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青
提起浙江大學,很多人不禁心馳神往。它不但位列“211 工程”和“985 工程”高校名錄,還是赫赫有名的C9 聯(lián)盟的一員,更是曾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稱譽為“東方劍橋”。但很少有人知道,七八十年前它還只是一所地方性的二流大學,而改變它的,是一個以氣象學見長的科學家——竺可楨。
竺可楨,字藕舫,1890 年3月7 日出生于浙江紹興東關鎮(zhèn)的一戶米商之家。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有兩個哥哥和三個姐姐。竺家對其寄予厚望,為他取名“可楨”。所謂“楨”,就是筑墻用的木柱,是豎在兩端的支撐。顯然,父母希望小兒子長大成人后能成為國家棟梁。
竺可楨自幼酷愛讀書,對未知的自然界充滿好奇。他兩歲開始認字,五歲時已能識字千余,父親把他送進了鎮(zhèn)上唯一的小學——敬義小學。不到兩年,《三字經(jīng)》《神童詩》《千字文》之類的讀本,已遠遠不能滿足竺可楨的求知欲,于是他向同學和鄉(xiāng)鄰借各種線裝書籍來讀。八歲時,父親聘請私塾先生來家里為竺可楨授課,先生夸贊他聰穎絕頂實屬罕見。
1899 年,在變法維新的思想影響下,袁尚林、章紫眉、章孝昌、杜安侯等一批東關的有識之士,根據(jù)“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商定借“天華寺”創(chuàng)辦一所小學堂,取名“毓菁學堂”。同年,竺可楨考入并在此就讀了六個年頭。
1905 年,竺可楨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毓菁學堂畢業(yè),并考取上海澄衷學堂。入學前,母親按照家鄉(xiāng)習俗,準備為三兒子擇媳完婚。但一心求學的竺可楨婉拒了母親的安排。當時,竺家米行的生意早已一落千丈,只得向友人求助,終于湊足了他升學的費用。竺可楨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入學澄衷學堂后不久,就在自己床邊貼上一張紙條,上書“醒來即起”四字。從此,“醒來即起”成為竺可楨求學的座右銘,激勵著他更加勤奮、刻苦地學習。1908 年,竺可楨轉(zhuǎn)入復旦公學學習。1909 年,竺可楨考入唐山路礦學堂學習土木工程,成績居全班第一。
1908 年,美國國會正式通過了退還部分“庚子賠款”的議案,將中國留學潮引向美國。1910 年9 月,作為第二批庚款留學生,竺可楨帶著“吾將一生好科學,要以科學來喚醒民族,振興中華”的決心,登上了前往美國的郵輪。
到美國后,竺可楨想到幼時家鄉(xiāng)的情況,認為中國以農(nóng)立國,萬事以農(nóng)為本,于是選擇了農(nóng)學方向,進入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農(nóng)學院學習。但是,他很快發(fā)現(xiàn)美國的農(nóng)業(yè)制度與中國的完全不同,在美國所學的知識在中國無法應用,而且當時美國農(nóng)業(yè)科學的水平也很低,于是逐漸對農(nóng)學課程失去了興趣。
大學畢業(yè)后,竺可楨計劃改學理科,并選擇了與農(nóng)業(yè)相關的氣象學。那時氣象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在美國高校中隸屬于地質(zhì)學與地理學系,還沒有專門設立相關的教育機構,只有哈佛大學的研究院開設了氣象學課程。于是,1913 年,竺可楨進入哈佛大學地質(zhì)學與地理學系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在著名教授、氣象學家華爾德和麥克阿迪兩位導師的悉心指導下,竺可楨潛心學習,刻苦鉆研,取得了豐碩成果。他成功完成了碩士論文課題“關于中國的雨量研究”的撰寫任務,并發(fā)表在美國《每月天氣評論》上,引起了美國氣象學界和地學界的矚目。1918 年,博士論文《遠東臺風的新分類》順利通過答辯,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氣象學博士。同年,竺可楨還在《每月天氣評論》上發(fā)表了《關于臺風的若干新事實》,首次闡明了臺風眼里溫度強烈上升的原理所在。這些最新研究成果,不僅使他贏得國際氣象學界贊譽,也為時年28 歲的他確立了中國氣象學研究的權威地位。
回國后,竺可楨投身教育和科研,在武昌師范學校講授地理和天文氣象學。兩年期滿后,1920 年秋,竺可楨應校長郭秉文之邀,到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授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地理學、氣象學。1921 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擴建為國立東南大學,竺可楨借機創(chuàng)辦了地學系,并編寫了《地學通論》《氣象學》等教材。這是我國大學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現(xiàn)代科學意義上的地理學科,他親任系主任。
1928 年,竺可楨應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聘請,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那時,我國科學事業(yè)極度落后,專業(yè)人才貧乏,設備簡陋,資金不足。但他不畏艱難、勇于探索、富于首創(chuàng)精神,立志要發(fā)展祖國的氣象事業(yè),振興中華。同年就在北極閣山上完成了氣象研究所和氣象臺的基建任務,建成氣象觀測臺。1930 年元旦,氣象研究所繪制完成東亞天氣圖,開始發(fā)布天氣預報與臺風預報。自此,中國人終于拉開主導中國氣象事業(yè)的帷幕。
1936 年春,竺可楨出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他推行教授治校、民主辦學和思想自由的辦學方針,對教授陣容、教學管理、學系設置等采取了一系列興革措施。他愛惜人才、尊重人才,兼容并蓄,不拘一格,羅致了一大批國內(nèi)著名學者來浙大任職任教??箲?zhàn)期間,他帶領一千名師生,攜帶大批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歷盡艱辛,“四遷”抵達貴州遵義。
在浙江大學的發(fā)展歷程中,擔任校長達13 年之久的竺可楨可謂厥功至偉。他將浙大打造成一所享譽國際的高水平大學,廣受贊譽。更重要的是,在他領導下,浙大探索出了一整套創(chuàng)建一流大學的中國經(jīng)驗和中國特色,這是值得后代繼承和發(fā)揚的寶貴遺產(chǎn)。校訓“求是”即由他提出,校歌亦是他請著名國學家馬一浮作詞、音樂家應尚能譜曲做成??梢哉f,是竺可楨締造了浙江大學的一個輝煌時代!
解放后,竺可楨積極投身新中國建設,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為百廢待興的中國建立了許多“第一個”:第一個由多學科專家組成的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研究機構,第一批研究和治理沙荒的機構,第一批研究冰川和海洋的科研機構。1962 年,已是72 歲高齡的竺可楨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74 年2 月7 日,竺可楨因患肺病逝世于北京,享年84 歲。去世前一天,他還寫下 日記:“1974 年2 月6 日,星 期三,晴轉(zhuǎn) 多云,冰日。東風1 至2 級,氣溫最低-7℃,最高-1℃。局報?!?/p>