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伯航
夏到七八月份,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路旁河邊,都能看到一種青翠欲滴的野生草本植物,藤蔓鋪地,分枝散長,長10~15厘米,寬0.6~1.5厘米,根莖深紅,葉圓翠綠,肥厚嫩實,蔥郁繁茂,看上去極像馬的牙齒,人們稱之為馬齒莧(xian),也有人叫它螞蚱菜、五行草、酸米菜、豬母草、酸味菜、胖娃娃草,以及長命菜等。
馬齒莧為石竹目、馬齒莧科一年生植物,它繁殖力強,性喜肥沃土壤,不懼高溫,耐旱耐澇,生命力極強。在我國幅員遼闊的土地上,不論東西南北,都能尋到它的影蹤。
記得小時候,谷糧緊缺,每家每戶拿馬齒莧作為補食充饑。每個清晨或午后,大人出工下地干活時,順便帶上自家的孩子,讓他們提上竹籃,拿把鐮刀,到田野上去挖馬齒莧。
驕陽烤得莊稼葉子都卷曲了,而田埂上一簇簇馬齒莧依然水汪汪的,湛青碧綠。
原野上熱浪襲人,小伙伴們并不急著挖馬齒莧,而是先脫去汗兜短褲,一頭扎進小河里,盡情地享受著清涼。有時小伙伴們貪玩過了頭兒,竟忘記挖馬齒莧。眼看大人們都快收工了,可地上的竹籃空空,于是大家著急起來,好在馬齒莧隨處可見,不用尋找,不大一會兒工夫竹籃就裝滿了。
回到家后,大人們將鮮嫩的馬齒莧莖葉摘下,用清水洗凈,放在開水中焯一會兒,再用涼水鎮(zhèn)后,加些蒜泥、香油、醋等調(diào)料,一道涼拌馬齒莧便新鮮裝盤。有些人家還將馬齒莧與玉米面拌在一起,放在鍋里蒸,吃起來清香可口。
馬齒莧是民間名副其實的填肚野菜,幾乎每家每天都吃,有時家里挖得過多,母親會把它們曬干,收藏起來過冬吃。直到讀大學我才了解到,馬齒莧能清熱去火、解毒消腫、消炎止渴,以及利尿利濕等,且富含大量維生素,是降溫瀉火、調(diào)理胃口的絕妙農(nóng)家小菜。
除食用,馬齒莧還有藥用價值。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稱馬齒莧為“長命草”。因含多種維生素和鉀鹽,又可入藥,常食馬齒莧可增強體質(zhì),延長壽命。
臨床證明,馬齒莧中高濃度的去甲腎上腺素,能促進人體內(nèi)胰島素分泌,從而起到調(diào)節(jié)糖代謝、降低血糖濃度、保持血糖穩(wěn)定的作用,因此常吃馬齒莧對糖尿病可起到食療作用。此外,馬齒莧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C有助于上皮細胞生理功能的恢復和增強,對患潰瘍病以及大多數(shù)由濕熱引發(fā)的皮膚病具有神奇的治療效果。
如今,作物大量使用農(nóng)藥和除草劑,自然環(huán)境已受到污染,鄉(xiāng)下的馬齒莧也越來越少。在我生活的城市,菜市場上偶爾能看到有人賣馬齒莧,一小把5元,買回家中,吃上一次鮮,兒時的味道在心里久久回味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