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一帶一路’視野下的敦煌學研究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2021年度理事會會議”綜述

        2022-03-28 22:21:16宋焰朋侯莉莎
        敦煌研究 2022年1期
        關鍵詞:敦煌學研討會綜述

        宋焰朋 侯莉莎

        內容摘要:2021年9月24—25日,“敦煌論壇:‘一帶一路’視野下的敦煌學研究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2021年度理事會會議”在敦煌舉辦。會議從佛教藝術與考古研究、敦煌吐魯番出土文物研究、宗教文化研究、少數民族研究和敦煌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等方面展開學術探討,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交流總結學術經驗,引發(fā)和帶動學者對敦煌學研究未來發(fā)展方向的思考。

        關鍵詞:“一帶一路”;敦煌學;吐魯番學;研討會;綜述

        中圖分類號:K879.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2)01-0042-07

        Summary of the“2021 Academic Seminar on Dunhuang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 the Counci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of Dunhuang and Turfan Studies”

        SONG Yanpeng HOU Lisha

        (Information Center of Dunhuang Studies, Dunhuang Academy, Dunhuang, Gansu 736200)

        Abstract:The academic conference “Dunhuang Forum:The Academic Seminar on Dunhuang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 the Council Meeting of Chinese Association of Dunhuang and Turfan Studies” was held at Dunhuang on September 24-25, 2021. The seminar focused on the topics of Buddhist art and archaeology, excavated relics from Dunhuang and Turfan, religious culture, ethnic minorities,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Dunhuang culture. The exchange of views and presentation of recent research findings among scholars motivated the participants to conside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Dunhuang studies.

        Keywords:One Belt and One Road; Dunhuang studies; Turfan studies; seminar; summary

        為進一步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傳播中華文化,總結敦煌學百余年來的研究成果和歷史經驗,加強敦煌學研究的國際交流,打造敦煌學高地,發(fā)揮敦煌學在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的重要作用,由文化和旅游部、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甘肅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承辦的“敦煌論壇:‘一帶一路’視野下的敦煌學研究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2021年度理事會會議”于2021年9月24—25日在敦煌召開。這次論壇也是第五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的三場論壇之一。會議邀請了來自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和全國相關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80余人,會前收到論文64篇,有41位學者在兩個分會場作了主題報告。學者們主要圍繞“一帶一路”與敦煌學研究的新課題,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百年來國際敦煌學研究史回顧與總結,敦煌石窟考古與藝術研究,敦煌文獻、宗教文化、少數民族研究,敦煌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等議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學術見解,并展開廣泛而深入的研討交流。

        在會議開幕式上,共有5位學者作了主旨發(fā)言。北京大學歷史系榮新江教授以《敦煌文獻描繪出絲綢之路的多彩圖卷》為題,結合藏經洞及周邊出土文獻資源,從佛教東漸與漢籍西傳、粟特商人的東漸、三夷教入華、9—10世紀的絲綢之路與吐蕃、歸義軍的貢獻四個方面論述了敦煌與絲綢之路的緊密關系。敦煌研究院趙聲良研究員發(fā)表《敦煌藝術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精神》,他認為敦煌壁畫中的佛教圖景源于真實的社會生活,反映了古代藝術家積極參與社會、表現社會現實的強烈意識,各時代的作品中體現著深厚的中華傳統(tǒng)人文精神和審美思想。另外,敦煌壁畫是在傳統(tǒng)繪畫的基礎上吸收了外來藝術而發(fā)展成熟的,反映著中國不同時期的藝術境界和審美追求。同時,也體現著中國式的空間表現理念和技法。最后,他指出敦煌壁畫全面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六法”的精神(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模移寫),在現存的古代繪畫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鄭炳林教授發(fā)言的題目是《西漢敦煌郡西域間駿馬貿易與李廣利征大宛》,他從余吾水出天馬到渥洼水出天馬、西漢與西域烏孫大宛之間駿馬的貿易、貳師將軍李廣利西征大宛等方面進行論述。他認為,自西周起,中國古代與西域間的駿馬貿易就開始了。根據古代典籍和敦煌文獻的內容,敦煌與西漢至西域間的駿馬貿易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葛承雍教授就《敦煌壁畫外來圖像文明屬性的新課題》作了發(fā)言。他指出敦煌研究中需要解讀有關中西交流的問題很多,有很多藝術造型與紋樣未解之謎,但沒有外來文化參照,很難看清不同文化的差異與融合。北魏時期至隋唐時期是中古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高峰,對中華文化不僅僅是吸收補充,而且影響到人們的審美思想并激發(fā)出文明的活力。敦煌研究院羅華慶研究員匯報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項目的最新進展。他首先簡要回顧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現狀,提出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項目的目標、原則與數字化標準、數字資源獲取模式和實施步驟,總結了復原工作的進展。并提出倡議成立“流失海外敦煌文化數字化復原聯盟”,希望聯合文博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關企事業(yè)單位等一道致力于實現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通過宏觀協(xié)調、廣泛參與、團結合作的協(xié)同工作模式,應用新興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多渠道、多方式獲取(采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數字資源,建立統(tǒng)一完整的數據庫和資源共享平臺,實現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數字化復原和全球共享。

