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鳳
當前,隨著幼兒游戲化教學深入開展,區(qū)域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日?;顒诱紦^大的比例。在幼兒美工區(qū)活動中,幼兒能夠同材料充分接觸和互動,可用的資源有很多,包括農作物材料,教師可指導他們通過手、腦感受美、表現(xiàn)美與創(chuàng)造美。本文針對幼兒園美工區(qū)活動中如何有效應用農作物材料做研究,同時分享部分建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農作物材料
目前,學界關于農作物材料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有的學者將農作物材料按照生命特征,分為草、樹、花等;有的學者則將農作物材料視作一種素材,這種素材是自然的、原始的,例如,小麥、水稻等。但可以肯定的是,農作物材料并非專門為幼兒教育存在的材料。因此,筆者通過“農作物”與“材料”兩個概念來對“農作物材料”進行界定,農作物即農業(yè)的、天然的,如小麥、水稻,材料即未經加工整理的原始材料,如木材、土壤等?;谝陨隙x,本研究中的“農作物材料”是指源于農業(yè)的、未經特殊加工的、幼兒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物品,如泥土、種子、樹葉、果實等。
農作物材料具有豐富的教育和藝術價值,況且,我國的農業(yè)資源豐富,所以農作物材料對教育教學而言,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應當受到當下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有效重視。其教育意義如下。一是對幼兒身心發(fā)展有教育價值。農作物材料往往有著獨特的美感、天然的物理特性和結構的多樣性,這對幼兒的美學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二是形態(tài)各異。自然美感的農作物材料能夠豐富幼兒美術活動內容,這些自然材料隨處可見,很多還是當地特有的,具有直觀性、可取性和獨特性。三是能夠讓幼兒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當下很多幼兒都生活在現(xiàn)代化的環(huán)境,缺乏對自然的“融入”及與農村生活的對話,而如果能夠在幼兒美術活動中引入農作物材料,就能夠讓幼兒充分接觸自然、接近農村,促使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幼兒園美工區(qū)
幼兒園美工區(qū)是教師根據教育教學目標和幼兒發(fā)展水平,為幼兒開辟的一個集自由欣賞、美術創(chuàng)作、自娛自樂、相互玩耍的個性化學習場所,也是幼兒園區(qū)域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個合理高效的幼兒園美工區(qū),不僅能夠有效培養(yǎng)幼兒的審美能力,而且能夠助推幼兒的情感表達、相互合作及感知體驗。此外,在美工區(qū)活動中,幼兒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也會得到長足的進步,從而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在幼兒園美工區(qū),幼兒的活動具有高度的自由性,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材料,使用各類工具進行繪畫、手工等創(chuàng)作,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現(xiàn)自己的才能,并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二、幼兒園美工區(qū)活動中農作物材料的應用現(xiàn)狀
(一)農作物材料方面
很多幼兒園附近都有著豐富的農作物材料,主要分為花菜樹木類、蔬菜類、水果類三種。筆者對本幼兒園農作物材料在美工區(qū)的投放及應用進行來現(xiàn)狀匯總,發(fā)現(xiàn)小班美工區(qū)的農作物材料種類主要是蔬菜類、水果類,如紅棗、花生、玉米、紅豆、黃豆、小麥等,主要用途是用于作畫,包括點畫、拼貼畫、在果實上作畫等;中、大班美工區(qū)的農作物材料種類則囊括了花菜樹木類、蔬菜類、水果類三種,具體有各種豆豆、葉子、蔬菜,材料用途也較為多元。以各種豆豆為例,既有根據大小、顏色、形狀不同的豆豆進行拼貼畫活動,也有幼兒自己繪畫喜歡的圖案,然后用不同的豆豆和果實等進行拼貼畫,還有用不同的豆豆按照順序進行排序、然后穿成喜歡的項鏈、手鏈等裝飾品。
(二)幼兒參與方面
在筆者所在的幼兒園,幼兒對利用農作物材料開展美工區(qū)活動的參與度較高,其中中班參與度和大班參與度較高,低班幼兒參與度并不高。可以說,在利用農作物材料開展美工區(qū)活動,幼兒整體上是高度參與的。究其原因,是該園附近有著豐富的農作物材料,而幼兒園的大部分幼兒也來自幼兒園附近,他們本來就對農作物材料比較熟悉,有著較為豐富的相關生活經驗,在利用農作物材料開展美工區(qū)活動時,只需要教師稍加指導,就能夠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活動。
