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嫻
(濟寧醫(yī)學院 圖書館,山東 日照 276826)
隨著新媒體空前絕后的發(fā)展,我們步入了影視文化流行的視覺時代,通過影視了解世界、緊跟潮流成了大學生的日常。在影視與閱讀推廣與心理干預等各方面的互相融合下,通過影視文化開展相應的活動也逐步引起高校圖書館的重視。為了促進閱讀推廣活動的多樣化、年輕化,契合大學生的喜好,貼近大學生的生活,積極帶動校園閱讀氛圍,通過“書影聯(lián)袂”等類似活動的開展,創(chuàng)新閱讀推廣的新方式。并以電影療法作為閱讀療法的新思路,利用學生對電影易接受、受眾廣等特點在高校圖書館火熱開展起來,形成了從影視到閱讀推廣再到心理治療的活動鏈。
現(xiàn)階段處于影視文化空前發(fā)展的時期,迎來了經(jīng)典文學與頂級IP網(wǎng)文改編成影視劇的熱潮,深受年輕人的歡迎。影視作為一種綜合性藝術,包含表演、音樂、服裝等多種表現(xiàn)因素,相比較于文本形式的閱讀方式,更具有觀賞性,更能激發(fā)觀眾的關注度,從而加強和刺激文本閱讀的欲望,推動閱讀活動的開展[1]。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影視劇來自文學作品的改編,在我國以嚴歌苓、莫言、海巖等為首的作家有大部分文學作品通過影視劇的形式被大眾所熟悉。作為中國長篇小說領域乃至中國文學的最高獎項——茅盾文學獎,也有近20部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其中《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收到了廣泛認可。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作家王蒙曾表示,如果自己的文學作品能夠以視聽或舞臺的形式被表現(xiàn)出來,使它獲得更廣泛的傳播,是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安慰,并歡迎這種發(fā)展的可能。近幾年來,在新媒體迅速發(fā)展下,以及獲取信息的快餐化的影響下,視聽藝術逐步崛起,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影視作品來了解文學原著,從而促進文學作品的推廣[2]。以前段時間熱播的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為例,在播出僅一個月的時間,就帶動馬伯庸的原著圖書銷量暴增800%,足以見得,影視劇對于閱讀推廣的影響不容小覷。
表1 濟寧醫(yī)學院2011年—2019年間《平凡的世界》借閱量統(tǒng)計
為觀察分析影視劇促進文學作品的閱讀推廣這一現(xiàn)象,現(xiàn)以文學作品《平凡的世界》在我校(濟寧醫(yī)學院,以下統(tǒng)稱我校)圖書館的借閱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選取《平凡的世界》為觀察對象的原因為以下幾點:①《平凡的世界》是著名作家路遙的代表作,是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代表性強、關注度高。②影視劇《平凡的世界》改編自路遙同名小說,于2014年出品,2015年初正式首播,包攬各大獎項,廣受好評,符合分析標準。③文學作品《平凡的世界》在我校長期穩(wěn)居文學類熱門圖書借閱排行榜第一名,更具有研究意義。
根據(jù)2011年—2019年的圖書借閱量進行統(tǒng)計,《平凡的世界》每年的借閱情況如表1所示。
根據(jù)統(tǒng)計結果分析顯示,在2014年與2015年影視劇《平凡的世界》處于宣傳與熱播的時間段,其圖書借閱量達到最高峰,2014年的借閱量相比前一年同比增長了141.5%,達到歷史最高增長率,2015年也相對有所增長。這種倍增式增長足以證明影視傳播對于閱讀傳播的影響。2016年以后雖每年借閱量處于下降狀態(tài),但考慮近幾年閱讀受到各類電子娛樂的沖擊,國民文本閱讀量整體有所下降等現(xiàn)象,在大環(huán)境影響下《平凡的世界》的閱讀情況仍有不錯的成績。2019年在購入新版圖書后,借閱量有所回升。
根據(jù)實踐證明,結合新媒體的閱讀推廣是目前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成效性的一種方式。高校圖書館通過開展有聲有色的多元化的立體閱讀,改善大學生的灌輸式和被動式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的趣味性和主動性,進一步加強校園閱讀推廣[3]。目前,作為立體閱讀推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方式,由影視來促進閱讀的活動在各大高校積極開展,例如濟寧醫(yī)學院圖書館開展的“書影聯(lián)袂”,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開展的“書影隨行”等,均收到了不錯的反響和效果。
結合當前整體閱讀局勢以及高校圖書館開展相關活動的情況,筆者對此現(xiàn)象進行了以下思考。