        一 佛教藝術與考古研究

        1. 敦煌石窟考古與藝術研究

        敦煌石窟考古與藝術研究是敦煌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絲綢之路藝術與考古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在會議中一些學者對敦煌圖像進行了最新的解讀,對敦煌石窟考古新材料進行了揭示和研究;一些學者特別關注到敦煌早期石窟藝術;此外,還涉及一些敦煌石窟專題研究。

        (1)敦煌圖像的最新解讀

        中國絲綢博物館趙豐教授對藏經洞出土的刺繡佛像(ch.00100、ch.00450.c)從技術、圖像、用途、年代、產地等方面進行了探討,推斷這件刺繡的年代為北朝晚期到隋代,產地應該是在東魏、北齊,主要用途有可能為袈裟或經巾。這一件作品是早期中國少量存世的刺繡精作,尤其對于絲綢之路和佛教藝術傳播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敦煌研究院張元林研究員對莫高窟第464窟后室壁畫定名及其與前室壁畫的關系進行了再探討。他結合敦煌發(fā)現的西夏文《觀音經》繪圖刻本,對學界關于第464窟后室壁畫的不同定名進行了比較分析,認為主室“觀音現身”是根據《法華經·觀音普門品》所繪的,是觀音經變;后室南壁加繪“國師”或“帝師”畫面,很可能與窟主個人考量有關;另外,后代重繪者有意把《法華經》的“觀音現身”與《華嚴經》的“善財童子尋訪善知識”進行融通,而原本的“法華觀音”也轉變?yōu)椤叭A嚴觀音”。敦煌研究院張小剛研究員對莫高窟第491窟主尊、脅侍塑像的身份進行了考證,認為莫高窟第491窟主尊塑像的身份可能是地藏菩薩,主尊塑像兩側脅侍塑像的身份可能是善童子和惡童子,反映了敦煌北宋至西夏時期的地藏信仰。蘭州大學張善慶教授對莫高窟第72窟可釋讀佛名進行錄文,進一步對其文本依據、圖像特點、宗教儀軌、設計理念等問題進行闡述,認為第72窟窟頂千佛佛名的文本依據是敦煌文獻十六卷本《佛說佛名經》卷三,千佛圖像在懺悔滅罪儀軌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蘭州大學張景峰教授對敦煌莫高窟第31窟作了綜合研究,認為經變畫的出現,從內容的選擇、主體構圖,到宗教、社會的體現等都有其特定含義。這種含義源自佛教思想為了宣傳的需要而對佛教經典的取舍,莫高窟第31窟金剛經變在內容上的取舍,是對對面報恩經變有力的補充,二者不僅都體現了佛教的“法身”觀,而且是對“報佛恩”思想的進一步宣揚。

