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揚韻
《蘇武傳》出自《漢書》,記敘了漢武帝時期蘇武出使匈奴卻被意外扣留的經(jīng)歷。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蘇武牢記自己的使命,歷盡種種艱難,最終榮歸故里。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位忠心耿耿的愛國志士的形象。那么,他到底是如何塑造這一人物形象的呢?接下來,筆者就談談《蘇武傳》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幾種方法。
一、正面描寫
1.動作描寫
《蘇武傳》是一篇史傳文。作者以歷史人物的故事為素材,經(jīng)過一定的藝術加工,創(chuàng)作出這篇文章。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當中,作者采用了相應的藝術手法,來展現(xiàn)人物形象的特點。動作往往能反映一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展現(xiàn)其性格特征。作者通過描寫人物的動作,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幫助讀者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就通過動作描寫塑造了蘇武的形象。
漢武帝時期,北方的匈奴頻頻與漢朝發(fā)生摩擦,雙方爭斗不斷。后來,匈奴向漢朝示好,放回了羈押許久的漢朝使臣,漢武帝也派遣蘇武護送匈奴使臣回到匈奴。在這個過程中,蘇武肩負著維護兩國和平的重任,同時他本人也代表著朝廷,所以,他到達匈奴之后,一直謹言慎行??墒且馔膺€是發(fā)生了:副中將張勝與虞常(原本是漢臣)等人謀反,事情敗露后又被匈奴的單于擒獲。事態(tài)發(fā)展到如此地步,不可避免地牽涉到漢朝的使臣。單于愛惜蘇武的才華,想讓他歸降,因此派同樣身為降臣的衛(wèi)律去說服蘇武。
當著衛(wèi)律的面,蘇武“引佩刀自刺”。從蘇武這一果決的行為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確實是意志堅定,毫不動搖。這一動作既顯示了蘇武對漢朝的忠誠,也展現(xiàn)了他的堅毅不屈。蘇武試圖自盡,又被衛(wèi)律救活。等蘇武痊愈之后,衛(wèi)律試圖再次勸說蘇武歸降,并當著蘇武的面殺了虞常?!皬团e劍擬之,武不動”,當虞常將劍指向蘇武時,蘇武面不改色,巋然不動。這一細節(jié)既顯示了蘇武的氣節(jié),也表明蘇武心中毫無愧疚之意(他并未參與謀反之事)。無論處于什么樣的境遇,即使是受到死亡的威脅,他也不會有絲毫的改變。在被匈奴單于幽禁的那段時間里,單于原本想將蘇武放置于冰天雪地之間,迫使他屈服,他卻“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捍衛(wèi)了身為漢朝使臣的尊嚴,展現(xiàn)了凜然的風骨和傲氣。李陵最后一次見蘇武,告訴他漢武帝已死的消息,“武聞之,南向號哭,歐血,旦夕臨數(shù)月”。這一動作表明了他對漢武帝的忠心,對祖國的思念。
2.語言描寫
描寫人物的語言不僅可以展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可以展示不同人物之間復雜的關系?!短K武傳》雖以記敘蘇武的事跡為主,但也描寫了許多其他人物,如張勝、虞常、衛(wèi)律、李陵等。作者詳細地記錄了蘇武與不同人物之間的對話,以此來展現(xiàn)蘇武與眾不同的人物形象。
面對前來勸自己歸順的衛(wèi)律,蘇武毫不留情,嚴厲痛斥,歷數(shù)衛(wèi)律的過錯:“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女為見?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觀禍敗。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碧K武先是從個人操守的層面,痛斥衛(wèi)律不忠,然后又從家國大義的層面,分析利弊,讓衛(wèi)律無話可說,最后再一次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這一番陳辭酣暢淋漓,如同一記響亮的耳光,打在了衛(wèi)律的臉上。當李陵前來歸順時,蘇武的回答同樣鏗鏘有力:“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愿肝腦涂地……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愿勿復再言!”當李陵再次苦勸他時,蘇武的態(tài)度變得更加堅決:“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驩,效死于前!”無論來的人是誰,無論對方說什么,他始終堅定自己的信念,沒有絲毫的動搖??梢?,蘇武既不慕富貴,也不懼艱難,一心只想完成自己的使命。
蘇武被困匈奴長達十九年,匈奴的單于不斷派人去游說他,但是蘇武的態(tài)度始終沒有改變過。想讓他叛國降敵,絕無可能。