1.3.1 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應順應時代變化。在新媒體的誕生與發(fā)展下,影視媒介已經(jīng)深入的滲透到了民眾的日常生活中,追劇和看電影更是大學生不可或缺的娛樂方式,在這一時代特點下,圖書與影視產(chǎn)業(yè)逐步地從產(chǎn)業(yè)互動走向了融合發(fā)展[4]。為此,圖書館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時應順應這一時代特點,貼合大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大學生對相關圖書的閱讀主動性,促進閱讀推廣活動向良好形式發(fā)展。
1.3.2 應利用影視劇推動閱讀,而不是替代閱讀。通過對豆瓣電影的調(diào)查顯示,在文本改編的電影評論中,大部分網(wǎng)友會將原著與影視作品相比較,沒有看過原著的表示有想閱讀原著的意向。這便體現(xiàn)了影視劇對閱讀的推動作用,而不是替代關系。在高校閱讀推廣中,也應注意這一點,在選擇與利用影視作品時,以能夠有效地推廣閱讀為選擇方向。
1.3.3 開展活動應“由影至書,由讀至寫,由淺至深”?;顒拥拈_展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影響性,選擇的影視作品能夠有相對應的書籍可供閱讀,在達到“由影至書”的前提下,通過一定的閱讀與討論,書寫自己的思想感悟,“由讀至寫”才能系統(tǒng)地整理思路、展開思考,能夠從淺顯的觀看影視達到更深層次的思想認識,從而達到“由淺至深”的最終目的。
閱讀療法是通過閱讀書籍等信息媒介,感悟書籍內(nèi)容所表達的精神境界,使讀者本人從閱讀內(nèi)容中調(diào)節(jié)內(nèi)心情境,達到身心平衡,從而緩解讀者負面情緒的一種心理治療方式。近年來,我國閱讀療法的相關研究已日漸成熟,各類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電影療法作為閱讀療法的新鮮產(chǎn)物,逐步引起重視,并運用在心理治療過程中。電影療法來源于閱讀療法與其具有相似的治療原理,都是通過治療者感受作品傳遞出來的內(nèi)涵,得到心理問題的疏通與緩解。二者不同之處在于,電影療法藝術氛圍和表現(xiàn)手法更為全面豐富,包含文學、音樂、畫面等藝術形式,在視覺與聽覺上更有沖擊力,更容易擊中觀看者的內(nèi)心,誘發(fā)情緒上的波動,產(chǎn)生心理共鳴,在輕松的狀態(tài)下達到心理治療效果[5]。電影療法類如閱讀療法的加強版,必將在研究與實踐中開創(chuàng)新的局面。
在20世紀初,利用電影干預心理治療就已運用到了軍隊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后逐步被精神病院等廣泛利用,用于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治療。直到20世紀末,基于科技水平的發(fā)展,電影療法擁有了更多的可行性,由英國著名心理醫(yī)生貝爾尼·費爾德正式提出,并于2003年被廣泛地實踐與利用到一般的心理治療中。標志著電影療法的正式興起,并得到了主流心理治療的認可。近年來,電影療法在我國逐步地受到重視,相關的研究成果相繼問世,如《觀影療心》《電影療傷》《電影療傷心理學》等[6]。
在我國圖情界,閱讀療法的著作與研究已趨于成熟,但在高校圖書館廣泛開展“書影聯(lián)袂”等相關活動的背景下,以電影療法為出發(fā)點的研究仍然少之又少。宮梅玲在《閱讀療法納入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的嘗試》中曾提到,可將觀影與影評納入閱讀療法實踐中。又有王波指出,閱讀療法所選用的文獻應是廣義的,不局限于紙質(zhì)圖書,應包含以聲、光、電、磁等方式記錄的各種載體[7]。從這一闡述中說明了,電影療法進入圖情領域的研究可行性。筆者通過CNKI數(shù)據(jù)庫,通過“主題”檢索“電影療法”,共得到69條結果,其中學科領域大多分布在“心理學”“戲劇電影與電視藝術”與“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中,僅有來源自“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的兩篇文章,來源自“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學位論文”一篇文章,與荀紅梅、李艷琴發(fā)表在《中華醫(yī)學圖書情報雜志》的《電影療法調(diào)適大學生心理創(chuàng)傷實驗》一文涉及圖情領域。由此可見,通過“書影聯(lián)袂”進而開展“電影療法”,以及關于“閱讀療法”走向“電影療法”的相關實踐與研究仍有很大發(fā)展空間。