        (2)敦煌石窟考古新材料的揭示和研究

        陜西師范大學沙武田教授對莫高窟北區(qū)第462窟新的發(fā)現作了報告,根據洞窟內兩則漢文墨書題記和考古遺跡,推斷此窟極有可能是元至治三年為了埋葬一位蒙古豳王家族信仰佛教的女性而改造前期多室禪窟而成的,是元朝時期統(tǒng)治敦煌的蒙古豳王家族,更具體地說是出鎮(zhèn)沙州的西寧王家族在莫高窟的一處瘞窟,是理解元代敦煌石窟營建的新資料。敦煌研究院郭俊葉研究員對莫高窟第143窟上方塔進行了調查與研究,揭示并考證了塔及塔內的壁畫內容,認為塔內已失的主尊像為坐姿的阿彌陀佛像,塔整體表現西方凈土思想,具有救苦救難、拔厄濟養(yǎng)等佛教思想內容。該文填補了第143窟上方塔塔內壁畫內容研究的空白,也為其他崖面塔的研究提供借鑒作用。敦煌研究院張先堂、李國二位研究員在對莫高窟游人題記系統(tǒng)調查的基礎上,從文學的視角對清代莫高窟題壁紀游詩的保存狀況、內容及其價值予以考察論述。他們將游人題記劃分為清代官員、文士題壁紀游詩和清代香客、游人題壁紀游詩,這些游人題詩對于了解清代民間詩歌創(chuàng)作狀況、莫高窟的歷史狀況和民眾對莫高窟情感狀態(tài)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3)敦煌早期石窟研究

        敦煌研究院趙蓉對莫高窟第272窟重繪現象進行了分析。第272窟出現的重繪現象多達三次以上,將菩薩改繪為弟子以達到弟子數量要求這一現象,反映出佛教信仰形態(tài)上的變化。一方面體現“十大弟子”之數的表現需求;另一方面說明佛弟子形象開始得到重視。第272窟的重繪現象,不僅反映了石窟自身發(fā)展過程中經歷的變化,也同樣反映石窟本體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層疊式構筑過程。敦煌研究院王嬌對莫高窟第259窟闕形龕制作進行探討。通過對南、北兩壁上層的闕形龕的對比,推測出第259窟闕頂和屋頂也是單檐廡殿頂。結合河西地區(qū)考古發(fā)現資料,說明當時闕是十分流行的一種建筑形制。同時,闕形龕作為中國古代傳統(tǒng)建筑,被應用于佛教石窟中,說明它符合當時信徒對佛教內涵的理解。敦煌研究院樊雪崧對莫高窟第275窟北壁本生故事畫進行了再討論,辨識出一些新的內容,澄清了幾處先前存在的誤判,并借助檔案圖片對虔阇尼婆梨王本生圖像進行了拼接還原。他認為此圖的經典依據除受《賢愚經》的影響之外,也受到鳩摩羅什諸譯本的潛在影響。

        (4)服飾研究

        敦煌研究院趙燕林對莫高窟第194窟維摩詰經變中的帝王圖像及其服制作了分析。第194窟開鑿于敦煌陷蕃前夕,其南壁維摩詰經變中的帝王像,服制異于前代,冕旒由前代的五或六旒“纁冕”變?yōu)榱舜似诘氖肌靶柮帷?,衣裳由前代的“玄衣纁裳”變?yōu)榱舜似诘摹吧钋嘁吕c裳”。他認為這一變化與安史之亂以后肅宗、代宗朝“宗周”“追行古制”的《周禮》服制一脈相承,其冕服上的吐蕃風格化的裝飾圖案,亦表明陷蕃前夕的敦煌雖然為唐王朝有效控制,但吐蕃的影響已深入至敦煌的各個方面。上海大學陳菊霞教授和敦煌研究院劉宏梅對敦煌石窟中的回鶻兒童供養(yǎng)人身份及服飾進行了考證,通過與新疆地區(qū)高昌回鶻石窟中的兒童供養(yǎng)人相互印證,認為甘州回鶻、沙州回鶻、高昌回鶻都是由漠北回鶻西遷而來的,具有文化同源性,兒童供養(yǎng)人的服飾成人化較高,在服飾款式和造型方面,具有典型的回鶻民族服飾特點。