三、幼兒園美工區(qū)活動中農作物材料的有效應用
(一)根據農作物材料特點,有目的地收集與整理
在幼兒園美工區(qū)活動中,要想有效應用農作物材料,首先需根據農作物材料的特點與習性,創(chuàng)設與之相適應的美工表現(xiàn)方式。教師應有目的地帶領幼兒收集和整理農作物材料,合理選出能夠用來進行美工操作的材料,并堅持健康、安全的原則,使幼兒學會按照農作物材料品種的不同來分類、清潔與曬涼等。比如,玉米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農作物材料,玉米須具有長、細、軟的特點,顏色也不同,將其曬干以后在幼兒園美工區(qū)活動中能夠用來制作裙子、頭發(fā)、胡須等;玉米稈的硬度比較大,制作美工作品中的大樹、房屋和柵欄時,可以當作主材料使用;玉米葉子較為寬大,幼兒在美工區(qū)活動中可以將玉米葉子剪開制成形形色色的小包,也可以在上面折剪或畫畫;玉米棒的外衣則能夠編織成一些裝飾品,做成小籃子或者搓成繩子。而且農作物材料還包括果實、花朵、植株等,幼兒教師需依據具體類別,將種子、花朵、果實、植株等進行大分類,再進行更細化的分類,按照順序擺放這些材料,便于幼兒在美工區(qū)活動中選擇,讓他們根據自己制作美工作品的需要靈活使用。這樣幼兒教師結合當地農作物的特點,有目的地收集和整理農作物材料,并按照幼兒的實際學習需求投放至美工區(qū)活動中,使幼兒利用身邊常見的農作物材料進行練習,積極探索各種農作物材料的功能和作用,可以讓他們在直接感知和具體使用過程中主動開動腦筋,認真觀察和嘗試創(chuàng)作。
(二)以幼兒興趣為切入點,有效應用農作物材料
在幼兒園美工區(qū)活動中,不同幼兒之間有著顯著的個體差異,他們的興趣愛好不同,尤其是男孩與女孩喜歡的事物更是差異明顯,在美工區(qū)活動中同樣表現(xiàn)不同。為更好地應用農作物材料,就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興趣特點,貼合他們的實際情況,包括年齡特征、心理特點、動手能力和興趣愛好等。例如,大部分女孩子都比較喜歡美麗的事物,對田野中的花花草草比較感興趣,當欣賞完“干花的妙用”以后,教師可要求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在家長的陪同下來到田野,采集各種各樣的花朵、草叢中的莖葉與干果和美麗的葉子等,使其充滿熱情地投入課外采摘活動。之后,教師指導幼兒把采摘到的農作物材料擦洗、壓平、修剪、組合與拼貼后,制作成為“花草明信片”,使其展示與欣賞各自的美工作品,讓他們相互學習對方的手法和創(chuàng)意,實現(xiàn)共同進步。同時,有的家長會做一些草編手工,幼兒教師可以邀請這些家長到幼兒園中當志愿者,帶領孩子學習編草鞋、織簾子、做草席、扎稻草人與編草繩等,讓他們掌握基本的編織技巧,并對作品進行加工與改進,可以編織圖案、粘上干花等,使之成為工藝品。其實幼兒的美感就是在平常的生活與學習中慢慢發(fā)展與形成的,在每一天的感悟中動手操作與總結經驗,幼兒教師應做好指導工作,加強對美工區(qū)活動農作物材料的投放和使用,與他們的興趣愛好相契合,使幼兒在美工區(qū)活動中極力發(fā)揮個人想象能力與動手能力,從而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提升自身的審美水平。
(三)結合實際教學的需求,科學運用農作物材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教師支持、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且敢于表現(xiàn)個人能力的同時,要幫助他們提升表現(xiàn)的方式與技巧。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對一些身邊比較常見的事物,興趣往往更為強烈,他們將會全身心地參與材料收集、加工與應用中。農作物材料就是廣大幼兒經常接觸和感興趣的一類美工材料,幼兒教師可根據實際教學需求,在美工區(qū)活動中有的放矢地投放農作物材料,引導他們在直接感知與具體操作過程中認真觀察、開動腦筋與嘗試創(chuàng)作。
比如,在以《秋天真美麗》為主題開展美工區(qū)活動時,幼兒教師可以往美工區(qū)內投放一些當地秋季較多的農作物材料,像玉米稈、玉米粒、玉米包,黃豆、綠豆等豆類資源,以及高粱等具有代表性和易于獲取的農作物,便于幼兒有選擇性地進行操作。由于小班、中班幼兒的精細性操作能力不強,教師可指導他們對玉米稈進行粗加工,當作樹干粘貼在畫紙上面,用紅色豆子粘貼成一個圓圈當作“太陽”,用綠色豆子來裝扮樹干當作“樹葉”,并在地面上鋪上“小草”,進行各種各樣的種子貼畫練習。而大班幼兒的動手能力與動腦能力均相對較強,教師可以根據他們的實際需要,以中班美工區(qū)活動投放的材料為基礎,再增加花生、蠶豆、黑豆等農作物材料,以及馬鈴薯、蘿卜、青菜等資源,指導他們進行種子貼畫、蔬菜印畫和蔬菜造型等練習,使中班幼兒極力發(fā)揮出自身的創(chuàng)造能力,為美工區(qū)增添更多活力和色彩。
(四)巧用季節(jié)農作物材料,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
