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 閆俊萍 賈小青 杜春苑 王彩虹
摘要: 目的? 總結分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臨床特點。方法? 收集自2020年1月26日包頭市傳染病醫(yī)院收治的1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病例,查肺部CT,采集血標本檢測常規(guī)及生化指標的水平,對特點、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測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結論? 新冠肺炎患者白細胞下降,淋巴細胞下降,CD4 + T 淋巴細胞計數顯著下降?;加谢A病者病程長、預后差。肺部CT可在發(fā)病早期提供依據,并能夠反應出病情的嚴重程度,能夠提示預后效果。
關鍵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胸部CT 臨床特征 診斷
【中圖分類號】R5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6--01
2019年12月,在我國湖北省武漢市出現(xiàn)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此病毒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特點,主要通過飛沫、接觸傳播,在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長時間暴露于高濃度氣溶膠有感染可能。同時,此病被我國定為乙類呼吸道疾病,按甲類傳染病管理[1] 。2020年1月12日,WHO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英文名 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2]。本研究分析我市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特點、影像學特征、實驗室檢驗數據,為可能出現(xiàn)的此類傳染病防控、治療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包頭市傳染病醫(yī)院自2020年1月26日起收治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的共11例患者,其中男性5例,占38.5%,年齡(54.8±11.74),女性8例,年齡(43.63±20.91),占61.5%。發(fā)病到入院1-10天,平均為3.9天,發(fā)病到確診1-13天,平均為4.7天。我市新冠肺炎患者均具有有武漢居住或武漢旅游或與確診病例接觸等流行病學史,且均有發(fā)熱、咳嗽、乏力等臨床表現(xiàn),部分患者伴有鼻塞、咽痛、腹瀉等癥狀,重型患者出現(xiàn)喘息、氣促、呼吸困難。另外,部分患者出現(xiàn)淋巴細胞減低,胸部CT出現(xiàn)異常改變。
1.2臨床表現(xiàn)和分型 所有患者均與武漢疫區(qū)有關,武漢是唯一來源。感染者多為家庭成員接觸傳播,聚集性發(fā)病為主。入院時輕型、普通型7例,重型2例,危重型2例。
1.3實驗室檢測 我院收治的患者入院后1例血化驗白細胞減低,1例新冠肺炎特異性抗體呈陽性,4例C反應蛋白升高,3例淋巴細胞絕對值減低,7例嗜酸性粒細胞計數減低。
1.4影像學改變 11例患者中8例存在肺部影像學改變,病變主要分布在中外肺野靠近胸膜處,多表現(xiàn)為單發(fā)或多發(fā)的棉絮狀斑片狀磨玻璃影,邊界模糊,以肺下葉為主。3例無明顯異常。4例出現(xiàn)磨玻璃影病灶,3例磨玻璃病灶與實性病灶均存在者,4例病變累計雙側肺葉,7例累計單側肺,2例胸膜增厚,1例左肺門鈣化影,3例可見肺實變,病變組織內可見增粗的血管和擴張的支氣管穿行,呈支氣管充氣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x±s),非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中位數表示,計數資料用例(%)表示。
2討論
新型冠狀病毒屬于β冠狀病毒,呈球形或橢圓形,內部為單股正鏈RNA,外部具有完整包膜且外膜上有棒狀突起,形似皇冠。存在于人和動物體內,可在人類與動物間相互傳播,感染hCoV-EMC受體[3]。
影像學檢查是新冠肺炎診斷的重要依據,較新冠病毒檢測更加快速、簡便,病灶更為直觀。對于核酸檢測陰性的高熱患者,如果肺部CT有陽性表現(xiàn),應重復核酸檢測,以減少漏診。通過胸部CT檢查,可初步判斷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確定臨床分型,評估治療效果,判斷預后情況。Xu 等[4]首次進行了病理解剖,通過研究了解到此類患者存在彌漫性肺泡損傷和透明膜形成。因此說明,該病毒感染呼吸道上皮細胞,使肺實質內的結締組織纖維網格結構及肺泡內形成玻璃樣物質而使內壁增厚。當病灶內滲出時,CT影像表現(xiàn)為GGO,滲出較多時則形成肺實變。
本研究報道了包頭市新冠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學、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特點,為包頭市的疫情防控以及今后診治新冠肺炎工作和制定和完善傳染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據。但尚存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樣本量相對較小,具有天然局限性,不能完全闡述新冠疫情的特點,僅能說明本市新冠疫情的情況。
參考文獻:
[1]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辦公廳,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辦公室.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EB/OL].(2020-03-03).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202003/46c9294a7dfef80dc7f5912eb1989.shtml.
[2]GORBALENYA A E,BAKER S C,BARIC R S,et al.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related coronavirus:The species and its viruses–a statement of the Coronavirus Study Group [J/OL].BioRxiv,2020.( 2020-02-07 )[2020-02-27].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7.937862v1.
[3]LI R,QIAO S,ZHANG G.Analysis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ACE2) from different species sheds some light on cross-species receptor usage of a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J].J Infect,2020:S0163-4453(20)30090-6.
[4]Xu Z, Shi L, Wang Y, et al. 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COVID-19 associated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Lancet Respir Med, 2020, pii: S2213-2600(20)30076-X. doi: 10.1016/S2213-2600(20)3007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