        (5)圖案研究

        深圳大學陳振旺教授分析了唐代莫高窟藻井寶相花的形成及演變,他認為唐代莫高窟圖案表現出從宗教性向世俗性和中國化轉變之趨勢,裝飾圖案西域風格逐漸隱退,京洛藝術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唐代畫家融匯蓮花、石榴紋、忍冬紋、葉紋、云頭紋、牡丹花等多種中西紋樣于一體,熔鑄出具有大唐風范的“寶相花”,體現了唐代的兼容與創(chuàng)造精神。北京服裝學院張春佳分析了莫高窟唐前期忍冬紋的演變。忍冬紋是莫高窟北朝時期洞窟中最主要的植物裝飾紋樣,經過了北朝四個時期和隋代的發(fā)展演變,在唐代前期洞窟中仍然使用,但是其形態(tài)已然為唐代畫家所改變并融入不同的裝飾題材,這是對一種特定藝術樣式的偏好及在唐代藝術格局整體趨向繁盛的態(tài)勢下,藝術家們在改變原有裝飾形式時展現出來的創(chuàng)造力。

        2. 其他地區(qū)佛教考古與藝術研究

        蘭州財經大學高啟安教授和浙江大學馮培紅教授對莫高窟窟區(qū)東南山頭五烽墩的巖畫作了重新的考察和考證,共發(fā)現單體巖畫圖像4幅(三只鹿和一朵花),鹿之形象與莫高窟北朝到唐代時期的造型較為一致;石刻題記共6方,其中題記“奉河西節(jié)度李公鐫”表明李弘愿在境內實際上自稱河西節(jié)度使,其表兄弟張承奉名副其實是個傀儡。西北師范大學李旭東教授介紹了敦煌古建筑“夯土版筑”的建筑營造方式。在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古代壁畫眾多的建筑圖中,有一部分建筑圖用一道道土紅線、土黑線平行地繪在墻體表面,他認為這種線條就是夯土建筑夯層的特殊表示。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孫曉峰研究員對麥積山石窟北朝影塑造像作了梳理,從其空間、時間分布,樣式和特點、工藝技法,造像思想等方面作了探討,認為北朝影塑從塑造技法、題材內容、藝術風格等方面體現出強烈的時代特色,發(fā)展和演變規(guī)律十分鮮明,在表現和宣揚窟龕造像主題思想方面發(fā)揮出重要輔助作用。首都師范大學劉韜對20世紀初年德國吐魯番探險隊自高昌所獲的數件毗沙門天王幡與絹畫殘件作了進一步的圖像學與樣式研究。他歸納出唐西州至高昌回鶻時期毗沙門天王圖像的樣式與風格,指出高昌毗沙門天王樣式非兜跋毗沙門天王樣式,該樣式在漢地與吐蕃的影響下亦有回鶻人的創(chuàng)造。西北工業(yè)大學石建剛對陜西富縣北宋石佛堂第6窟開展了調查與初步研究。他認為,就整窟造像思想而言,該窟以羅漢信仰為核心,同時融入了凈土信仰、五臺山信仰及涅槃信仰的內容,表現了當地普通信眾樸素的信仰需求。

