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精致語文:聽徐杰老師評課》,和徐杰老師一起,在語文世界里“徐行”。徐行,是教師領(lǐng)著學生在文本里來來回回地行走;是一步步“向上”“向深處”走,分層推進,螺旋上升,符合學生對于文本的認知規(guī)律,也符合思維品質(zhì)培養(yǎng)的一般規(guī)律;是同行互助、共生共長地走,博采眾長,相融共生;也是在精益求精的品評與探索里,在全書嚴謹專業(yè)、有深度又活潑的文字中,在孜孜不倦的自我否定與自我肯定中,一路“有意思”地走。
關(guān)鍵詞:精致語文;語文世界;閱讀隨筆
十年前,讀徐杰老師的《精致語文》,似武陵人誤入桃花源,從“仿佛若有光”至“豁然開朗”;后來,讀《聽徐杰老師評課》,“煮酒論語文”,酒和語文都令人陶然;十年后,讀《精致語文:聽徐杰老師評課》,成為這個紛擾世界里的一次靜心之旅:和徐杰老師一起,在語文世界里“徐行”。
一、 徐行,是“來來回回”地走
徐老師指出,閱讀教學最基本的課堂樣態(tài),是教師領(lǐng)著學生在文本里來來回回地行走。品鑒名師課堂,他發(fā)現(xiàn),課堂活動的“語文味”,就是要“讓學生在文本中來來回回地走”②③
徐杰.精致語文:聽徐杰老師評課[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21:45,138,239。;評點一線教學,他贊許,“本堂課我最欣賞的11分鐘活動”,就是“學生在文本中來來回回地閱讀、感受、圈畫、表達”②;優(yōu)化自我教學,他思考,從“問”到“答”,多數(shù)情況下只有一個來回,師生互動交流中缺少來來回回的活動空間,要化問題為話題,讓“學生在文本中來來回回地走很
多回”③。
他進一步為這樣的行走指引路徑:設(shè)計精妙主問題,牽一動百、貫穿始終,撬動多角度多層次文本研讀;組織“語文”的活動、“立體”的活動,讓學生穿行在語言文字之中;群文閱讀也絕不能忽略字、詞、句、章的學習,也要有文本細讀訓練,在語言文字里發(fā)現(xiàn),從而避免對文化的架空分析;教讀課要有“精讀”,自讀課也應該培養(yǎng)學生在文本中來來回回地行走的閱讀能力與習慣。
為什么要執(zhí)著于在文本中“來來回回”?徐老師認為:“確保課堂活動的‘語文味’,于教師而言,就是要始終立足語言實踐的核心;于學生而言,就是要穿行在語言文字之中,始終堅持與文字親密接觸;于課程建設(shè)而言,就是要在母語學習活動中實現(xiàn)自我充實、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②③
徐杰.精致語文:聽徐杰老師評課[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21:239,249,83。
塊磚壘高樓,涓滴成大海。閱讀教學的根,要深深扎進文本語言文字的土壤之中。在大單元教學、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等宏大閱讀教學的指向探索中,我們?nèi)钥梢远嘁稽c時間、多一點耐心,在字里行間穿行徜徉,細嚼慢咽,反復摩挲,去咂摸文字所特有的音韻、色澤、溫度、滋味和性靈,體驗因純粹閱讀而生出的微妙歡喜和深刻震撼。
二、 徐行,是一步步“向上”“向深處”走
所謂“向上”“向深”的課堂,有“環(huán)環(huán)深入,螺旋上升”的教學板塊。徐老師以為,處于同一層次的課堂板塊設(shè)計,即便貌似豐富,也只是“平面滑行”,而分層推進、螺旋上升、一步一步“向上走”、“向深處”走的活動設(shè)計,才符合學生對文本的認知規(guī)律,也符合思維品質(zhì)培養(yǎng)的一般規(guī)律。譬如黃厚江老師執(zhí)教《季氏將伐顓臾》,設(shè)計了八次讀的活動:由讀準字音句讀到讀通文氣,再到讀譯課文、白話對讀,然后聽讀、質(zhì)疑讀,層層鋪墊,層層深化。徐杰老師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四個板塊分別為:“背景導入”指向文體知識、創(chuàng)作背景;“吟讀”指向讀準字音,讀對節(jié)奏,讀好語氣語調(diào);“譯讀”指向讀懂字意、句意;“賞讀”指向讀懂詩意,讀懂詩人。②