季節(jié)不同,相應的農作物材料也不同。在幼兒園美工區(qū)活動中,教師可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有效應用本季節(jié)的農作物材料。如春天是開花的季節(jié),各種花朵能夠當作美工作品的材料,用來制作各類飾品;還可采用小草、柳條等,指導幼兒使用葉子與花瓣拼接成美工作品,使其通過思維發(fā)散表現(xiàn)春天美景,也可讓他們將一些花草制成標本,或插在瓶子中,甚至裝飾繪畫作品,由此鍛煉欣賞美與表現(xiàn)美的能力。而且在春天,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來到戶外欣賞五顏六色的花朵,采摘一些野花,用各種各樣和顏色的花瓣拼貼出漂亮的畫面,或者把花朵串在一起,編成手鐲、項鏈等裝飾品,激起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情感,提升幼兒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和表現(xiàn)美的能力。
可見,幼兒教師在不同季節(jié)在美工區(qū)活動有效應用不同的季節(jié)性農作物材料,為幼兒提供豐富的農作物材料,這能貼近生活,讓幼兒美工課散發(fā)出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使幼兒在操作中能夠感性認識這些農作物材料的色彩、形態(tài)與質地,并學會畫、撕、貼、粘、團、剪、折、印等技巧,訓練手指的靈活性,從而鍛煉幼兒制作美工作品的動手能力,提升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
(五)多元運用農作物材料,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造精神
在幼兒園美工區(qū)活動中,針對農作物材料的有效應用,教師可以指導幼兒對同一農作物材料進行不同操作,鼓勵他們通過多元運用設計出多種美工作品,如利用玉米種子制作娃娃、蝴蝶、小花朵與貼畫;使用南瓜制作花籃、南瓜燈等。大力開發(fā)農作物在美工區(qū)活動中的運用途徑,高效應用農作物材料,可以最大化激發(fā)幼兒的想象能力,使其能夠使用同一農作物材料制作出不一樣的美工作品,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精神。同時,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在能力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性,主要體現(xiàn)在動手能力、想象能力和注意力特點等,面對同一種農作物材料,他們選取的創(chuàng)作方式與目的均有不同。為確保農作物材料在幼兒園美工區(qū)活動中的有效應用,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情況分類投放農作物材料,給予區(qū)別性指導,讓他們均能夠順利完成美工作品的創(chuàng)作。例如,小班幼兒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保持,動手能力也不強,幼兒教師可以利用橡皮泥圈畫出一個小的區(qū)域范圍當作“土地”,使幼兒將種子種植在“田間”,鼓勵他們精心設計播種形狀,最終成為極具特色的美工作品。
(六)多方式運用農作物材料,開展豐富的美工區(qū)活動
首先,幼兒教師可以利用農作物資料的特點開展染色類美工活動,帶領幼兒對枯樹枝、麥稈等通過染、浸的方式來上色;而制作水果拼盤時,使幼兒結合生活經驗把各種類別與顏色的水果切開,觀察這些花紋的切面,按照一定順序擺放在盤子中,設計成漂亮的水果拼盤;也可以讓他們按照蔬菜、小草、樹葉等自然紋理大膽地進行拓印。這些美工活動不僅可以激起幼兒參與染色游戲的熱情,鍛煉動手能力,還能夠通過操作、思考與交流等拓展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其次,幼兒教師可以深入發(fā)掘農作物材料的自然特性,開展拼貼類的美工活動,如在“蔬菜造型”中,指導幼兒用胡蘿卜雕刻蜻蜓,用葡萄籽當作蜻蜓的眼睛,樹葉與麥稈結合在一起設計粘貼畫;將松果、石頭和沙子組成成寶塔等。最后,幼兒教師應用農作物材料開展美工區(qū)活動時,要設計一些更加貼近幼兒生活實際的活動,如春天開展“探索春天的秘密”色彩類美工主題活動,夏天以“夏天的故事”為主題開展拼接、粘貼類美工活動,秋天以“秋寶寶”為主題進行果實拓印的美工活動,冬天則以“尋找冬爺爺”為主題進行創(chuàng)意造型美工活動,以此讓幼兒切實感受到美工區(qū)活動的魅力與樂趣,使他們體驗到一定的滿足感、成功感。
四、結語
在幼兒園美工區(qū)活動中有效應用農作物材料,是對傳統(tǒng)美工教學內容與形式的創(chuàng)新,教師應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包括當地現(xiàn)有農作物材料、幼兒年齡特征、心理特點、動手能力與思維水平,及美工區(qū)活動的培育目標等,結合美工教育主題,靈活自如地運用農作物材料,極力發(fā)掘幼兒的潛能,使其創(chuàng)造性地感悟生活,表現(xiàn)生活之美,有效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