        二 敦煌吐魯番出土文獻研究

        1. 社會經濟文書研究

        西北師范大學李并成教授從今天法律中的“物權”概念切入主題,以敦煌遺書為史據,從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和維護物權等方面對敦煌文獻中關于物權內容的文書進行解讀,論述唐五代時期人們對私有財產的重視和為保護它所作出的努力,從而反觀敦煌契約文書的重要價值。武漢大學黃樓《在試釋吐魯番文書中的中古農作物“秋”》一文中以吐魯番文書為依據,結合考古發(fā)現的糧食作物遺存,利用排除法得出題中所說“秋”指的是高粱。通過對農作物名稱變化的研究,也讓讀者了解到唐代吐魯番地區(qū)農作物的更替和農業(yè)生產力的進步。敦煌研究院王東研究員依據敦煌古藏文《吐蕃兵律》,從戰(zhàn)利品管理、戰(zhàn)利品類別、戰(zhàn)利品分配對象與標準等方面對吐蕃時期財富思想和尚勇習俗的關系進行了解讀。他認為戰(zhàn)利品分配屬于社會財富再分配的范疇;同時不論社會階層高低而在戰(zhàn)場中榮立戰(zhàn)功的群體,他們的戰(zhàn)利品會遠超過其他人,這也反映出吐蕃社會中崇尚勇者的習俗,以及不同社會階層追求社會財富從而以此進入統(tǒng)治階層的趨同性。西華師范大學王紅梅研究員根據回鶻文文書和漢文史籍的記載,剖析了元朝政府從成吉思汗及窩闊臺時期、蒙哥汗時期到忽必烈時期,再到元成宗時期對畏兀兒地區(qū)的治理及其治理模式的演變。她在研究中發(fā)現這些出土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與高昌回鶻汗國的契約文書有繼承關系,但同時其中的詞匯、語言等又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從中也反映出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的發(fā)展狀況。蘭州財經大學王祥偉教授結合敦煌文書S.4452、S.6237和P.3881V中的具體內容,對“帳尾”的含義進行辨析,認為其屬于欠賬歷,不僅是財務交接活動中編寫正式的交接憑據的依據,也可作為追回欠賬的依據。北京師范大學張榮強教授對《西涼建初十二年(416)正月敦煌郡敦煌縣西宕鄉(xiāng)高昌里籍》和《前秦建元二十年(384)三月高昌郡高寧縣都鄉(xiāng)安邑里籍》進行對比,并分析前者性質,得出“《西涼建初籍》應該是敦煌行政機構編造的郡縣兵戶戶籍”的結論。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買小英作了題為《論8至10世紀敦煌家庭中的主仆關系》報告,從倫理學角度入手,對敦煌文獻中反映出的唐五代宋初時期敦煌家庭中普遍存在主仆關系的文書資料,從規(guī)范性倫理關系、隸屬性勞動關系和雇傭性契約關系等方面進行了梳理與分析,從而較全面地認識和把握當時敦煌家庭中的倫理道德觀念及該時期敦煌社會中的倫理關系架構。敦煌研究院楊秀清研究員以唐宋時期的敦煌為例,從“大眾思想”的視角出發(fā),對其文化特征、哲學基礎、倫理規(guī)范等方面進行重新認識和解讀。中國社會科學院趙洋梳理了中古時期編修的正史“孝子傳”的書寫和流傳、唐初文人對當朝孝子形象的認識與書寫,以及敦煌文獻中孝子形象的書寫與傳播。敦煌研究院孔令梅《由漢晉時期敦煌大族文化看敦煌儒家文化》一文結合敦煌文獻及其他史料記載,詳述了漢晉時期曹氏、令狐氏、索氏、張氏、氾氏、陰氏、宋氏等敦煌大族的遷徙與起家,認為是漢晉時期中原大族向敦煌遷移時將中原儒家思想與文化帶進敦煌,并以儒學傳家,把儒學思想傳播和發(fā)展為他們的傳統(tǒng)與信仰。雖然中間出現過因政權更迭而引起文化信仰發(fā)生變化的情況,但儒學思想和文化始終是主導,并在敦煌占據正統(tǒng)地位。

