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昌福
考點速覽
考點1:鹽與金屬反應
鹽溶液與金屬能夠發(fā)生置換反應,生成另一種鹽和另一種金屬。
反應表達式:鹽 + 金屬 → 新鹽 + 新金屬,例:CuSO4 + Fe [? ? ? ? ] FeSO4 + Cu。
反應條件: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
注意:(1)反應物中的鹽要具有可溶性,不溶性的鹽與金屬無法反應。
(2)在初中階段,金屬中的鉀、鈣、鈉一般不用來與鹽溶液反應,因為該反應較復雜,不是簡單的置換反應。例如,將金屬鉀投入硫酸銅溶液中,若將化學方程式寫成CuSO4 + 2K [? ? ? ? ] K2SO4 + Cu是錯誤的。因為,鉀能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鉀和氫氣,氫氧化鉀再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鉀和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淀,涉及的化學方程式有:2K + 2H2O [? ? ? ? ] 2KOH + H2↑,2KOH + CuSO4 [? ? ? ? ] K2SO4 + Cu(OH)2↓。
(3)多種鹽溶液與金屬反應的順序為:金屬活動性較弱的金屬先被置換出來,完全反應后,金屬活動性較強的金屬才開始被置換出來。例如,鐵與硝酸銅、硝酸銀的混合溶液反應時,鐵會先置換出活動性最弱的銀,完全反應后,如果鐵還有剩余再去置換出銅。
考點2:鹽與酸的反應
鹽與酸在符合復分解反應條件下,反應生成另一種鹽與另一種酸。
反應表達式:鹽 + 酸 → 新鹽 + 新酸,例:AgNO3 + HCl [? ? ? ? ] AgCl↓ + HNO3。
注意:(1)酸與碳酸鹽反應時必會生成二氧化碳,因此碳酸鹽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溶液。例如:CaCO3 + 2HCl [? ? ? ? ] CaCl2 + H2O + CO2↑,Na2CO3 + 2HCl [? ? ? ? ] 2NaCl + H2O + CO2↑。
(2)當酸與非碳酸鹽反應時,生成的酸是溶液,則生成的鹽必須為沉淀。例如,H2SO4 + BaCl2 [? ? ? ? ] BaSO4↓ + 2HCl等。
考點3:鹽與堿的反應
鹽與堿在符合復分解反應條件下,反應生成另一種鹽與另一種堿。
反應表達式:鹽 + 堿 → 新鹽 + 新堿,例如:FeCl3 + 3NaOH [? ? ? ? ] 3NaCl + Fe(OH)3↓。
考點4:鹽與鹽的反應
鹽與鹽在符合復分解反應條件下,反應生成另兩種鹽。
反應表達式:鹽1 + 鹽2 → 鹽3 + 鹽4,例如:Na2CO3 + BaCl2 [? ? ? ? ] 2NaCl + BaCO3↓。
說明:鹽和堿、鹽和鹽反應時需要符合:反應物必須都是可溶的,生成物必須具備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三個條件(生成水或沉淀或氣體)之一。
應用提升
例1 (2021·黑龍江·伊春)向AgNO3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Zn粉,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濾渣和濾液,濾渣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化學式),濾液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化學式),溶液中可能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
解析:金屬活動性順序:Zn > Fe > Ag,向AgNO3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Zn粉,Zn和AgNO3先發(fā)生反應:Zn + 2AgNO3 [? ? ? ? ] 2Ag + Zn(NO3)2,若Zn仍有剩余,Zn再與Fe(NO3)2反應。充分反應后,濾渣中一定含有Ag,濾液中一定含有Zn(NO3)2。由于Zn的量不確定,故Zn + Fe(NO3)2 [? ? ? ? ] Zn(NO3)2 + Fe可能發(fā)生。
答案:Ag Zn(NO3)2 Zn + Fe(NO3)2 [? ? ? ? ] Zn(NO3)2 + Fe
例2 (2021·寧夏)及時歸納是學好化學的主要方法之一。利用如下圖所示的結構圖歸納鹽的四個方面的化學性質(對應圖中編號①~④),請歸納有關知識。
(1)在歸納性質②時,選取了硫酸銅和氫氧化鈉兩種物質,它們在溶液中互相反應時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
(2)在性質③中,X代表___________類物質。
(3)在歸納性質④時,從“某些鹽”中選取了硝酸銀,寫出與硝酸銀反應的物質的化學式___________(寫一個)。
解析:硫酸銅和氫氧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uSO4 + 2NaOH [? ? ? ? ] Cu(OH)2↓ + Na2SO4,現(xiàn)象為產(chǎn)生藍色沉淀。根據(jù)鹽的化學性質,可知③是鹽與酸反應,故X代表酸類物質。④表示鹽與鹽反應,硝酸銀溶液發(fā)生復分解反應會生成AgCl沉淀,故另一種鹽中應含有氯離子,可以是NaCl等。
答案:(1)產(chǎn)生藍色沉淀 CuSO4 + 2NaOH [? ? ? ? ] Cu(OH)2↓ + Na2SO4 (2)酸 (3)NaCl(合理皆可)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世業(yè)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