“向上”“向深”式的課堂,有“連皮帶肉”、肌理綿密的內(nèi)在邏輯。徐老師評點,課堂“從單薄走向豐富生動”“從單一走向多維立體”,要追求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連皮帶肉”“嚴絲合縫”。向浩老師的《“學一點動作描寫”之“越寫越好”》寫作教學,從學生生活中發(fā)現(xiàn)作文課的“原點”——放鞭炮,圍繞放鞭炮,設(shè)計寫作活動:學會“動作拆分法”,把動作寫具體—學會修飾動詞,把動作寫生動—學會用動作描寫準確地展示人物性格—學會用其他描寫來輔助動作描寫。每一次寫作活動都建立在前一次活動的基礎(chǔ)上,都是對前一次活動的改進、修飾、添補和完善。連“詞”成“句”,連“句”成“段”,連“段”成“文”,成更精彩的“文”,每個活動都清晰、可操作,每個活動都連貫綿密、不可割裂——如同一塊橡皮泥,經(jīng)過各種揉、搓、捏、粘,肉眼可見地長成了憨態(tài)可掬、肌理鮮明的“泥娃娃”。好的課堂設(shè)計,固然可以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相對獨立,體現(xiàn)教學思路的清晰,但也可以試著追求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連皮帶肉地生長”③。
“向上”“向深”式的課堂,有靜水流深、火花濺溢的思維遞升。徐老師贊賞這樣的課堂:連貫遞進的教學層次安排、前呼后應的高品質(zhì)教學語言,引導學生思維從凝滯走向貫通、從膚淺走向深刻、從平面走向立體。譬如肖培東老師執(zhí)教《孔乙己》,一段“孔乙己一到店”的對話,齊讀、個讀、師生分角色讀、生生分角色讀,反復研磨,不斷碰撞,不斷深入,得出“他們不是關(guān)心孔乙己的生死,而是獵奇”的結(jié)論。課堂研討從“你們(學生)最記得孔乙己的什么”,到“小說中的其他人最能記住孔乙己的什么”,再到“這些人真的記住孔乙己了嗎”,過程中有各抒己見,有矛盾辨析,有錯誤糾偏,有沉默凝滯,有恍然省悟,有沉思綿延……“被人屈辱地記著,被人殘酷地忘記,這就是孔乙己”“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我有關(guān)”。②③
徐杰.精致語文:聽徐杰老師評課[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21:35,2,12。課堂邏輯呼應遞進,首尾圓合,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在這樣的課堂中得以涵養(yǎng)遞升。
三、 徐行,是同行互助、“共生共長”地走
徐老師從黃厚江老師的“共生教學”理論中汲取營養(yǎng),孜孜以求地踐行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教師與文本之間、教師與課堂之間,以至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共生共長”。他認為,博采眾長,相融共生,應當是語文教學的共同價值追求。
教師對文本的智慧解讀和精妙設(shè)計,是“共生共長”的前提。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解讀文本的能力和智慧,賦予文本更豐富的意蘊內(nèi)涵。黃厚江老師讀《貓》:分別讀三只貓—厘清三只貓的聯(lián)系—讀人對貓的不同態(tài)度—讀貓就是讀人,就是讀人性。這樣的解讀讀出了新意,讀出了深度與高度。經(jīng)由教學活動,他把自己與文本的單向度對話交流,轉(zhuǎn)化為師生、生生、師與文本、生與文本等多向度對話交流:給三只貓起名字—對照一下自己是哪只貓—用某只貓的口吻和主人說幾句話—如果畫插畫,應該畫哪只貓。②這些活動精妙有趣,令文本更有深度,更有魅力;令閱讀更有意趣,更有成就感。
教師的臨場機智,推進“共生共長”。徐老師在品鑒黃厚江老師執(zhí)教的《貓》時,有這樣的猜想:“在備課階段進行文本研讀時,黃老師有沒有讀到三只貓的‘因果’關(guān)聯(lián)呢?如果讀到了,但課堂上學生并沒有出現(xiàn)那么巧合的‘失誤’,黃老師怎么引導?如果備課時黃老師也沒有讀到三只貓之間的‘因果’關(guān)聯(lián),那么在課堂上他又是怎么靈光突現(xiàn),發(fā)現(xiàn)了這一層關(guān)系,并順勢而為,啟發(fā)引導的?”③智慧的教師總能及時捕捉課堂活動的契機,超越自己對文本的原有認識,并能接受學生和文本的挑戰(zhàn),對文本進行解構(gòu)和重新建構(gòu),發(fā)現(xiàn)文本解讀的新維度。這個過程,正是教師、學生、文本共同作用、共同成長的過程。
