教學模式,堅持差異性原則,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為其提供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進行合理指導和引導,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其個性化發(fā)展。
三、小學語文國學經典誦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部分學生學習中華傳統美德的興趣不高
現階段,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出現在學生的生活中。這些文化的出現為教育帶來一定的機遇,同時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部分學生盲目追求外來文化,忽視了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我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在如今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接觸手機、電腦等高科技產品過早,對國外文化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了解,但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和品德卻知之甚少,這對教師的教育帶來了困難。
(二)忽略了學生對傳統美德的理解
部分人認為小學階段的受教育者年齡段偏低,對中華傳統文化只有初步的認知,只需要背誦一些簡單的、易理解的古詩就可以。但其實這種看法有些偏差。小學語文教育應該及時糾正思想。在如今的語文教育過程中,還有部分教師不重視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滲透,實際教學過程沒有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往往采用單一的機械記憶方式,要求學生對古詩進行背誦。
四、國學經典誦讀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結合個體差異性,合理選擇經典誦讀內容
眾所周知,受教育者的認知水平、性格和成長環(huán)境均有差異,導致其思維同樣具有差異性。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注意因材施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國學經典誦讀內容,對不同的學生采取分層教學,為學生提供與其相符的誦讀內容。所選的國學經典誦讀內容不宜過難,因為難度太大的內容不易被學生理解。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教師選擇的國學經典教學內容偏向簡單,則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實際上,無論是哪種教學內容,都應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教師要把握和衡量好學習難度。并以此為基礎,優(yōu)化與國學經典教育教學相關的教學方法,明確教學方向,從而促使學生能在學習文化內容的同時,感受其中表現出的與我國傳統美德相關的思想文化內容。
(二)重視國學經典誦讀方法的指導
國學經典朗讀的實際方法應符合小學生對此類知識內容的認知習慣,并且應具備較好的可操作性,這樣,才能細化國學經典誦讀教育教學措施,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此類教育教學活動。首先,教師需要合理選擇國學經典誦讀內容,并從內容特點的角度,靈活變化國學經典誦讀的節(jié)奏;其次,教師需要重點表現國學經典內容在情感表達方面的實際形式,教師可以將這種形式融入國學經典誦讀的語氣語調中,并引導學生從此方面感受其中情感的變化特點;最后,教師應主動為學生講解此類內容中包含的與傳統美德相關的內容,并借助與學生實踐生活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代入到具體的情境,從而豐富情境教學的具體內容,同時也適應國學經典誦讀教育的基本要求。這種方式能有效鼓舞和推動學生發(fā)奮讀書,激發(fā)學生對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使其更愿意在今后的學習中下功夫,發(fā)揚愛國精神。
(三)重視師資力量,提高師資水平
教學工作離不開教師,對小學生來說,教師更是其身心發(fā)展的引領者。所以,各個學校應該重視教育者的培訓,不斷提高教師對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理解,同時提高教師對國學經典誦讀教學的認識。相關教育部門和校方可以定期邀請專家就國學經典誦讀開展主題講座等活動,還可以開展國學經典誦讀課件比賽,不斷提高教師文學底蘊和教學功底,有助于推動教師利用國學經典誦讀,進行中華傳統美德的教學,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育應該正視自身的不足,并努力改進。
(四)創(chuàng)設積極課堂氛圍,提升學生文化積淀
一方面,學校應重視國學經典誦讀的宣傳,在學校開展傳統文化的專欄,創(chuàng)設國學經典著作圖書角。還可以有效利用班級的墻壁和走廊,設計并制作宣傳條幅,通過這種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具有傳統文化氛圍的校園環(huán)境。另一方面,語文教師需要重視國學經典誦讀教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晨讀的時間,引導學生誦讀《三字經》《論語》等國學著作,有利于調動學生對國學經典的誦讀興趣,使學生的思想處于活躍狀態(tài),耳濡目染,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進而提升品格修養(yǎng),也可以在班級內部創(chuàng)設國學讀書角,將班級學生和班級經典誦讀內容進行結合,不斷擴大國學經典誦讀范圍,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國學知識積淀。
對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可以《三字經》為主,對三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可以學習《詩經》為主,對五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可以學《古文觀止》為主,教師應該根據學生是實際情況靈活制定誦讀目標。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等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傳統節(jié)日或傳統文化習俗等具有積極意義的視頻,這種圖文并茂的形式更適合小學生,能使學生在進行國學經典誦讀的過程中掌握文化背景,了解民族文化的智慧。
(五)精心規(guī)劃,遵循原則
“親近國學、走進經典”是進行國學經典誦讀的思路。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這一思路,制定教學方案,開展多樣化的國學實踐活動,將國學經典誦讀與傳統美德教育相結合,在國學經典中學習道德準則,結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六)內容與語文教材相互呼應
眾所周知,古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高年級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誦讀內容與初中古文知識做好銜接,保證誦讀的有效性。小學階段是學生發(fā)展記憶力的黃金階段,同時,小學階段的教學內容相對較少,對此,教師可以重視知識的銜接,誦讀初中教材中的古文,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還可以為學生日后學習奠定基礎。在選擇古文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把握好古文的難度,同時與教材緊密結合。
(七)聯系生活實際,發(fā)揮國學經典教育功能
誦讀經典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生活化講解,將經典誦讀的內容與生活實際相互聯系,有助于學生理解國學經典,促進其思想和行為的轉變。比如,在講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钡臅r候,教師可以與學生熟悉的內容相互聯系:“你們都是好孩子,但是大家所處的環(huán)境有所不同,導致行為習慣不同,如果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善良的本性可能會消失?!蓖ㄟ^講解,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思想觀念,讓學生意識到教師和家長的管束是為了讓自己更好成長,有助于提升自我。除此之外,還可以將文學常識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比如,在誦讀《論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國學知識與孔子進行聯系(可以引申到文廟),對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到文廟進行參觀,有助于其感受儒家經典,在古代優(yōu)秀文化思想的熏陶下,有助于學生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此外,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孔子行教圖,讓學生穿越歷史進行隔空對話,有助于學生有更直觀的認識,提升文學素養(yǎng),使思想得到升華。
五、結語
總之,與國學經典誦讀相關的教育教學內容和教育教學形式應具備較強的引導性,在這種引導性教學特點的支持下,教師可以將我國傳統美德教育內容與國學經典誦讀內容聯系起來,深化此類內容的特點表現形式,從而突出不同表現內容的整體引導性。此間,教師應積極積累教育教學經驗,從學生的個體角度出發(f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問題,這樣才能將傳統美德教育滲透到小學個性化教育的過程中。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