如今,我們處于科技水平飛速發(fā)展的階段,各種快餐式娛樂方式席卷而來,閱讀自然而然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目前,以閱讀作為排遣心理壓力和放松心情的群體相對較少,如不加強閱讀推廣,閱讀療法將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相比較而言,影視文化迅速崛起,無論是經(jīng)典書籍還是熱銷著作均往影視化發(fā)展,以“視覺”和“聽覺”的優(yōu)勢直擊觀看者內(nèi)心,相對于被動的輸入式閱讀,這種以“視”“聽”為主動出擊的方式更容易讓人接受,且廣受大學生等青年群體的歡迎,成為他們茶余飯后的討論談資。在高科技的條件下,電影療法也增添了更多的實施可能性,例如,利用多媒體教室可用于集體心理治療,方便觀看電影之后進行集體討論,加深觀看者對影片深層次的理解;利用家庭影院等設置開展陪同治療,方便陪同人員(如父母)與被治療者的溝通,有利于陪同人員走進被治療者的內(nèi)心世界,了解其真實感受與情感波動,方便心理治療過程中家庭成員的配合。5G時代的到來,將進一步加速高技術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體驗式觀看、融入式觀看不再是天方夜譚,電影療法也將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3.1.1 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 最好的心理治療方式應是在“潤物細無聲”“無形勝有形”的過程中進行,既沒有那么刻意,又能起到關鍵性作用。在如今影視化時代,觀看影視作品、追劇、討論劇情是大學生最日常的娛樂方式,相比較于閱讀而言,電影療法更貼合日常生活且符合學生喜好,在治療過程中有利于消除緊張感,進入治療佳境[8]。
3.1.2 方便統(tǒng)一管理與治療。 相比較于其他治療方式,電影療法可以通過集體觀看影片的方式來進行統(tǒng)一管理,確保每一位被治療者均已完成觀看的治療任務,也可通過觀看過程中的表現(xiàn)了解其觀看質(zhì)量與心理變化,從而進一步明確治療方向與開展治療的切入點。具有治療范圍廣,成效快、易管理的顯著優(yōu)勢。
3.1.3 適合短期的心理調(diào)適。 大多數(shù)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不是特別嚴重,僅僅是受到學習壓力、就業(yè)壓力或感情生活的暫時性打擊,不至于產(chǎn)生較為嚴重的抑郁、自閉等心理問題,僅是暫時性的郁悶、難過等日?;呢撁媲榫w。電影時間大多在2 h~3 h左右,占用治療時間短,卻足以起到緩解心情、調(diào)適情緒的作用。相比較閱讀療法而言,能夠在短暫的時間內(nèi)達到有效的治療。
①在針對學生開展電影療法之前做好各方面評估工作。例如,提前掌握被治療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性格特點、家庭環(huán)境、甚至于有無宗教信仰等,通過對有效信息的梳理,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分析與掌握,如此有利于心理治療師選擇影片的針對性與準確性,確保治療過程中不觸碰被治療學生的敏感話題,避免引起反向的治療效果,從而導致不良結果。②在影片放映之前進行簡單的心理引導。大學生的思維大多比較跳躍,在被動觀看的情況下,性格好動的學生很難專注的觀看數(shù)小時以上的影片,容易出現(xiàn)負面情緒與抵觸心理,為此,需要在電影放映之前做好心理引導,對影片相關內(nèi)容與中心思想進行簡單介紹,引起學生的觀看興趣,更好更快地投入到電影情景中。③做好有效地記錄與及時地溝通。觀看電影只是進行了最基礎的治療手段,電影之后的心理疏導是重中之重,也是心理治療的關鍵。需要治療者在電影放映的過程中,觀察并記錄學生的心理變化與情緒反應,分析劇情對其產(chǎn)生的影響程度,從而與其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了解學生的觀影感悟,引領學生領悟劇情所表達的人生哲理。鼓勵學生之間進行討論,挖掘更多可能性。實踐表明,參與討論的人數(shù)與討論的激烈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直接反應治療效果,達到有效的治療目的[9]。
面向大學生開展的活動應是積極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的,高校圖書館契合時代特點、開創(chuàng)思維,深入了解學生興趣愛好,利用影視劇的影響力掀起活動熱情,在擴大經(jīng)典文學與IP熱劇原著的傳播推廣方面,利用影視治療心理問題、實踐電影療法方面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也必將成為活動開展新方向。以影視為中心開展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創(chuàng)新活動,開創(chuàng)了高校圖書館開展活動的新思路、新方法,實現(xiàn)了通過影視走進學生心靈的創(chuàng)新性與可行性,同時,也為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與心理治療的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途徑。在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提高人文素養(yǎng)與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有了新的發(fā)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