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裙
一天和朋友萱聊天,萱提到自己童年的一件“小”事情:在她8歲的時候,同學送給她一件布娃娃的裙子。盡管萱沒有布娃娃,但她非常愛惜這件裙子。在那個玩具稀缺的年代,這件裙子滿足了她對布娃娃所有的想象。她會在每天做完作業(yè)后,玩弄那件裙子許久。而突然有一天放學回家,她發(fā)現(xiàn)那件裙子成了媽媽擦鞋子的抹布。在媽媽的眼里,那件裙子最大的價值就是可以充當抹布;但對于萱而言,那卻是童年記憶中最珍愛的寶貝。萱的母親,沒有“看見”布娃娃裙子對于萱的意義,她的行為,讓萱覺得自己不受尊重。萱為此難過了很久。
當代的父母,常常把“尊重孩子”掛在嘴邊,然而,作為父母,如果我們不能“看見”孩子,那就談不上所謂的“尊重”。甚至很多時候,因為不能“看見”孩子,父母的一個不經(jīng)意的行為,可能會成為孩子童年的創(chuàng)傷。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看過一個故事:一個小女孩養(yǎng)了一只小白兔,那是她的寵物,也是她摯愛的朋友。然而,有一天放學回家,她發(fā)現(xiàn)自己最親昵的伙伴成了家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小女孩非常痛苦,而家人卻無視她的難過,圍著餐桌享受著美味。小女孩的悲傷不被看見,這種不被看見的悲傷,成了她童年記憶中永遠的痛。
尊重孩子,始于“看見”孩子。既要“看見”孩子的情緒,也要“看見”孩子的需求,不要讓家長的價值觀凌駕于孩子之上。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帶著自己的評判,我們習慣于用大腦判斷孩子的東西有用還是沒用,并做出自己的處理方式;我們忽視了,一件事物在孩子眼中的價值到底是什么。
這讓我想到自己女兒的故事:因為要搬家了,所以需要把女兒的玩具整理打包。女兒的東西很多,在收拾時,我就想著要多丟棄一些沒用的東西,從而減少搬家時打包運送的負擔。在我的眼里,女兒的那些隨意“涂鴉”作品,女兒幼時收藏的糖紙,女兒收集的礦泉水的瓶蓋,都應該是廢棄的“沒用的東西”,而我為她購買的各種昂貴的樂高積木則是必須帶走的“有用的東西”。但是和女兒一起收拾時,女兒卻說,這個要留下,那個也要留下。在她的眼里,一切都是不忍舍棄的寶貝。我這時才意識到,孩子的視角和需求與成人是不同的,成人用金錢衡量事物的價值,而孩子卻純粹很多。她看到的是這個事物是否好玩,自己是否喜歡玩。最后,我“看見”了她的需求,選擇了尊重她的選擇,讓她留下了這一切。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只有被看見,才會被尊重、被接納、被關(guān)注、被愛護、被支持。所以,在與孩子共處時,我們要看見孩子的需求,看見孩子的情緒;不要讓我們的無視或漠視成了孩子童年的創(chuàng)傷;只有看見孩子,我們才能尊重孩子,才能讓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長。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