        2. 寫本學研究

        四川大學張勇教授以敦煌文獻P.2305V0為例,從寫本的內容和結構等方面對其應該歸屬的文體進行重新判定,對“解座文、散座文、押座文、講經文”的相近、不同之處進行辨析。中國社會科學院劉子凡對日本京都藤井有鄰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中的4件書狀進行了釋文和整理,并簡略介紹了4件書狀的概況、來源和性質等情況,推測其均出自于敦煌,屬于所謂“北庭文書”,這為研究唐前期書儀及邊疆管理的關系網提出了一些新的認識。西華師范大學伏俊璉教授對甘肅寫本文化的發(fā)展、流傳依次進行梳理,結合具體寫本著重介紹敦煌寫本書寫所用紙筆、裝幀形式、抄寫者和稿本等內容,并探討其不同于刻本的時代價值和文化價值。四川大學劉郝霞分析了敦煌文獻被歸類成集的情況,探討其抄寫形式、存放規(guī)律、選編目的、抄寫人員等方面的內容,認為敦煌變文寫本中出現的變文匯集情況可能是學士郎一類的中下級文人所為,其目的在于增加自己的文化熟悉度,同時在無形中有助于文化保存,并促進了變文流通和文化傳播。蘭州大學劉全波教授對杏雨書屋藏敦煌寫本羽50號類書進行全面錄文和校勘,對其抄寫時代、編撰體例及作用作了詳細考察和分析,認為此寫本很可能為唐代作品,其編纂或抄寫時間的上限是武則天時期;又因其博學之資的明顯作用,猜測此寫本具有教材性質;此寫本雖為典型的類書模式,但不甚嚴謹,有同一詞語在前后文重復出現的現象。

        3. 宗教類文書研究

        浙江大學計曉云結合學界對敦煌文獻P.2418《父母恩重經》講經文本整理、抄寫時間考證和主講佛經鑒定等方面的研究,分析與解讀這篇講經文的文本特質和功能,認為其中不僅蘊含中印古代產育文化元素,同時宣傳儒家的教育理念、婚嫁禮俗和孝道思想與文化,是一部體現中印、儒釋等多元文化交融互證的重要文獻。四川大學何劍平教授結合有具體編號的英藏、法藏敦煌文獻,對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地區(qū)以都僧政曹法鏡為代表的七位《維摩詰經》講僧進行考釋,分析其所處時代與中原佛教的關系,認為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地區(qū)的講僧們對以《維摩詰經講經文》為代表的注疏及講經文的創(chuàng)作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國家圖書館薩仁高娃通過對有關資料進行辨析,總結出現傳世的漢文版本《金光明經》有三類,包括北涼曇無讖本、合部本和唐義凈本;在國家圖書館還藏有多種民族文字版本,如藏文、蒙文、西夏文等。經過民間不斷流傳和抄錄,使得《金光明經》版本眾多、流傳形式復雜,即使是同類版本,其中的結構特征也不盡相同。蘭州大學吐送江·依明教授結合德國學者繆勒的研究成果,對德國布蘭登堡科學院吐魯番研究所藏回鶻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殘卷進行詳細語文學研究。他在作文獻轉寫、翻譯和注釋等工作的同時,對前賢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錯誤予以糾正和補充。敦煌研究院趙曉星研究員與楊婕、萬瑪項杰在聶鴻音《西夏試經補譯》的基礎上將《天盛改舊新定律令》中的“所誦經頌”分漢和番、羌共存的經典,番、羌經典(非漢文)和漢文經典進行補充,并羅列出“所誦經頌”在敦煌壁畫中的表現和未出現在敦煌壁畫中的“所誦經頌”,經過文獻與壁畫的對比看到西夏敦煌藝術的仁宗時代烙印。東北師范大學季愛民教授結合禪文獻與佛典,對其中“方便”的內容、含義進行解釋梳理,具體說明了世俗社會的義理或人倫規(guī)范。首都師范大學劉屹教授報告的題目為《何謂“末法”——對一些誤解的辨析》,他從反面辨析了國內外一些研究學者對“末法”的誤解,如認為“末法就是末日”。追究其原因,除了對一些基本概念缺乏必要的、明確的界定和追溯,比如對“末法”“法滅”“滅法”“滅佛”等概念的混淆,還有以日本佛教的眼光看待中國佛教“末法思想”的歷史等。福建師范大學李小榮教授經過具體文獻對比,探究與分析目連故事流傳過程中發(fā)現的四點問題,了解目連文化形成的歷史語境,對目連故事演化發(fā)展和流播的淵源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山東大學武紹衛(wèi)結合敦煌藏經洞中保存的幾十份武后發(fā)愿抄寫的經文,對其卷尾抄經列位表進行解讀,分析中古時期皇家抄經制度背后的邏輯和不同環(huán)節(jié)的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張總研究員根據考古研究得出淳化金川灣三階教刻經窟中刻錄出的信行禪師撰寫的第三個經就是《大集經月藏分略抄出》,并對其錄文基本情況進行闡述介紹和內容解析。西北民族大學敖特根教授和亞黎從翻譯的角度重新審視敦煌、吐魯番和哈喇浩特出土的蒙古文文獻,有些文獻看似不起眼,但是能反映出蒙古文化發(fā)展鼎盛時期的一些特點,闡釋了絲路文明的核心內涵,即多元性和包容性。

