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董立元(約1800—1868)是魯西“茌平董莊中堂畫”的代表人物,也是董莊繪畫的集大成者,依靠畫技走入仕途,尤其民間流傳董立元與謝堃的交好,成為家鄉(xiāng)父老認定的上層文人風范的標榜。盡管其畫技受到謝堃的稱贊,但從未見過董氏的作品及活動見諸于任何史料,這說明在清末封建制度等級森嚴,圈層規(guī)則依舊嚴格,董立元作為農(nóng)民出身的畫手,沒有任何功名和顯赫的家庭背景,是根本無法融入上層文人士大夫圈子的,致使董立元一直游離于民間與上層文人之間,也促成了他的繪畫在那個時期的樣式,引領了整個董莊繪畫最終屈從于民間審美。
關鍵詞:董立元;謝堃;董莊繪畫;文人
一、董立元和“董莊繪畫”
“董莊繪畫”是“茌平董莊中堂畫”的俗稱,是魯西地方民間繪畫,為當?shù)刂匾奈幕z產(chǎn)。董莊是魯西茌平區(qū)的一個小村莊,明朝自董氏始祖遷至此地后一直就有習畫之風。19世紀中后期董立元開創(chuàng)以大幅中堂繪畫為主的人物、吉祥主題繪畫,家鄉(xiāng)群眾效仿,以產(chǎn)量化的形式成為農(nóng)村副業(yè),成為一派民間美術樣式。2006年“茌平董莊中堂畫”成功申報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到2015年獲批省級非遺項目。
近幾年筆者深入董莊做了大量的田野調(diào)查,也找尋了很多清末至民國時期的古畫,發(fā)現(xiàn)董莊繪畫的興盛期和清末文人畫整體的沒落是同步的,通過對它的研究,能使我們管窺到19世紀末期,為了謀生,一些文人畫家們只得轉向民間,尋求更廣泛意義上的受眾與市場。另一方面他們又急于融入文人上層圈子中,但封建社會的階級圈層殘酷地把他們拒之門外,使這些人游離于“雅”“俗”之間,尤其像以董立元為代表的董莊的農(nóng)民畫家,在精英文化轉向民俗化的過程中起到重要橋接、引領和推廣作用,董莊繪畫正是清末文人畫向民俗繪畫轉型過程中的標本和“活化石”。
目前學界和董莊村民都以董立元作品為代表,他的入世更是董莊農(nóng)民一直為之榮耀的。在繪畫方面董立元是成功的,董立元通過繪畫而仕途登科,后又隨衍圣公進京朝拜皇帝,又東游交游無不體現(xiàn)出一個文人的風范。關于他的事跡不斷傳回鄉(xiāng)里,為大家所膜拜,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就是他和清末名仕謝堃的故事。
目前董莊的老人們所述和網(wǎng)絡上關于董立元與謝堃的交集大約一致:董立元賣畫到山西大同府,偶遇山西名仕謝堃,董立元的畫作打動了謝堃,并獲贈對聯(lián)一副:“有技君當做虎頭,無才我合稱鳳尾?!庇捎谥x堃的引薦,董立元曾給省長的母親畫像,由于老人一眼有疾,董立元的畫中老太太拿一手絹擦汗,巧妙遮擋了缺陷,主人看后大加贊賞,此后董立元名聲大震,揚名四方。民間流傳百年的故事,肯定增加了臆造和夸張的成分,對仕途文人圈層的崇拜是農(nóng)耕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
二、謝堃其人
首先,謝堃并非“山西名士”。謝堃,生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卒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
