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坤
2017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篇知識在理解和表達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語言教學應該圍繞語篇展開,教師應幫助學生有效形成語篇意識,把握語篇結構特征,并引導學生利用語篇知識獲取信息、表達觀點、與人交流。故事類語篇結構蘊含著語篇各要素之間的復雜關系。在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語篇結構有利于提高閱讀理解的效果。
Tishman & Palmer(2005)提出思維可視化是指通過任何可觀察的形式對個人或群體的思維、問題、推理或反思的過程進行記錄。思維可視化可以通過語言、寫作、繪畫、建造等方式呈現(xiàn)思維的內容和過程。針對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變化的問題鏈是指一系列有關聯(lián)的呈現(xiàn)思維過程的問題。閱讀教學中高質量問題鏈的設計有助于教師幫助學生把思維過程結構化,提升思維意識和強化思維過程。
文本解讀:
本節(jié)課選用教材為“多維閱讀第14級”的一本故事類讀物Ollie and Ruby,整個故事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Ollie和因在數(shù)學學習上不愿自主思考而導致學業(yè)困難的Ruby在數(shù)學考試中互惠的“合作學習模式”,即Ollie讓Ruby抄襲自己的試卷答案,Ruby每次都送Ollie禮物作為回報,兩人每次考試結果都并列第一。直到兩人因一次禮物的事件出現(xiàn)分歧。第二部分是在校長發(fā)現(xiàn)兩人的作弊行為分別找兩人談話之后:Ollie和Ruby呈現(xiàn)了全新的“合作模式”,即Ollie犧牲自己中午踢足球的時間幫助Ruby補習數(shù)學,Ruby則讓Ollie保留之前收到的禮物表達對他無私幫助的感激。作者通過講述校園里常見的故事,激發(fā)讀者以下思考:在學校生活中,當自己遇到學業(yè)困難時應怎樣尋求幫助;當朋友遇到學習困難時我們應該提供怎樣的幫助。進而表達“優(yōu)秀的學習成績=誠信自主+正向幫助”的主題意義。
本節(jié)課授課對象為七年2班的30位學生。學生從七年級上學期開始閱讀過《多維閱讀》13級相關讀物并對其中的故事類和科普類文體比較感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過故事類和非故事類的課堂泛讀活動,孩子們整體英語基礎較好,可以自主表達,興趣濃厚。但在思維層面的梳理和邏輯思維的輸出略顯混亂,各種不同時態(tài)在學習和操練過程中偶有表述問題,另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思考不夠主動,基于主題意義的拓展思維能力略顯不足。
基于以上情況,我在課上需要進一步使用恰當?shù)膱D形組織器幫助梳理文本信息,幫助學生將頭腦中的相關信息有序整理;教師通過設計問題鏈充分挖掘文本的深層含義,引導學生在每一部分閱讀后進行總結、概括和拓展思維,從而為綜合語言輸出做準備。
綜上所述,在本課學習結束時,學生能夠達成以下四個目標:
1. 提取并梳理故事的要素(人物,場景,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等),完成思維導圖。
2. 借助思維導圖,簡要復述Ollie和Ruby之間發(fā)生的故事并內化語言。
3.分析兩人的幫助方式和學習模式等的變化及其原因。
4.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反思學習生活,學會自主學習,學會幫助他人。
本節(jié)課教師通過讀前、讀中和讀后三部分內容設計如下:(教學流程成圖如圖1)
其次,借助思維導圖,學生簡要復述Ollie和Ruby之間發(fā)生的故事內化語言。學生能夠借助思維導圖簡要復述故事,找出兩人幫助方式和學習模式變化的原因,充分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圖2)學生能夠提取故事要素,初步構建思維導圖。在學生對故事基本信息有了充分的認識之后,學生再次閱讀文本,并結合圖片信息,找出與故事情節(jié)變化的核心人物以及變化的原因和結果。并通過生本互動和生生互動的方式對整個變化的成因進行自主地分析判斷。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與小組成員進行討論,交換自己的想法,分析變化類型。學生能夠再讀文本、思考、挖掘主人公的變化始末。學生以這樣的方式,學會分析故事情節(jié)、評價Ollie和Ruby在整個過程中的原因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