二、側(cè)面描寫
1.環(huán)境描寫
除了描寫人物的動作和語言,作者還詳細描寫了蘇武所處的環(huán)境,以此來突出人物形象的特點。
衛(wèi)律第二次來勸蘇武,被蘇武嚴辭拒絕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單于發(fā)現(xiàn)使用武力無法令蘇武屈服,于是便將他置于地穴之中,不讓他吃飯,也不給他喝水,想通過這種方式讓蘇武屈服。但是,這種艱苦的環(huán)境反而激發(fā)了蘇武的斗志,他靠著“嚙雪咽毛”活了下來,始終沒有屈從。“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蘇武強悍的意志力令匈奴人感到震驚,他們又將蘇武放逐到?jīng)]有人的荒野,讓他在荒僻之地牧羊,除非公羊產(chǎn)子,否則永不得歸。匈奴本就地處偏遠,“海上無人處”的生活就更加凄苦了,讓公羊產(chǎn)子更是天方夜譚。即使是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中,蘇武仍然沒有屈服,反而持節(jié)牧羊,謹守自己的本分。
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沒有擊垮蘇武的意志,政治上孤立無援的處境同樣沒有打垮他的精神。剛到匈奴時,副中將張勝與人謀反,事前并未知會蘇武。當事情敗露后,叛將被匈奴擒獲;單于又安排衛(wèi)律、李陵等人相繼前往勸說蘇武。當時的蘇武可謂處于孤立無援之境。他的堅守、他的忍耐、他的痛苦,不被同僚理解。昭帝即位,數(shù)年,匈奴與漢和親?!皾h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漢朝屢次派使者來詢問蘇武的情況,匈奴卻一口咬定蘇武已死。在遙遠的異國他鄉(xiāng),他也得不到外界的任何支持。他所能依靠的唯有自己。
作者從自然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兩個方面著手,從側(cè)面極力展現(xiàn)了蘇武處境之艱難,襯托出了他的堅毅和忠貞。
2.以“人”襯“人”
作者不僅從動作、語言等方面著手,對蘇武這一人物形象進行了生動的描寫與刻畫,還采用側(cè)面烘托的方法,通過寫與蘇武相關的一些人的所作所為,來展示蘇武的過人之處,使得這一形象更為真實鮮活。
作者筆下的蘇武,不僅是一位忠心耿耿的漢朝使臣,而且多才多藝,“武能網(wǎng)紡繳,檠弓弩伎”?!胺e五六年,單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網(wǎng)紡繳,檠弓弩,於靬王愛之,給其衣食。三歲余,王病,賜武馬畜、服匿、穹廬”。這一段看似與上下文并無關聯(lián),好像偏離了文章的主題,卻從側(cè)面展現(xiàn)了蘇武的才德。蘇武原是被匈奴人放逐的,其身份相當于俘虜。但於靬王非但不介意,反而十分器重他,給他提供衣食??梢?,蘇武的確有過人的才能。
衛(wèi)律和李陵雖然都叛國降敵,但又略有不同。衛(wèi)律是主動降敵,為虎作倀,而李陵則是被逼無奈,且對自己的叛國行為滿懷愧意。兩個人在蘇武面前的表現(xiàn)也全然不同。衛(wèi)律在勸降蘇武時曾言:“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shù)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可見,對于背叛漢朝的事,衛(wèi)律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同時也表明其絲毫不以家國為念,所在意的只有眼前的富貴。李陵奉單于之命,前來勸說蘇武,被蘇武訓斥后,他嘆息道:“……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陵始降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加以老母系保宮,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對于自己的“背叛”,李陵心中深感不安,并且常常自責。相比于見利忘義的衛(wèi)律,有負國恩、心懷愧疚的李陵是可悲的,而被困匈奴十九年卻始終不改其志的蘇武卻是可敬的。李陵與蘇武連飲數(shù)日,行將離去之時,也忍不住感嘆道:“嗟乎,義士! 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勸說失敗,李陵絲毫不覺得惱怒,反而更加敬重蘇武,這也從側(cè)面烘托了蘇武的可貴品質(zhì)。
總之,《蘇武傳》是《漢書》中有名的篇章,詳細記錄了漢朝使臣蘇武的英雄事跡,塑造了一位性格剛強、忠君愛國的使臣形象,使得后世之人紛紛將他視為自己學習的楷模。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課題成果,課題名稱:“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學生學習指導策略研究(課題編號:FJJKXB20-1094)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