《中國戲曲志·江蘇卷》有謝堃一條云:“謝堃(1784—1844),戲曲作家。字佩禾。原籍江西,先輩遷居江蘇揚州,住邵伯鎮(zhèn),遂為甘泉人。曾為國子監(jiān)生。他工詩擅畫。收藏名書畫甚多,并有極高的書畫鑒賞水平。一生交友也極廣,中年后漫游各地,亦曾飽覽曲阜孔府之收藏,后即供職于衍圣公府,并舉家遷往山東曲阜居住?!逼浜糜讶詈嘣f過謝堃“卒以貧故艱于家食,遂游粵閩吳楚燕魯”。所以謝堃沒有到過晉地,所謂“山西名士”更無從談起。
從其所著《春草堂叢書》可以看出謝堃的愛好及秉性:喜歡詩書、花草、古玩、游歷。他在交友方面有原則,不濫交,“富貴知己者交以情,貧賤知己者交以心”。正是秉承這一處世原則,不論是名公巨卿,還是山野村民以及方外名流,都能和謝堃交往得感情深厚。所以他能夠和一代衍圣公交好,又能和農(nóng)民畫手相惜都在情理之中了。
謝堃到曲阜數(shù)次,其中正式拜訪衍圣公孔慶镕的有五次,《春草堂》卷九《詩話》和《明清江蘇文人年表》(張慧劍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均有記載,最終,道光十五年(1835)九月,五十二歲的謝堃舉家遷往曲阜定居。
謝堃與孔慶镕相交數(shù)十年,共同的愛好使得他們的感情十分深厚。謝堃?guī)椭讘c镕重新刊刻《鐵山園詩集》時,付出了很大的實踐和精力??讘c镕也為謝堃刊刻《春草堂集》提供了很多幫助。對于謝堃落難時孔慶镕又不遺余力地給予他生活上的資助,這種知遇之恩謝堃更是沒齒不忘。文人之間在精神層面上的相互欣賞和幫助遠遠大于物質上的給予。
三、董立元邂逅謝堃
1.董、謝二人同客衍圣公府
謝堃為人性格耿直、嫉惡如仇,對下層文人之間互相扶助,朋友有求便慷慨地伸以援手。他曾說:“雖然人之生無論貴賤,但能以仁孝為根本,忠直為枝葉,恂恂謹慎,天必有以報之。彼圬者耳,偶以直孝見稱,遂能附青云而傳,不朽子孫復可振擢門閻,豈非天也?!?在謝壟看來,“仁孝”“忠直”不僅是一種高尚的品德,同時它們還是最公平的評價手段。
按照時間推算,董立元成為奎文閣典籍前后和謝堃的相遇正是1830年之后,謝堃開始在孔府供事的時間,因此二人才有機會得以相識、互贈書畫。
董立元任奎文閣典籍,負責管理奎文閣內(nèi)文獻書畫,而謝堃又恰好對書畫藝術癡迷,由于二人同住“公邸”,有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心理共鳴。談書論畫期間,謝堃得知董立元乃是一介布衣,為人誠懇,老實本分,又有鬻畫侍奉雙親的孝舉,對其好感加深。因此便有了某天二人的約定:董立元為謝堃寫像。之后謝堃對自己的畫像尤為滿意,認為董立元畫出了自己的“神韻”。作為文人的回饋自然以詩書相贈,這便是文中開始所提到的,為董莊人所津津樂道的這副對聯(lián)。
2.謝、董二人的差異
謝堃與董立元雖同為“名士”客居他鄉(xiāng),寄人籬下,但二者卻有本質的差別。首先是出身,孔慶镕在《重刻春草堂集序》中說“謝堃祖父皆業(yè)儒”?!洞翰萏脜矔嬎婁洝分兄x堃記載其家藏名人書畫甚多,甚至包括前朝宮廷書畫,但是至謝堃出生時已經(jīng)家道中落,阮亨在《春草堂叢書序言》中說他“幼孤苦,隱于市?!敝x堃是清代中后期一位典型的有仕宦背景的下層文人。他多才多藝,能詩、能畫、能譜曲,還精于古玩鑒賞,但家道中落,科舉道路上的失敗使得他走上了一條游食于公卿上層文人的道路。
“……堃工詩,家藏名畫甚多……中年以后,橐筆游四方,客山東曲阜最久。飽覽衍圣公府收藏,因著《書畫所見錄》三卷、《金石瑣碎》二卷?!?/p>