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等待的耐心、容錯的胸懷、糾偏的方法、“讓位”的心態(tài)、“踢皮球”的藝術(shù)等,都是促進師生“共生共長”的法門。教師要讓學生自己思考、體悟、發(fā)聲,允許學生犯錯,并讓學生明白錯誤是通向正確的重要途徑之一,“逼”學生自己思考和發(fā)現(xiàn),“逼”學生相互“找茬”和“幫助”,引導并努力讓學生自己從錯誤走向正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相激活,共生共長,是語文課堂教學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生態(tài)繁榮。
“品鑒名師的課,從名師的課堂里汲取營養(yǎng)”“評點一線教師的課,在批判和建設(shè)中磨煉自己”“評改自己的課,在教學反思中千雕萬琢”,博采眾長,相融共生,正是實現(xiàn)“共生共長”價值追求的教研路徑。
四、 徐行,是一路“有意思”地走
這“有意思”,在精益求精的品評與探索里。劉劍峰老師執(zhí)教《小石潭記》,“把若干寫水的句子拿出來,形成一個‘群’”,徐老師認為這是非常有意思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當時一聽,非常激動”②③④⑤ 徐杰.精致語文:聽徐杰老師評課[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21:132,144,159,276,305。。王艷玲、戈杏娥老師同課異構(gòu)《賣油翁》,徐老師點評,要關(guān)注活動與活動之間的層次性、邏輯性,“有了層次,活動才好玩”,缺乏銜接和層次感的活動,“就不好玩了”②
。指導沙兒那老師執(zhí)教《大道之行也》,徐老師建議,“再往前走一步,增加思維含量,還有更有意思的思路”③……
這“有意思”,在全書嚴謹專業(yè)、有深度又活潑的文字中。諸如“招進了女婿,氣走了兒子”“拎起瓜藤帶起瓜紐,多好”“像做菜一樣,該有的食材都有了,該放的料都放了,但總覺得少了點兒味道”“啃硬骨頭,才能練牙口”“等著吃現(xiàn)成飯的客人,不是合格的客人;不顧客人口味而一廂情愿整一桌子菜的主人,也不是合格的主人。那種在別人吃菜時自顧自地絮絮叨叨、品頭論足的,都應該被趕出餐廳,活該餓肚子”——一個“吃貨”“老丈人”的三言兩語,擺生活的“譜”,講專業(yè)的“理”,用樸素的語言說扎實的道理。
這“有意思”,在徐老師孜孜不倦的自我否定與自我肯定中。一節(jié)《臺階》教讀課,從第一稿到第四稿,不是修改,而是一遍遍地推翻重來。一個人,最容易的是否定自己,最難的也是否定自己。他發(fā)現(xiàn),經(jīng)典篇目《孔乙己》,五年前在鎮(zhèn)江上公開課,教學預設(shè)全部達成,課堂生成也很豐富,“一直以為自己的課上得好”。后來在兩次家常課上,同樣的設(shè)計,但都不成功,于是,他反思“教”的問題,五年后重新設(shè)計、重新實踐。他“先做減法”,閱讀活動聚焦于“講故事”;“再做乘法”,拓展活動的對話空間,確?;顒拥摹爸瘟Α焙汀吧L力”——“我在課堂上努力去做,但我覺得我做得還不夠好”,“好的課,就是選好一顆種子,讓它慢慢生長”,“慢慢走啊,欣賞”④。
徐杰老師的《水滸傳》名著導讀課例中,最后一個活動是話題討論:“如果扈三娘可以重新選擇,你覺得她跟哪個英雄更般配?”問題絕妙!學生選武松,選林沖,選李逵,選吳用。徐老師用先肯定后否定、直接否定等方式一一否定——干脆利落、不留余地。最后,徐老師自己給扈三娘找了個“真正的好男人”——浪子燕青,因為他“有才、有義、有情,還帥”,而且功成名就后“出走江湖”,“享受閑云野鶴的生活”。課上到這里,已經(jīng)是一個近乎完美的收束,而一貫窮盡其力追求“精致”的徐老師,此時“節(jié)外生枝”地來了一句:“我甚至想,他(燕青)可以跟誰在一起呢?李師師?!雹?/p>
容我不憚隨意地揣測:徐杰老師這一路走來,想必是懷揣著一顆浪子燕青的心,行過了許多的橋,看過了許多的云,喝過了許多的酒,而語文,永遠是他情有獨鐘、相看不厭的“李師師”。
(於燕華,江蘇省江陰市澄西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