        4. 其他方面

        (1)敦煌學學史研究

        浙江大學劉進寶教授在《吳廷璆先生與敦煌學》一文中介紹說,吳廷璆先生除了是日本史方面的專家,在中西交通史研究方面也卓有成就,同時與敦煌學關系密切,有很深的淵源。吳先生把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起來,為了喚醒和激勵國人對敦煌學的研究,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推動了中國敦煌學的發(fā)展,不論其結論是否為學界完全認同,其探求真理、追求學術嚴謹的勇氣和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武漢大學鐘書林教授從“敦煌文”整理研究的起步、概念的提出與分歧、內涵研究、文體分類研究與整理、特征研究及海外對“敦煌文”的重視與研究等方面進行深層次回顧與反思。敦煌研究院邢耀龍經過長達4年的整理與研究,發(fā)現了女媧堂、喇嘛堂、四方塔、八角塔等大量未編入《榆林窟內容總錄》中的洞窟和文物遺存等內容,其全部營建于清代,不僅補足了《榆林窟內容總錄》的缺憾,還由此引發(fā)了對儒釋道融合的敦煌石窟藝術延續(xù)發(fā)展的思考。

        蘭州大學白玉冬教授對兩類六種日月光金錢上的胡語銘文進行釋讀,結合前輩學者的研究,分析其創(chuàng)造年代及產生背景,認為日月光金錢胡語銘文中從漢語介入的佛教詞匯反映出回鶻摩尼教的中原背景,而一些梵語佛教詞匯則表現為其沿絲綢之路經由吐火羅語或粟特語傳入回鶻語的真實場景。中國人民大學何亦凡通過回顧學界關于中原地區(qū)德政類碑刻的研究,發(fā)現敦煌德政類碑刻史料收納和研究的缺失,結合唐代德政立碑制度著重說明了唐代德政類碑刻奏請程序,并依據此內容對《楊公碑》《張淮深碑》《索勛碑》三方敦煌德政類碑刻進行比較研究,認為其并沒有延續(xù)中原地區(qū)德政類碑刻的書寫模式,這和當時敦煌與中央的關系較為疏離有一定聯系。

        (2)醫(yī)藥文獻研究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李應存教授在題為《敦煌醫(yī)學中之熱病疫病方與今用》的報告中羅列并研究《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和法藏敦煌文獻P.2662《醫(yī)方書》中記載的部分熱病疫病藥方及論治,認為敦煌醫(yī)學文獻中治療熱病疫病的藥方對今天熱病疫病治療方法仍具有借鑒意義。

        (3)書法研究

        蘇州大學毛秋瑾教授以馮嫽、傅介子、李陵、班超、徐干和班固這六人為例,結合出土資料,對傳世文獻中所記載的活動于西域地區(qū)的漢代外交家、將領兼書法家進行探討,她認為對相關史料的整理研究不僅有助于了解這些書法家擅長的書體,同時還有助于更深層次地去挖掘其內在關聯。北京大學史睿重點介紹了敦煌飛白書與正倉院鳥毛書屏,對飛白的起源、特征和定義,敦煌飛白書和正倉院飛白書的對比,飛白書的創(chuàng)作、再現和應用作了很翔實的分析,進一步認識到“飛白”這一藝術創(chuàng)作的表現和興衰的過程。

