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利民
摘要:史學界對“安史之亂”的歷史坐標已有定位,認為它不僅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志,而且是中國社會的一次重大轉折,有關“安史之亂”暴發(fā)的原因,以往論述頗多,有昏君奸臣說,有外重內輕說,也有軍事政治說。而陳寅恪先生卻認為安祿山叛亂之關鍵在河朔的胡化與將領之種族。所以本文擬將從種族方面來對“安史之亂”的暴發(fā)展開初步探索。
關鍵詞:安史之亂? 種族? 原因
史學界對“安史之亂”的歷史坐標已有定位,認為它不僅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志,而且更是“中國社會中的一次重大轉折”,有關“安史之亂”暴發(fā)的原因,以往論述頗多,有昏君奸臣說,有外重內輕說,也有軍事政治說。而陳寅恪先生卻認為安祿山叛亂之關鍵在河朔的胡化與將領之種族,所以本文擬將從種族方面來對“安史之亂”的暴發(fā)展開初步探索。
我們都知道,唐朝是在魏晉南北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建立起來的,唐帝國的建立可以說是民族大融合的結果。當就唐朝統治集團的來源來說,他們主要來自所謂的關隴集團,由西魏的宇文泰所創(chuàng),他為與東魏北齊抗衡依靠關中、隴右地區(qū)的軍事貴族制定以該地區(qū)為旨歸,結合胡漢雙重體制的政策,即“關中本位政策”。唐朝統治階級既源于此地區(qū)集團,又受“關中本位政策”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的唐帝國,自然是南北民族大融合的必然結果。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尤其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各割據政權相互攻伐混戰(zhàn),導致了大規(guī)模的民族流移,大規(guī)模的民族流移,構成了當時的社會主流趨勢。自唐朝建立后不久,突厥不斷派兵南下,侵擾唐的邊境,甚至進兵長安。所以,唐朝自建立之初,就面臨著如何處理與各民族的關系。
唐廷對諸族的安撫和控制,表現為撫慰政策,但這是以唐廷的實力強盛為基礎的。隨著周邊民族勢力的強大,唐帝國的優(yōu)勢日益受到挑戰(zhàn)和威脅,特別是吐蕃的強大。儀鳳以前,唐朝國力強盛而周邊諸族的勢力相對衰弱,唐處于優(yōu)勢地位,因而對外采取的是攻勢戰(zhàn)略,在這以后,吐蕃打破的唐的優(yōu)勢,雙方的力量對比開始發(fā)生變化。唐的攻勢戰(zhàn)略受到挑戰(zhàn),逐漸轉為守勢。伴隨著這一形勢的變化,周邊的其他民族勢力也在逐步崛起。北部突厥不斷南進,并帶動東北的契丹和奚人騷擾唐朝東北邊地。唐朝受到多方面挑戰(zhàn),加上朝廷內部武則天上臺引發(fā)的朝政之爭和危機,使得唐朝受到自建立以來最嚴重的威脅。唐朝被迫將攻勢戰(zhàn)略轉變?yōu)槭貏輵?zhàn)略。玄宗開元、天寶之際,周邊相繼設立的十個節(jié)度防御體制,正是這種戰(zhàn)略轉變的體現。這與唐朝建立初年太宗向周邊拓展的形勢形成鮮明的對比。節(jié)度使本身是軍事制度,反映了唐朝軍事格局的變化。但從根本上說是唐朝與周邊民族關系的產物。正是由于周邊民族勢力的崛起,特別是吐蕃、突厥的頻繁進攻,才迫使唐廷加強防御。
安史之亂是唐朝前期和后期的分界線,這已為人所熟知。但就安史之亂本身而論,它正是唐王朝與周邊民族勢力對比出現變化的結果。我們知道安史之亂的首領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營州(今遼寧朝陽)雜胡。所謂“雜胡”或“雜種胡”是一種泛稱,是指混合血統的胡族。他們與突厥關系密切,這在漢文史籍和出土的文物里有不等的反映??梢钥闯鐾回蕽B入東北地區(qū)的情形。說明安祿山所在的地區(qū)的確居住著相當數量的胡系民族。安祿山之所以能夠崛起,正是這些勢力(也包括胡化漢人)的支持和幫助。
安祿山、史思明本身的任務和使命就是防御周邊民族的,但是他們卻利用這個條件暗中積蓄力量,招收大量的胡族作為自己的依靠力量,進而發(fā)動叛亂向唐廷進攻,幾乎傾覆中央王朝。安史之亂無論在當時還是在現在看來,都屬于軍事叛亂,但隱藏在背后的卻是當時的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節(jié)度使體制所防御的對象就是周邊正在崛起的民族,節(jié)度使的設置就體現了唐王朝與周邊民族力量的對比、勢力格局發(fā)生了變化,而這個變化又恰好被安祿山所利用,從而引發(fā)了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安祿山之所以有力量率領眾多的屬下與朝廷對抗,是與營州地區(qū)的胡族支持有相當關系的。
也許有人會問,緣何在控制松時沒有發(fā)生叛亂反而控制緊時卻發(fā)生了叛亂?問題的關鍵還在于節(jié)度使的設立,我們從上所述可以看出節(jié)度使的設置是唐王朝與周邊民族力量對比的變化,唐王朝由攻勢戰(zhàn)略轉變?yōu)槭貏輵?zhàn)略的產物。盡管這中變化并不符合唐王朝的主觀意愿,但唐王朝還是不得不適應形勢而改變策略。節(jié)度使的設立是因為周邊勢力(如吐蕃的崛起、東突厥的復興)向唐王朝州縣發(fā)動進攻打破了唐王朝的戰(zhàn)略,使唐王朝逐漸地陷于被動防御的結果,其目的就在防御周邊民族勢力。假如唐王朝與周邊民族力量的對比不發(fā)生變化,那節(jié)度使也許就不會設置,那安史之亂也許就不會發(fā)生了,但歷史是不容許假設的,正是民族問題破壞了唐帝國的戰(zhàn)略體制。
那么是不是民族問題導致唐朝整體實力的耗損呢?答案是肯定的。玄宗之所以會用安祿山等寒族胡人為番將、為節(jié)度使,并不是因為李林甫為固權而出的注意所致。實是玄宗吸收太宗任用胡族部落酋長為都護而導致東突厥復興,為中國大患的經驗教訓。玄宗用安祿山等非部落酋長的寒族胡人為節(jié)度使,是慮其不能領導叛亂的。玄宗之重用安祿山,其主因實以其為雜種賤胡。哥舒翰則其先世雖為突厥部落酋長,然至翰身,已不統領部落,失其酋長之資格,不異于寒族之番人。是以玄宗亦視之與安祿山等,而不慮其亂叛,如前此復興東突厥諸酋長之所為也。由是言之,太宗之用番將,乃用此番將及其所統之同一部落。玄宗之用番將,乃用番將及其統領之諸種不同之部落也?!钡驳撋竭€是利用民問題挑起了戰(zhàn)爭??梢赃@么說,安史之亂是唐帝國與周邊民族關系變化的結果,只要有胡系勢力的存在,只要唐王朝的實力不能強大到足以控制他們,類似的叛亂是不可避免的。其實這個問題從唐王朝建立伊始就存在著,只不過由于唐初王朝實力的強大而一直處于隱藏和平緩階段,以后則隨著唐朝與突厥等勢力關系的變化,唐王朝維持自身力量所花費的代價越來越大,終于引發(fā)了防御軍隊的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