“祖父皆業(yè)儒”的家庭背景,曾經(jīng)的輝煌和自己滿身的才華,造就了謝堃獨特的品性,諸史料所錄謝堃性格都是“一生困頓,橐筆寄食四方”,拋家舍妻,“游幕四方,喜結納”,其秉性執(zhí)著,大度寬厚,既有高高在上士大夫階層的目空一切的才華,又有高傲的習性和風花雪月的情懷,更有面對底層勞動人民禮賢下士,體察入微的人文關懷。之所以謝堃能夠以落魄文人的形象廣交公卿大夫,最終被衍圣公孔慶镕接納,是因為封建社會的等級的圈層和文化的圈層,最終孔慶镕接納謝堃的原因就是謝堃的“世儒”背景和他身上所呈現(xiàn)的真正的文人的才華。
作為農(nóng)民的董立元,沒有顯赫的世代儒士的出身,董氏一族脈絡清晰,自始祖董月便是魯西小村的農(nóng)民,祖輩們勤勞持家,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長慢慢使生活變得不再拮據(jù),董莊人們在先輩的帶動下,農(nóng)閑時節(jié)修習書畫,又通過舟車鬻畫接觸到了外面的世界,相比平原地區(qū)其他地方,農(nóng)民早先嘗到了副業(yè)帶給他們經(jīng)濟上的寬松。由此逐漸形成了農(nóng)閑時習畫、鬻畫的風尚。但是農(nóng)民終究認識有限,文化不高,所謂畫風更無從談起,繪畫僅是農(nóng)民的驅利意識的另一體現(xiàn),所以也無從談及文化修養(yǎng)。
董立元就是在這種農(nóng)村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聰穎好學,踏實勤勉,酷愛繪畫。雖然在曲阜賣畫得到了衍圣公孔慶镕的賞識,后又供職于奎文閣,但他只是一介布衣沒有功名,在孔府所有人眼中依舊是“有技”的畫手。學識與地位上的巨大差距,使得董立元不可能融入謝堃、孔慶镕所在的文人圈子。
但由于孔慶镕的秉性豪爽,宗親朋友有難總是鼎力相助,惜才好友,所以有繪畫才能的董立元能夠得到賞識成為奎文閣典籍。正是這樣,使得謝堃與董立元才有機緣邂逅,并且二人的關系僅是文人的一般交往,而非董莊后人所傳的高山流水的摯友,之后再也沒有任何著錄記載董、謝二人的交情之事,與謝堃真正有深交的卻是當年他客居孔府時的衍圣公孔慶镕。
四、“虎頭”與“龍尾”的階級圈層
民間所傳互贈作品這一點屬實。原聊城文化局趙雅軍老師1992年曾在董莊拍攝過一張照片,從其中的對聯(lián)和跋文就可以得到董、謝二人交集故事的細枝末節(jié)、來龍去脈。
經(jīng)董莊第十五代董莊繪畫傳人董傳生辨認,照片中的老者為董興舜老人,而他的背景正是謝堃贈送給董立元的這副對聯(lián)。因為上世紀90年代初該對聯(lián)被濟南人買走,讓董莊人值得驕傲的這段歷史只能口頭相傳?,F(xiàn)在看來眾人口口相傳的對聯(lián)內(nèi)容有所偏差,順序也顛倒了。
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無才我合稱龍尾”,下聯(lián)是“有技君當學虎頭”。謝堃用隸書寫成,字體剛勁有力,沒有日期及年號。對聯(lián)的兩邊都有謝堃的題跋:“云槎董君東昌知名士也,與仆同客公邸,善寫貌,有百不失一之雅。暇則為余傳神阿睹,咄咄逼肖,余遂撰句以答。聊借書畫為縞紵作訂交,未免有愧前人,博后來之笑耳。謝堃”。字末鈐有白、朱兩枚章,因照片是膠卷底片翻拍,印章內(nèi)容模糊不能識讀。
董立元和謝堃同在“公邸”相遇,“公”指的就是衍圣公孔慶镕。文人高士的惺惺相惜使得兩人暢談,否則謝堃也不會知道董“善寫貌,有百不失一之雅”。董立元給謝堃畫了一張像,“聊借書畫為縞纻作訂交”也是文人交往的習慣行為,謝堃對自己的畫像因“傳神阿睹,咄咄逼肖”而非常滿意,他撰寫了這副對聯(lián)作為回報,從而“訂交”結友。