        (4)文學研究

        中央民族大學王秀林以陶淵明《桃花源記》為切入點,考證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記載的瞻波國“大山林”的傳說可能是參考《桃花源記》改編而成,由此對《桃花源記》進行溯源,認為陶淵明的創(chuàng)作可能受到佛教凈土思想的影響。

        總括以觀,此次研討會是一次務實的、成功的學術研討會,會議在多方面取得了收獲。一是取得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本次學術會參會代表共提交64篇論文,這些論文從內容來看,涉及敦煌石窟考古與藝術研究、服飾與圖案專題研究、社會經濟文書研究、寫本學研究、宗教類文書研究、敦煌學學史研究、醫(yī)藥文獻研究、書法研究和文學研究等,大多論文資料豐富,論證扎實,體現了較高的學術水平,顯示了敦煌學研究的新成果;二是加強了敦煌學研究學者的溝通與交流。本次學術會的參加者來自國內不同院校和科研院所,大家共聚一堂,切磋研討,增進了相互之間的信息溝通與了解,有助于學者之間相互借鑒,相互促進;三是展示了青年學者的成長和敦煌學的良好發(fā)展前景。參加本次學術會的學者中,既有在學界享有盛譽的耆宿,也有年富力強的中年學者,更為引人注目的是,有一批風華正茂的年輕學者,他們提交的會議論文顯示了開闊的學術視野、扎實的學術功底和不俗的學術水平,他們的成長給敦煌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收稿日期:2021-10-12

        作者簡介:宋焰朋(1983- ?),男,安徽省安慶市人,敦煌研究院敦煌學信息中心館員,英國萊斯特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敦煌石窟藝術、博物館教育研究。

        侯莉莎(1993- ?),女,甘肅省張掖市人,敦煌研究院敦煌學信息中心助理館員,主要從事敦煌學研究。

        猜你喜歡
        敦煌學研討會綜述
        項楚先生與川大敦煌學研究
        天府新論(2022年1期)2022-01-13 10:04:18
        百余年來敦煌學成就的全面總結
        敦煌研究(2021年4期)2021-09-16 09:49:19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2019 年上半年第二次碩士學位論文答辯
        敦煌學輯刊(2020年3期)2020-02-03 03:45:52
        阿來長篇小說《云中記》研討會實錄
        阿來研究(2020年2期)2020-02-01 07:13:04
        SEBS改性瀝青綜述
        石油瀝青(2018年6期)2018-12-29 12:07:04
        NBA新賽季綜述
        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 02:47:52
        王國欽《知時齋說詩》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中華詩詞(2017年3期)2017-12-01 02:49:20
        在齊越精神研討會上的發(fā)言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2016年國際云和可信計算研討會
        久久精品免费中文字幕| 男女啪啪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色哟哟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av片软件| 亚洲熟妇无码av不卡在线播放 |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牛牛|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 日韩女人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AV秘 片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成黄页网站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在线视频一区| 男女打扑克视频在线看| 加勒比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亚洲亚洲| 在线免费观看黄色国产强暴av| 久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网站下载 | 水蜜桃网站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国产一区| 日本道色综合久久影院|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女人张开腿让男桶喷水高潮| 少妇高清精品毛片在线视频| 品色堂永远的免费论坛| 日韩偷拍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一区在线你懂得| 中文av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色偷偷激情日本亚洲一区二区| av免费不卡国产观看| 国产精品你懂的在线播放 | 日本动态120秒免费| avtt一区| 精品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免费| 久久精品色福利熟妇丰满人妻91| 国产又猛又黄又爽| 国产精品夜间视频香蕉| 婷婷开心深爱五月天播播| 国产人成无码视频在线1000| 亚洲天堂av大片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