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豐碩
摘要:道德與法治課擔負著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紀律教育的重要任務。為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在教學中應重視提高學生的是非辨別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良好的道德情感。
關鍵詞:是非辨別能力 愛國主義精神 道德情感
道德與法治課擔負著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紀律教育的重要任務。但因為這門課本身不是主要學習課程,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重視程度不高。為使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打好基礎,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更好地指導學生的生活,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因此,在教學中加入生活中的案例,不斷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回歸社會,不斷貼近學生的生活,其主觀學習意識才能夠加強。
一、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提高學生辨別是非能力
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已不像一二年級那樣絕對服從教師,已經(jīng)要求更多地體現(xiàn)自我。他們對生活已完全熟悉,知識面也逐漸擴大,處事上從別人要我怎么做變?yōu)槲乙趺醋?。但是,他們在尋求獨立的過程中,往往分不清是非,甚至會做錯事。面對生活中的是非善惡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呢?如教學《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一課,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不良誘惑,根據(jù)不同的誘惑進行小組討論:
(一)這些誘惑有什么特點?
(二)如果不抵制會產(chǎn)生什么嚴重的后果?
(三)面對這些誘惑,我們應采取什么樣的方法抵制?
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又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有序,使教學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注重新課程理論聯(lián)系實際。
二、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國思品教學的核心,因此,在教學中,為了能夠更好地促使學生從小培養(yǎng)愛國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就必須重視對學生的政治理論知識的傳授。讓學生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明白愛國精神的重要性。如教學五年級《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推翻帝制 民族覺醒》《中國有了共產(chǎn)黨》時,應用查找資料,觀看相關視頻片段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知道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暴行等史實,了解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屈辱和危害,讓學生知道落后國家受欺凌的根源,激發(fā)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學完本課中的理論知識,可以讓學生收集反抗外來侵略者的故事。通過榜樣的示范,體會中華民族頑強的抗爭精神,充分用正能量進行教育宣傳,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感。
三、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情感陶冶是指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情境和組織有意義的活動,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的方法。情感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條件,是思想品德結(jié)構中的重要因素。在小學思想品德的形成過程中,激起學生的情感與明白道理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社會中,離不開與他人打交道,我們在家、在學校、在公共場所,與他人相處并不總是和諧的,總會發(fā)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為了讓我們生活更和諧,就要懂得設身處地替對方著想和顧及他人的感受,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如教學《學會和諧相處》一課時,可抓住教材中的兩個案例,讓學生進行比較,弄清做法不對的原因。進而,讓學生認識到不有意強迫別人服從自己,不能只顧自己的意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愿和想法,都希望別人尊重自己的存在和選擇。結(jié)合案例,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講講自己不愉快的經(jīng)歷,著重談自己的感受和看法。這樣緊扣生活實際,讓學生明白只有與人和諧相處,才會更加快樂的道理。
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能夠?qū)崿F(xiàn)的。因此,在教學道德與法治課時,教師應充分運用插圖、電教手段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在愉悅的心理狀態(tài)下接受教育,以便提高認知和是非辨別能力,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實際生活,成為一個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