從對聯(lián)的文字和題跋可以看得出,謝堃對董立元的畫技贊嘆有加。但這里所指的“虎頭”是謝堃的用典?;㈩^,是指的顧愷之,“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人?!?東晉顧愷之善畫人物,他出生于東晉名門世族,精通詩文書畫。世稱“畫絕”“才絕”“癡絕”。他筆下的人物畫強調(diào)傳神,尤其注重對眼睛的刻畫。根據(jù)繪畫文獻記載,他畫的人物曾經(jīng)數(shù)年不畫眼睛,人們問他原因,顧愷之曰:“四體妍蚩,本亡(無)關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之中?!笨梢娝呀?jīng)深刻地意識到,眼睛對于表現(xiàn)人物精神氣質的重要性。在題跋中謝堃也提到“傳神阿睹,咄咄逼肖”,在這里謝堃把中國畫史上最頂尖的人物畫大家顧愷之和董立元相提并論,亦可見董立元人物寫真的高超水平。
謝堃自嘲“稱龍尾”。而這種自嘲也體現(xiàn)了謝堃的清高與無奈,俗語云“寧做雞頭勿做鳳尾”,謝堃自知自身才學而一直放浪江湖,未入仕途,在學而優(yōu)則仕的封建社會多少都會令人感懷遺憾。謝堃看到董立元一介草根是個難得的人才,同時也勸勉董君即使身在潛龍之淵,即使出身農(nóng)民也要憑畫技學習顧愷之,做到高人一等的“虎頭”。“虎頭”既是用典,又能和上聯(lián)的“龍尾”對仗,無不說明謝堃高超的才學。
對聯(lián)文字看似文人們惺惺相惜的客套話語,卻還原出董立元和謝堃交集的真實過程:二人同是寄人籬下,但是謝堃乃是“業(yè)儒”世家之后,有文人為之自豪的光鮮的祖業(yè)背景和才學,即使現(xiàn)在沒落了,也不無自豪地稱自己為“龍尾”,亦含有人之龍鳳之意,對董立元只是一種作為長者對晚輩的賞識和勸勉。
身份的懸殊也就能夠解釋同在孔府與孔慶镕交游,而孔府檔案、謝堃和孔慶镕的所有著錄均沒有董立元任何的蛛絲馬跡,而謝堃和孔慶镕的著作、集論中卻有詳盡的對彼此的記述。作為被孔府招募進來的畫師,董立元的作品在孔府肯定有很多,但資料顯示基本沒有,截至2008年曲阜文物局公布的孔府內(nèi)藏書畫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沒有董氏作品,但有一些民間畫工專為歷代衍圣公夫人畫肖像,因無款識,其中是否有董立元作品無從考證。直到2019年,根據(jù)作者多方考證,現(xiàn)存孔府有明確董立元署名作品一張。
這些都說明,與謝堃惺惺相惜的不是董立元,而是衍圣公孔慶镕。董立元雖位在奎文閣典籍,但終因其學識修養(yǎng)以及平民的地位,沒有融入到當時仕宦文人的圈子里去。
正因為這種境地,后來董立元的濰縣交游和隨孔慶镕進京的身份一直是“東昌名士”。然而他的游歷卻成就了在家鄉(xiāng)的地位,帶動了鄉(xiāng)民的習畫之風,這種底層人民對上層風范的效仿,成就了董莊繪畫的樣式——一種可以模仿文人畫的帶有明顯民間味道的畫風。也正是因為此,董立元成就了“董莊繪畫”,“董莊繪畫”也成就了董立元。
作者簡介:
李健,副教授,文學碩士;單位:聊城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研究方向:美術教育、民間美術現(xiàn)當代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